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前沿理論 > 正文

在歷史坐標中解析中美經貿摩擦的真相(3)

3.中國必能妥善應對、化危為機

中國經濟發展的韌性好、潛力足、回旋余地大,這是我們抗衡美國貿易戰的現實依據。更重要的是,中國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具有其他市場經濟國家無法復制的制度優勢。美國政府對華挑起貿易戰,必將在世界范圍內引發持續的外溢效應,對世界經濟體系中的其他國家造成巨大沖擊,嚴重威脅仍在脆弱復蘇的全球經濟。美國政府對中國采取的單邊主義極限施壓,是對全球治理框架和秩序的嚴重破壞,是對世界各國人民追求和平和發展訴求的恣意踐踏,必將被浩浩蕩蕩的歷史潮流所拋棄。

逆歷史潮流的霸權行徑注定失敗

生產力發展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科技進步和社會分工發展是不可逆轉的歷史潮流。在這個歷史潮流的推動下,世界各國的經濟聯結成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整體。想人為切斷各國經濟的資金流、技術流、產品流、產業流、人員流,讓世界經濟的大海退回到一個一個孤立的小湖泊、小河流,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符合歷史潮流的。

當今的中國,已成長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制造業第一大國、貨物出口第一大國。美國政府對華挑起貿易戰,必將在世界范圍內引發持續的外溢效應,對世界經濟體系中的其他國家造成巨大沖擊,嚴重威脅仍在脆弱復蘇的全球經濟,這一行徑必將被浩浩蕩蕩的歷史潮流所拋棄。

當今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平與發展仍是時代的主題,同時世界面臨的不穩定性不確定性突出,世界經濟增長動能不足,貧富分化日益嚴重,地區熱點問題此起彼伏,恐怖主義、網絡安全、重大傳染性疾病、氣候變化等非傳統安全威脅持續蔓延,人類面臨許多共同挑戰。沒有哪個國家能夠獨自應對人類面臨的各種挑戰,也沒有哪個國家能夠退回到自我封閉的孤島。

應對這些共同挑戰,唯有同舟共濟、開放包容、合作共贏。美國政府對中國采取的單邊主義極限施壓,是對全球治理框架和秩序的嚴重破壞,是對世界各國人民追求和平和發展訴求的恣意踐踏,必將被浩浩蕩蕩的歷史潮流所拋棄。

中國具有抗衡霸權行徑的綜合優勢

中國是一個大國,這是我們抗衡霸權主義的先天優勢。中國疆域廣闊,遼闊的領土和領海使我們具備了經濟發展的縱深優勢。中國人力資源豐富,這為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奠定了最堅實的基礎。中國的經濟多樣性位居世界前列,這為社會分工的深化和國內貿易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中國還是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共擁有39個大類,191個中類,525個小類,具備現代經濟發展所需的各類物質技術基礎,能夠生產從服裝鞋襪到航空航天、從原料礦產到工業母機的一切工業產品。

更重要的是,中國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具有其他市場經濟國家無法復制的制度優勢。我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能夠實現經濟和政治的有機結合,充分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長處,協調市場和政府兩種手段,促進社會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保證社會經濟發展成果由廣大人民共享。與矛盾重重的資本主義國家不同,中國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擁有最堅實的群眾基礎,是抗衡霸權行徑最有力、最可信賴的支持力量。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導大力推進經濟改革與發展,逐步形成新的發展優勢。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入推進,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力實施,創新型國家建設成果豐碩,數字經濟等新興產業蓬勃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快速推進,農業現代化穩步推進,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區域發展協調性增強,“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成效顯著,開放型經濟新體制逐步健全,對外貿易、對外投資、外匯儲備穩居世界前列。這些新優勢表明,中國經濟發展的韌性好、潛力足、回旋余地大,這是我們抗衡美國霸權行徑的現實依據。

在高質量發展中迎接光明的前景

美國擁有強大的金融、科技和軍事實力,貿易戰暫時會對中國經濟發展造成影響,對此我們要有充分的心理準備。美國是中國第一大貨物出口市場,2017年中國對美出口額占中國出口總額的19%,中國也同時是美國的第一大進口來源地。美國政府以加征關稅為武器對中國發動貿易戰,對中國部分出口企業會產生負面影響,短期內可能會拖累中國經濟。再者,得益于全球風險投資基金和高科技人才的匯集,美國在高新技術、特別是信息技術領域保持著領先優勢和壟斷地位。如果美國政府以極限施壓方式對華發動高科技封鎖,短期內可能影響中國的科技創新活動和高新技術產業。還必須看到,以石油為基礎的美元霸權是美國支配世界經濟體系的重要手段,美國金融壟斷資本已經成為左右全球經濟走向的重要力量。隨著中國金融市場的不斷開放,外源性金融風險將隨之加大,這意味著我們應對來自外部的金融風險的任務會更加繁重。

雖然抗衡霸權主義的道路必定是不平坦的,但我們的前景是無比光明的!

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看來,貨幣金融和商業流通從屬于商品生產過程。遵循社會分工深化的客觀規律,貨幣金融和商業流通在空間上與商品生產過程不斷分離,但作為價值運動前后相繼的不同環節,它們之間的產業關聯卻從來沒有削弱過。自第一次產業革命后,制造業迅速成長為商品生產過程的主體,貨幣金融和商業流通從根本上服從于制造業商品生產過程。如果脫離了制造業的價值增值,那么貨幣金融和商業流通的所有權收入就是無根之木、無源之水。美國的制造業空心化和經濟金融化構成了一對矛盾,不解決這一矛盾,依靠貿易保護政策無法實現美國制造業重新繁榮。事實上,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美國已越來越離不開世界,無論是貿易戰還是金融打擊,最終都離不開制造業價值增值的基礎性支持,制造業持續空心化的美國忘記了這一問題的關鍵,其失敗的結局早已注定。

在經濟全球化和信息技術革命的雙重推動下,世界分工體系空前分化發展,科技創新迅速成長為一個獨立的服務產業。但歸根到底,物質生產過程是科技創新之本,科技創新成果要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就必須始終圍繞物質生產、特別是制造業生產展開。從這個意義上講,科技創新離不開物質生產,特別是離不開制造業生產。美國的有識之士也不斷疾呼,科技創新需要世界各國科學家和工程師的相互合作,新一輪科技革命屬于整個國際社會,沒有哪個國家有能力進行壟斷。美國對華實施高科技封鎖,無視科技創新產業對制造業生產的向心性依賴,從根本上背離了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規律,其失敗的結局早已注定!

(作者:王生升,系教育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南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上一頁 1 23下一頁
[責任編輯:趙光菊]
標簽: 中美經貿摩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