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天津市河東區始終堅持黨對基層治理的全面領導,從治理體系、組織架構、多元參與、基礎保障等方面進行探索和改進,在實踐中成功走出了一條符合中心城區特點的以基層黨建引領城市社區治理的新路子。
加強“一個軸心”,突出政治引領,加強黨對社區治理的領導
河東區委切實擔負起社區治理創新的領導責任,堅持把政治建設放在首位,切實發揮社區黨組織政治功能。一是提高政治站位,堅定不移把方向。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指導實踐和推動工作,使城市基層黨組織在政治立場、政治方向、政治原則、政治道路上始終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做到“兩個堅決維護”,以基層黨建確保社區治理正確方向。二是強化政治功能,統籌協調管大局。始終把強化黨的政治引領、加強黨的全面領導貫徹于社區治理的全過程和各方面。堅持高站位指導,區委常委在聯系點街道中的1個社區擔任黨委第一書記,統籌利用駐區單位陣地、資金等各類資源。區委成立了黨建引領社區治理創新領導小組,調整優化街道內設機構,成立黨建辦和黨群服務中心,通過建立信息聯通、問題聯商、矛盾聯調、輿情聯辦、資格聯審、三級聯包的“1+6”工作機制,在社區全面推行“一肩挑”和“兩委”交叉任職,建立1100多個網格黨支部,通過“區委—街道—社區—網格(樓棟)”四級黨組織構成一條領導核心軸,統籌協調社區各類組織,形成社區治理“一盤棋”,擰成“一股繩”。三是發揮政治核心作用,不折不扣保落實。河東區委下發《中共河東區委關于進一步嚴格黨內組織生活的實施意見》,嚴格執行“三會一課”、民主評議黨員等黨內組織生活制度,打造政治堅定、嚴守紀律、積極發揮先鋒模范作用的在職、在冊黨員隊伍,凝心聚力抓黨建、抓治理,把中央決策和上級部署落實到社區每名黨員、每項工作。
抓好“二級共建”,發揮組織引領,構建社區治理新格局
河東區積極適應“多元合作”的現代治理要求,以“區域化黨建”為抓手推動條塊融合,健全街道社區兼職委員制度,完善社區治理的扁平化體系,構建社區治理的多元格局,有效解決了社區治理中條塊分割、各自為政、資源分散的難題。一是,在街道層面推行“大工委”。區委向駐區單位發送邀請函,誠邀81名駐區單位黨組織負責人擔任街道工委兼職委員,以街道黨建聯席(擴大)會議為平臺,推動轄區單位圍繞街道黨工委轉,盯著難題辦,發揮優勢“各顯神通”。二是,在社區層面推行“大黨委”。各社區黨委共吸收375名社區警務站、業委會、物業公司、企事業單位、“兩新”組織黨員負責人和在職黨員擔任社區黨委兼職委員,定期開展聯席會議、議事會議、民情懇談會,聯合開展結對幫扶、志愿幫扶活動。據統計,今年以來河東區通過推動街道社區黨組織架構重組,推行“1+1+N”共建活動,召開黨建聯席會議362次,引導推動社區開展文藝演出、政策宣講、義務出診等各類活動431次,解決事關社區居民群眾的污水跑冒、電路維修、草坪綠化等各類難題132個,為兼職委員單位開展各類問需服務169次,充分發揮黨組織的組織優勢和組織引領作用,凝聚團結各方面的資源力量參與社區治理,使社區治理實現了由“獨角戲”到“大合唱”的全面轉變。
強化“三個保障”,推行要素引領,夯實社區治理基礎支撐
河東區積極響應黨組織對社區治理創新提出的資源整合能力的新要求,堅持資源力量等要素下沉,強化社區治理的基礎保障。一是強化人才保障。實施“領頭雁”培訓工程,舉辦四期黨(工)委書記、社區書記、機關事業單位黨支部書記示范培訓班,提高城市基層黨組織書記的履職能力。實施“1350”工程,通過對1000名社區樓門書記、300名社區書記、50名黨委(工委、黨組)書記進行全方面的富腦提能,把好“選育用管”四道關,打造一支高素質、專業化的“紅色頭雁”隊伍。二是強化經費保障。修訂服務群眾專項經費、社區黨建工作和活動經費兩項制度,投入各類經費3980萬元,改造提升160個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持續夯實社區為民服務的基礎。三是強化組織保障。為助推基層支部提檔升級,制定支部標準化規范化方案,按照“五好黨支部”標準,將基層支部建設內容細化為6類19項42條指標體系,使每個支部干有方向、做有標尺、評有依據。據統計,已開展社區精細化治理改革試點14個,達標支部總數達1175個,評出 “五好黨支部”40個、 “紅旗黨支部”15個、基層黨建示范點43個和 “兩新組織黨建凝聚力工程”黨支部8個,夯實了社區治理的組織基礎。
健全“四項制度”,注重機制引領,提升社區治理水平
河東區創新社區治理機制體制,提升以黨建引領社區治理創新的制度化、規范化和科學化水平。一是建立社區治理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區委成立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創新領導小組,制定 “1+5”文件,推行“項目清單”制度,把社區治理列為基層黨組織日常工作的重要內容,明確黨組織書記為“項目經理”和社區治理的第一負責人,形成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責任體系。二是完善社區議事決策機制。河東區適應現代治理對民主協商、雙向互動、平等合作的要求,進一步建立完善社區居民會議和居民協商議事會議制度,健全民情懇談、社區聽證、社區議事、社區評議等對話機制,推進社區民主協商的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三是健全矛盾糾紛調處機制。健全以基層黨組織為主導,引導自治組織、中介組織和社會組織廣泛參與的社區矛盾調處機制,在尊重法律的前提下,注重發揮市民公約、團體章程、行業規定在化解矛盾和維護秩序中的作用。同時建立黨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聯系社區制度,暢通民意反映渠道。四是建立以群眾滿意為導向的考核評價機制。建立相關的考核評價制度,注重考查黨員干部在社區“八小時之外”的表現,增強考核評價的權威性和嚴肅性,激勵黨員干部在基層治理中更好地聯系和服務群眾。
開展“五類活動”,增強服務引領,創新社區治理方式
河東區堅持“治理依托服務、以服務實現治理”,主動對接人民群眾多元需求,以建設基層服務型黨組織為抓手,把黨組織的政治功能寓于服務功能之中,以服務功能體現政治功能,通過開展“五類活動”搭建多種載體平臺,發揮城市基層黨組織在推進社區治理中的服務引領作用。一是“互比互看”爭先鋒。開展“維護核心、鑄就忠誠、擔當作為、抓實支部”主題教育實踐活動觀摩交流推進活動,集中對12個街道的示范點進行實地觀摩,重點對黨建引領社區治理工作進行一次全區性的大評比、大檢驗,有效推動了社區“大黨委”建設、社區黨委領導社區各類組織、社區環境美化、樓門文化打造、黨群陣地提升等多項重點工作的順利進行。二是在區內機關黨支部開展“進社區、進樓門,認崗位、認親戚”的“雙進雙認”活動。162個區直機關單位黨組織和社區黨組織結成共建對子,“認崗位”328個, “認親戚”242家,慰問幫扶困難黨員群眾2282人。三是社區黨支部開展“亮身份、比貢獻,共駐共建美麗社區”與“點亮微心愿”活動。發放“心愿卡”1600多份,點亮群眾微心愿785個,使黨組織的服務方式實現從大水漫灌到精滴細灌的轉變。四是以黨校和教育系統、司法系統、衛計系統、文化系統為主體,舉辦理論進社區、法律進社區、醫療進社區、文化進社區的“四進”活動398次,發揮專業優勢,提供“家門口”的便民服務。五是開展黨員為群眾辦理“微實事”活動,共辦成供水改造、綠植恢復、路燈修復、路面平整、垃圾清理、垃圾桶更換等一批惠及百姓民生的“微實事”1447件。
河東區在以基層黨建引領社區治理創新方面進行了大膽探索,不僅取得良好成效,更積累了難得的經驗。具體如下:
第一,必須堅持黨對社區治理的全面領導。雖然現代治理在治理主體上有“多元共治”的趨勢和特征,但我們絕不能掉入西方關于社會治理的理論陷阱,必須毫不猶豫、理直氣壯地堅持黨在城市社區治理中的領導核心地位不動搖,保證基層治理的正確方向。
第二,必須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基層黨建引領社區治理創新,必須將“為民、利民、惠民”貫穿于基層黨建和基層治理工作的始終,樹立一切工作到支部的導向,堅持黨組織的服務功能和政治功能相統一,把政治功能寓于服務功能之中,以服務功能體現政治功能,增強群眾工作本領,提升服務群眾的能力,以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作為檢驗衡量社區治理成效的重要標準。
第三,必須整合社區治理的資源力量。河東區的實踐表明,以黨建引領社區治理,不是黨組織單打獨斗,而是需要黨組織利用和發揮自身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和群眾優勢,引導和發動其他社會組織、自治組織、經濟組織、民間組織以及廣大人民群眾的廣泛參與,群策群力。
第四,必須堅持改革創新。以黨建引領社區治理,不斷地改革機制體制、創新方式手段、提升治理能力與激發社會活力,實現黨建由“組織引領”向“功能引領”的轉變。
責編:賀勝蘭 / 唐佩佩(見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