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時代國有企業,讓國有企業“跟上時代”“在時代里”,以此實現國有企業的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國有企業面臨的重大抉擇。
打造時代國有企業,一是從生產關系視角推進,二是從生產力的視角推進。兩者融合推進,這是推進國有企業改革“系統性、整體性和協同性”的根本要求。基于“競爭中性”“所有制中立”理念,基于“生產力優先標準”,基于國有企業“轉型升級”要求,基于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思路。國有企業首先是企業,國有企業必須按照市場經濟規律導向運行。因此,從生產力的視角,按照時代特征要求重構現代國有企業成為客觀必然。
按照融合發展思想
推進國有企業高質量發展
當今社會,融合發展成為時代特征。例如,制造業和服務業的融合,工業化和信息化的融合,實體經濟和金融的融合,線上和線下的融合,一二三次產業的融合,軍民融合發展,等等。目前正在推進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即“混改”,其實質是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在產權方面的融合。今后,根據大融合、廣義融合的思想,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可在更大范圍、更多方面實行深度融合。通過深度融合,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可以“取長補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按此理念,除產權融合外,首當其沖的是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的產業融合。經過40多年的改革開放,在宏觀布局上,我們著重解決了國有經濟整體“有進有退”問題,即國有經濟的戰略性布局;今后,在微觀業務上,我們應該著重解決國有企業內部“有進有出”問題,即國有企業自身的產業結構優化配置問題。
過去,產業就是產業(指一二三次產業)。隨著分工深化細化,部門成為產業,產品成為產業,部件成為產業,區段成為產業,環節成為產業。例如,組裝、包裝、配送、維修這些區段、環節成為產業,即小區段大產業、小環節大產業。作為國有企業,其深化細化產業可分為兩大板塊:一是優勢產業板塊,二是非優勢產業板塊。對于優勢產業板塊,通過打造網絡、平臺,把全社會這一領域的產業板塊集中過來,即將國有企業的優勢產業板塊為全社會所“共享”;對于非優勢產業板塊,通過打造網絡、平臺,向全社會這一領域的最佳企業包括民營企業實現“眾包”,國有企業以此利用全社會范圍的最優資源尋求發展。這里,如果國有企業內部產業進、出和民營企業內部產業出、進深度配置成功,可將兩者產業融為一體,由此可以最大限度提高資源配置效率。這樣,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的融合發展,即從產權融合進一步拓展到了產業融合。
按照共享經濟思想
推進國有企業高質量發展
當今時代,共享經濟成為時代特征。即:從過去以追求所有權為核心的經濟體系,轉向現在以追求使用權為核心的經濟體系。以汽車為例,追求所有權的成本可概括為“四高”:購置成本很高、使用成本很高、閑置成本很高、機會成本很高;而追求使用權的成本可概括為“三零一低”:購置成本為零、使用成本很低(碎片化支付)、閑置成本為零、機會成本為零。總之,共享經濟可在更大范圍、更高層次、更深程度上推動各類要素資源開放、協同,旨在最大限度優化資源配置方式、提高資源配置效率。
共享經濟,從共享生產到共享消費,從共享有形產品到共享無形產品。包括:共享物品、共享出行、共享服務、共享空間、共享醫療、共享教育、共享時間、共享組織。總之,可謂共享一切。
這里,特別提出“共享組織”問題。當前,組織資源成為國有企業最大閑置資源。尤其是職能部門,諸如戰略規劃部、投資融資部、財務會計部、人力資源部、教育培訓部、審計監察部等,作為國有企業的最大資源集中之地,不僅大量閑置浪費,甚至產生內耗。以人力資源部為例,搞得好了,某一國有企業的人力資源部可為全社會提供服務;搞得不好,全社會都是某一國有企業的人力資源部。即國有企業人力資源部門無論全社會“共享”或是全社會“眾包”,都能降低成本、提高收益。其他職能部門也是如此。這樣一來,同業務部門獲取收益一樣,職能部門通過公司化、市場化、平臺化、網絡化同樣可以獲取收益。比較而言,國有企業的職能部門比業務部門在某種程度上更具競爭優勢。由此可見,在新時代突出國有企業職能部門“社會共享”是其關鍵所在。
按照價值共創思想
推進國有企業高質量發展
當今社會,價值共創成為時代特征。過去,倡導顧客概念,顧客是企業的購買者、消費者,處于企業外部,企業與顧客間是一次性的交易關系;現在,倡導用戶概念,用戶是企業的合作者、生產者,進入企業內部,企業與用戶間是連續性的交互關系。國內領航企業,已將企業用戶一體化,內部外部一體化,包括:創新來自用戶、資金來自用戶、制作來自用戶、銷售來自用戶、定價來自用戶、管理來自用戶、薪酬來自用戶、思想來自用戶。目前看來,用戶作為一種戰略性資源融入企業,其融入程度可有三種:用戶參與企業、用戶引導企業、用戶主導企業,最終形成企業、用戶價值共創。
企業、用戶價值共創,實為企業價值創造活動的“部分社會化”。在實踐中,還產生了企業、社會價值共創,即把大量社會創客變為企業在線員工,由此實現企業價值創造活動的“完全社會化”。例如海爾,一方面把在職員工變為企業創客,人人成為創客;另一方面把社會創客變為在線員工,或稱U盤式員工,即需即插,即插即用。
目前看來,國有企業大多還處在“單價值創造”階段,即單純依賴企業員工創造企業價值。今后,一是轉向“雙價值創造”階段,即不僅依賴員工而且依賴用戶,實現企業、用戶價值共創;二是轉向“多價值創造”階段,即把“社會創客”同樣納入國有企業價值創造活動之中,由此實現國有企業價值創造的“完全社會化”,最終將國有企業改造成為“思想眾智、資金眾籌、業務眾包、企業眾創”,以此跟上時代發展、引領時代發展。
按照生態系統思想
推進國有企業高質量發展
當今社會,把企業打造成商業生態系統成為時代要求。無論融合發展、共享經濟,還是價值共創,其最終都致力于打造商業生態系統。因此,向商業生態系統演進,是國有企業“組織架構、運營模式、經營機制”演化的不二選擇。
過去,產業組織和企業組織分離;現在,隨著部門、產品、部件、區段、環節成為產業,產業組織和企業組織融合,盡管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目標不變,但是路徑不一樣了。過去,就國有企業做國有企業,把外部內部化,重心在內部;現在,跳出國有企業做國有企業,把內部外部化,重心在外部。也就是說,國有企業組織架構發生了從母子公司體制向商業生態系統的轉型。作為商業生態系統的組織架構,其典型特征是:內外部一體化,“四小四大結構”:小實體大虛擬、小規模大網絡、小核心大外圍、小腦袋大身子,可從舊的“大一統結構”之大變為新的“模塊化結構”之大,即在“更強更優”基礎上變得“更大”。
國有企業成為商業生態系統,基于外部共建、共生、共享、共榮,與外部進行能量交換,包括能量輸出、能量輸入。國有企業之所以要和外部共建、共生、共享、共榮組建商業生態系統,這是因為,以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一代技術群的出現,導致外部交易成本(包括搜索成本、信任成本、簽約成本、履約成本等)大大降低,特別是虛擬空間的出現,導致了“零時間、零距離、零成本、無邊界”的連接,這樣一來,以外部為重心重構國有企業成為一種必然選擇。
作為商業生態系統的國有企業可有如下若干特征:做大做小融為一體,有界無界融為一體;社會企業融為一體,內部外部融為一體;市場企業融為一體,契約產權融為一體;分工整合融為一體,獨立聯合融為一體;線上線下融為一體,虛擬實體融為一體;自轉他轉融為一體,靜態動態融為一體。
綜上所述,只有按照以上四大“時代特征”重構國有企業,國有企業才能“跟上時代”“在時代里”。這里,推進國有企業與新時代相匹配的高質量發展大局。這是因為,高質量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根本。
(本文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智庫課題“中國企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機制研究”的階段性成果;作者李海艦 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管理科學與創新發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