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響中國 > 正文

加強高校歷史通識課程建設之我見

黨中央提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梁啟超先生1922年在蘇州學界的演講中說:“為什么進學校?為的是學做人”;哈佛大學前校長勞倫斯·H·薩默斯說:“對一所大學來說,再沒有比培養人更重要的使命。假如大學都不能承載這一使命,我看不出社會上還有哪家機構能堪當此任。”無論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的“立德樹人”,還是國學大師梁任公的“進學校學做人”,抑或哈佛校長的“大學培養人”,都把“樹人”作為學校教育的第一要旨。立德樹人就是要培養學生學做人,具有人的德性,具備人文精神、人文素養。

高等學校的課程一般分為專業課程和通識課程,通識課程更多地擔負了培育學生做人——這一教育的根本使命。通識教育就是為了培養“完整的人”。“完整的人”首要的是具備人文精神、人文素養。

歷史學作為人文學科文史哲三大核心課程之一,其核心就是人文精神。教育部《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指出:“歷史教育對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有著重要的作用。”歷史課程“以人類優秀的歷史文化陶冶學生的心靈,幫助學生客觀地認識歷史,正確理解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提高人文素養”。

歷史學的人文本質對于培養大學生的人文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大學的歷史教育應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指導下,培養大學生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在五千年輝煌的中華歷史進程中找到自己的根魂所在,堅定文化自信;在世界文明的演變中把握人類歷史發展的潮流大勢,養成開闊的胸襟、宏大的視野、深邃的識見;在燦若星河的歷史群賢的人生偉業中,汲取遠大的志向、高尚的情操、堅韌的意志,更有家國情懷、社會責任感、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等。這對于提升當代大學生的人文道德修養有著極大意義。

目前,在我們的高中階段,高二開始文理分科,對歷史課程的學習大部分理科生也就學到高中的結業考試而已,許多理科生甚至認為歷史是死記硬背的學科,70%的中學生會選擇理科。有些文科學生的歷史學習也主要是為了應對高考,高中階段的歷史學習往往是大量知識點的反復做題訓練,把豐富多彩、有血有肉的人類歷史劃分為一個個枯燥乏味的知識點,使得很多學生失去了歷史學習的樂趣,歷史思維能力不足,更談不上對歷史學科中所蘊含的人文精神的理解和實踐了。

在大學階段,目前承擔通識教育職責的課程主要是思想政治理論課和大學語文、英語、體育、計算機等一些“必修”和“選修”性質的公共課。人文學科的核心課程是文史哲,文史哲方面的課程在大學的通識課程中設置偏少,特別是歷史課程,雖然在大學本科的思想政治理論課中有“中國近現代史綱要”一課,但它不是以歷史學的視角設置,而且還不包含中國古代史、世界史等方面的內容,不能為學生提供完整的歷史脈絡與知識框架。

歷史教學在中學的相對不足、在大學的缺失,導致一些大學生缺乏歷史常識,漠視家鄉的歷史文化,難以建立對自己國家、民族歷史的認同與熱愛。國民基本歷史素養的缺乏,也是導致目前社會上歷史虛無主義、戲說歷史盛行的原因之一。鑒于此,應該加強我國高校通識課程的歷史課程建設,設置教學目標恰當、教學內容合理的通識歷史課程。

首先,大學通識性質的歷史課程的教學目標應該具有通識性質,即以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為主旨。通識性質的歷史課程面向全校文理科各專業學生,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指導下,以清晰簡潔的中外古今歷史知識體系,為非歷史專業的文理科學生提供富有條理性的歷史知識,從而了解人類歷史演進的基本脈絡與原理,培養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歷史責任感。從現實問題出發,引導學生歷史地看待現實問題,形成“歷史感”與“歷史洞見”,提升學生的歷史素養。

其次,通識性質的歷史課程教學內容體系的設定要符合通識課程特點。我們的歷史課程教學內容體系一般都是從遠古到現代,重點介紹不同國家地區的政治制度、經濟制度及其發展演變,非歷史專業只是比歷史專業的內容相對簡化一些,但其教材往往缺乏可讀性,同時歷史與現實的結合很少,文化史、社會史的內容也比較貧乏。

作為高等教育通識性質的歷史課程是以人文素質教育、公民教育為目的的,還以人類文明進程中創造的燦爛的文化為主線,以現實社會問題為切入點,以“中外歷史與文化”為題,在這些基礎上設計通識性質的歷史課程教學內容。學生在這樣的歷史課程中從異彩紛呈的文化現象和文明成果出發,追根溯源了解人類文明的發展歷程,提高歷史素養,感悟“人類文明的創造力及其所蘊涵的價值取向”,進行人格的塑造,接受人文精神的洗禮,從而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

總之,為貫徹落實立德樹人這一教育的根本任務,真正發揮歷史課程的人文教育價值,我們的高等教育通識歷史課程建設的研究與探索亟待加強。

[責任編輯:趙光菊]
標簽: 課程建設   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