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適合學生發展的教育,其本質就是提供適合學生發展的課程。在該育人目標的指引下,濱海縣永寧路實驗學校緊緊以“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為核心任務,借助“走近傳統節日”“走進植物王國”“走進現代工廠”“研學旅行筑夢”等為主要載體,創新開發綜合實踐課程,讓學生在發現問題、獲取信息并應用相關知識(信息)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實現自主發展、合作共贏,也為孩子形成樂于實踐、勇于創新的果敢精神提供了課程“跑道”。
走近傳統節日,培養文化自信
中國有著五千年的文明歷史,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內涵豐富,形成了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獨特的民族節日文化。這些傳統節日每一個都有著不同的寓意與文化內涵,是獨有的綜合實踐素材。
一是開展體驗類活動。例如,春節是歡樂的、祥和的,是親人歡聚一堂的節日,其寓意是辭舊迎新、團圓平安,可以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清明節的寓意是緬懷先烈、紀念先祖,通過讓學生經歷該傳統節日,能夠讓學生對我國民族傳統有著更正確、全面的認識;端午節也被稱之為龍舟節,該節日的寓意是讓大家能夠和諧相聚,通過讓學生經歷該傳統節日文化,能夠讓學生的愛國情操得到陶冶;重陽節突出敬老、孝親的主題,可以弘揚尊老愛幼的精神。在開展主題活動期間,學校通過設計一系列活動形式,帶領學生收集、匯報、制作、實踐體驗,豐富活動內容。如快到春節,教師在放假之前,讓學生回家后通過互聯網或者是詢問父母了解春節的習俗以及春節的過節意義。學生可以自由組成小組,收集關于春節的成語、故事等,以更好地對傳統節日文化進行了解。在學生放假的時候布置實踐作業,具體作業內容可以為讓學生在慶祝春節時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如寫對聯、動手剪出春節的特色。帶領學生送對聯、送祝福,開展志愿服務等活動,讓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特色更濃厚,讓學生更切實地了解民俗。
二是開展創新類活動。學生在結合我國傳統節日的綜合實踐活動期間,收集與活動主題相關的信息資料,也了解了多傳統節日美食的制作過程和特色。在此過程中,學生更具有創作的想法和欲望。如月餅的制作,學生可能會覺得傳統月餅的形狀比較單一,會以自己的想法去創新,做出一些動物造型或者是字母造型等。顏色方面也會發揮出自己獨特的想象力,將黃金色的月餅變為其他顏色。甚至有學生試圖改變傳統月餅的味道,將甜的味道與咸的味道混在一起,讓品嘗者的味蕾得到新的體驗,也能夠滿足更多不同群體的特殊需求。
走進植物王國,培養觀察能力
大自然是本書,是個大課堂,它為兒童提供了大量素材,為學生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按照學生的年齡和知識儲備特點,學校對低中高年級分層設計要求。學校要求師生緊密圍繞活動主題,通過參觀、資料查詢、制作植物名片、成果展示等活動形式,讓學生認識植物、熱愛植物、贊美植物……從而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激發學生探索自然奧秘的興趣。
走進現代工廠,體認職業角色
“職業體驗”是《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所規定的四種主要活動方式之一。如軍訓、學工、學農等,它注重讓學生獲得對職業生活的真切理解,發現自己的專長,培養職業興趣,形成正確的勞動觀念和人生志向,提升生涯規劃能力。職業體驗的關鍵要素包括:選擇或設計職業情境;實際崗位演練;總結、反思和交流經歷過程;概括提煉經驗,行動應用。職業體驗課程不是在課堂上動手完成一件作品或一個勞動任務,而是在實踐中認識一個職業,了解自己是否對它感興趣,它需要具備哪些能力素養,自己是否適合這份職業等。這可以讓學生更早對職業有所認知,較早認清自己的興趣所在,為日常學習增添動力。讓小學生有更多的機會走進工廠車間等生產一線去體驗一番,這不僅可以為最終實現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的相互融合和協調發展奠定基礎,更是讓學校的教育和人才培養真正實現“兩條腿走路”,真正符合社會經濟發展與人的全面發展完美和諧的必要路徑。
研學旅行筑夢,勾連課堂內外
寓教于游、寓教于樂,研學旅行讓學生用一種輕松的方式走近祖國山河,了解歷史文化,體驗社會民情,可以加深對課堂知識的理解,增強自理能力與交往能力,對于素質教育和學生成長來說都大有裨益。學校和相關機構聯合,有計劃地組織安排,通過集體旅行、集中食宿方式開展的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校外教育活動,是學校教育和校外教育銜接的創新形式,是教育教學的重要內容,是綜合實踐育人的有效途徑。開展研學旅行,有利于促進學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激發學生對黨、對國家、對人民的熱愛之情;有利于推動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引導學生主動適應社會,促進書本知識和生活經驗的深度融合。讓所有學生從研學旅行中“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