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發展是21世紀人類發展的共同追求,也是新時代我們黨推動我國發展的重要理念之一。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破解發展難題,厚植發展優勢,必須牢固樹立并切實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堅持綠色發展,必須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可持續發展,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新貢獻”。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深刻理解新時代綠色發展的科學內涵、價值意蘊和實現路徑,對于貫徹落實綠色發展理念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新時代綠色發展的科學內涵
綠色發展是一種和諧性發展。綠色發展深刻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融合發展的鮮明的價值取向。人類社會與自然界和諧共生,自然為人類發展提供了基本的物質生活資料。
綠色發展是一種系統性發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是現代生態文明的系統性整體發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否定了傳統的線性經濟生產方式,共同致力于可持續性發展目標。循環發展、低碳發展是綠色發展的具體化,綠色發展是通過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等形態表現出來的。
綠色發展是一種資源節約、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相統一的發展。綠色發展本身就包含節約用地、用水和減少環境污染、降低耗能之意。同時,資源節約、生態保護、環境治理又是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前提。只有貫徹綠色發展理念,堅持資源節約、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并行并重,才能實現永續發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新時代綠色發展的價值意蘊
新時代綠色發展的價值意蘊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綠色發展是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的集中體現和凝練升華。馬克思主義生態觀是關于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人與自然、人與社會關系問題的思想理念。馬克思在其經典著作中并沒有明確地提出“生態文明”“生態建設”等概念,但在論述人的存在、人的本質、人的異化等問題時,都把自然中介作為動態要素,肯定了唯物主義人化自然、人與自然物質互換的自然觀,批判了資本主義對自然“斷裂式”的掠奪和剝削,這些都揭示了自然在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中的重大意義。
其二,綠色發展是轉變發展方式和轉換發展動能的必然選擇。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綜合分析世界經濟長周期和我國發展階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作出了“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重大戰略判斷,提出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推動我國經濟在實現高質量發展上不斷取得新進展。從歷史上看,我國傳統的發展模式是一種依賴資源投入和低成本勞動力為主的粗放型發展模式。雖然我國經濟總量已躍居世界第二,某些領域生產能力走在世界前列,但整體性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動能轉換乏力仍然制約著我國創新發展的動力和后勁。隨著我國資源約束的趨緊和國際競爭更趨激烈,傳統的發展模式難以為繼。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這將為我國未來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活力新動力。
其三,綠色發展是建設美麗中國的內在要求。黨的十九大報告對建設美麗中國作出重要部署,體現了我們黨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的決心和意志。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豐富的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還要提供豐富的生態產品,為人們生活構筑高質量的優美生態環境。在過去的經濟高速增長階段,高投入、高耗能的發展模式造成了我國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甚至損害人民的生命健康,制約著更好滿足人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需要新期待。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可以說,堅持綠色發展、建設美麗中國既是對我國以往經濟建設慘痛教訓的總結,又是解決我國面臨的突出環境問題的現實需要。只有堅持綠色發展理念,構建綠色技術創新體系,堅定地走生活富裕、生產發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才能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其四,綠色發展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戰略抉擇。我們黨倡導并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旨在推動世界各國實現和平發展、共同發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立足于我國經濟發展現實需要和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實踐基礎,既順應了世界各國合作共贏的美好愿望,又著眼于解決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當前,世界正處于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一方面,迅速崛起的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要求提升國際地位;另一方面,以西方國家主導、維護西方國家利益的舊的國際秩序和全球治理體系難以應對日益復雜的國際局勢和發展要求。從本質上說,西方的資本邏輯的擴張和貪婪,必然會搶奪世界市場和資源。我國呼吁積極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要求我們從自身做起,推動綠色發展,致力于打造清潔美麗的世界。這既是提高我們自身綠色發展能力的必然要求,也是在為世界經濟發展做出貢獻。
新時代推進綠色發展的路徑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我們必須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推進綠色發展,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
一是加快建立綠色生產和消費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導向。要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大力發展綠色金融,壯大節能環保產業、清潔生產產業、清潔能源產業,推動新能源汽車、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等綠色低碳產業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要構建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通過綠色科學技術研發和創新政策激勵,促進企業同科研機構的綠色科技聯合,增強企業綠色技術創新能力,突破綠色技術難題和技術壁壘,重點研發和運用資源高效利用技術、清潔生產技術、循環利用技術、污染治理技術等。要構建綠色能源體系,持續推進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步伐,加快建設國家新型能源產業基地,著力推進清潔能源生產供給技術進步,著力發展清潔能源,完善能源稅制,鼓勵支持零碳智慧綠色能源體系建設。
二是加快建設循環經濟示范區。要堅持創新引領、協同發展,促進資源集約利用、產業集群發展,著力培育綠色園區、綠色工廠、綠色供應鏈以及綠色產品。要運用綠色低碳技術改造提升傳統優勢產業,促進傳統產業向綠色產業轉型升級,大力推廣應用綠色制造技術,提升綠色制造水平,推進示范區資源全面節約和循環利用。
三是建立健全科學規范的環境保護工作體系。要加強大氣、水、土壤和固體廢棄物的環境治理,堅決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要建立健全環保信用體系,加強環保信用評價、信息強制性披露等制度,強化排污者主體責任。
四是加強綠色文化宣傳,倡導綠色生活和綠色消費。要構建社會綠色文化體系。通過公益廣告、學校教育、產品宣傳等途徑,引導公民從小事做起、從身邊事做起,養成生態意識和生態道德責任意識,倡導綠色生活、綠色出行、綠色消費等行為,在全社會形成愛護自然、崇尚綠色、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良好社會風尚。要大力開展全民節能行動,全面推進工業、建筑、交通運輸、公共機構等領域節能,特別要加快完善公共機構節約能源資源的法律法規和制度標準,推進依法管理和標準化管理,逐步建立分級分類、合理的節能目標評價體系,發揮好公共機構對全社會綠色低碳發展的示范帶動作用。
(執筆:黃耀霞 康來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