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立足于中國教育的理論與實踐,在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教育理論的基礎上,緊扣新時代中國教育發展面臨的新情況和新問題,對如何做好新時代的教育工作特別是馬克思主義教育理論工作做過多次重要論述。這些重要論述開辟了馬克思主義教育理論的新境界,是習近平總書記對馬克思主義教育理論的重大發展,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
教育要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立場,開辟了馬克思主義教育理論的新天地
堅定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立場是馬克思主義教育理論的突出特征,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健康發展的重要保證。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將馬克思主義政治立場貫穿于教育的全過程,其邏輯理路表現為以黨的領導為核心,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為重點,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為抓手,在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進程中開創中國教育事業的新天地。
黨的領導是新時代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的根本保證,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的最大優勢。馬克思恩格斯指出:“只有在集體中,個人才能獲得全面發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說,只有在集體中才可能有個人自由。”但這種集體生活方式必須通過無產階級政黨的領導才能實現。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是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的根本保證。當然,黨的教育事業更是如此。習近平總書記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全局出發,深刻闡述了黨的領導對于做好教育工作的極端重要性。他認為新時代教育事業既是培養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也是提升全民族科學文化素質和道德文化素質的基本手段,對我們國家和整個中華民族來說,是一項利在當代、關乎未來的根本事業。因此,要堅持把黨的教育方針貫穿到教育事業的各個方面,使教育領域成為黨領導的堅強陣地。
高度重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根本指導地位。習近平總書記以“扣子論”生動指出了思想教育工作的極端重要性,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從根本上說是做人的工作,必須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不斷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讓學生成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才”。習近平總書記從整體系統的角度提出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做到“八個相統一”:要堅持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一;堅持價值性和知識性相統一;堅持建設性和批判性相統一;堅持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堅持統一性和多樣性相統一,堅持主導性和主體性相統一;堅持灌輸性和啟發性相統一;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這既是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長期以來發展經驗的高度總結,也是對新時代全面推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的時代要求。其中,堅持政治性就是堅持黨性,這是“八個相統一”的核心環節,我們必須時刻謹記“堅持黨性,核心就是堅持正確政治方向,站穩政治立場,堅定宣傳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堅定宣傳黨中央重大工作部署,堅定宣傳中央關于形勢的重大分析判斷,堅決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他還多次強調思想政治工作的關鍵在于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根本指導地位,牢牢掌握意識形態領域的主導權,以先進理論指導教育事業發展,不斷提升社會主義教育的凝聚力向心力。
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于日常教育生活的全過程。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他指出:“一個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從根本上來說,取決于其核心價值觀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把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傳統道德,廣泛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積極引導人們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斷夯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道德基礎”。習近平總書記還高度重視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涵養作用,認為“中華民族在幾千年歷史中創造和延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要創造性地實現傳統文化的創新和發展,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度融合,既內化為人們的精神追求,又外化為人們的日常行為,從而全面提升中華民族的道德素養。
教育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追求,豐富了馬克思主義教育理論的內涵
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教育理論的本質屬性,是新時代馬克思主義群眾觀在黨的教育工作中的新拓展,是習近平總書記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教育中的充分體現。習近平總書記在繼承“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這一馬克思主義教育理論的核心要義基礎上,創造性地提出了“立德樹人”為教育根本任務的科學論斷,并強調教育公平,多管齊下,解決教育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馬克思關于“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思想是馬克思主義教育理論的重要理論基礎。習近平總書記在繼承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思想基礎上,重點論述了如何實現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思想。他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習近平總書記始終堅持把教育放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在與北京師范大學師生代表座談時指出:“教育是提高人民綜合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石,是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決定性意義的事業。”他還將教育看作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手段,是個人與全社會共同發展不可或缺的關鍵環節,認為必須站在人類歷史進程的高度重視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發展。
同時,習近平總書記還多次強調要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這是對“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新論斷。培養什么人才,怎樣培養人才,為誰培養人才,這是習近平總書記一直強調的重要問題,也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必須明確的首要問題。在高等教育發展方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高等教育肩負著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務”,“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要堅持立德樹人”。青少年教育也是如此。必須在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的指引下,正確認識新時代的青少年,促進他們的成長與成才,做好價值引領工作,更好地發揮新時代青少年的積極作用。立德樹人的重點在于思想道德素質的培養與提高,牢固樹立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和遠大理想,在健康的社會道德氛圍中實現個人與社會的共同發展。
推進教育公平是實現社會公平的重要內容,是實現人民滿意教育的重要途徑。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教育公平問題,指出:“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要不斷促進教育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以教育公平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始終追求建設公平正義的美好社會,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期盼的那樣:“努力讓每個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機會,努力讓13億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他時刻關注農村地區和貧困地區的教育問題,強調要加大對于這些地區的教育資源傾斜,通過合理的政策制定,充分利用新媒體時代信息傳播的特點,促進城鄉之間教育資源的共享式發展,讓每一個孩子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
教育要堅持與時俱進的精神品質,深化了馬克思主義教育理論的時代特征
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的鮮明特征。馬克思主義教育理論是實踐的理論,因此鮮明的時代性是馬克思主義教育理論的基本特征。習近平總書記在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教育理論的基礎上,結合新的歷史方位,從歷史發展、國際發展和國內發展等層面回答了馬克思主義教育理論的時代之問。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教育決定著人類的今天,也決定著人類的未來”,“教育傳承過去、造就現在、開創未來,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力量”。新媒體時代的迅速到來,使得知識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更新換代,教育的與時俱進特質日益成為影響教育事業的根本性因素。隨著時代的發展,知識的遞進效應和共享模式越來越成為教育的主旋律,全球性的知識積累極大地促進了全人類的共同發展。習近平總書記站在人類共同命運的高度,提出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構想,論述了教育在未來社會培養人才,促進人類和平與發展的作用,這是對馬克思“全世界無產階級聯合起來”思想的一次重大飛躍。
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正確領導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正發生著歷史性的巨大變革。新時代中國教育進一步明確了教育的首要問題是“培養什么人”,并將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務,改變和扭轉現行教育評價的諸多問題,在堅持黨的全面領導下不斷推進教育工作。習近平總書記不僅從理論層面闡釋教育問題的實質所在,更在實踐層面尤其是制度設計與決策執行上,采取了有針對性的措施,有效地解決了現行教育制度中存在的一些頑瘴痼疾,我國的教育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為了進一步全面推進教育改革的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明確提出了“九個堅持”,為今后教育工作的發展指明了發展方向。
教育要堅持全面整體的改革觀,拓展了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方法論
全面整體的改革觀是馬克思主義教育理論的方法論,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發展的出發點。習近平總書記堅持運用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與方法論指導教育工作,在實踐中堅持全面整體的改革促進教育發展,以統籌聯系的思路謀劃教育布局,注重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構建和諧有序的教育體系。
全面整體的改革是教育發展的內在驅動力,是中國教育事業不斷取得新的偉大成就的根本原因。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繼續大力推動教育改革發展,使我國教育越辦越好、越辦越強”。他在北京市八一學校考察時特別強調:“及時研究解決教育改革發展的重大問題和群眾關心的熱點問題。要深化辦學體制、管理體制、經費投入體制、考試招生及就業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深化學校內部管理制度、人事薪酬制度、教學管理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教學內容及方式方法等方面的改革,使各級各類教育更加符合教育規律、更加符合人才成長規律。”必須通過全面整體的教育改革才能真正解決在教育發展過程中不斷涌現的新問題,在實踐中不斷檢驗和調適教育政策,使教育發展符合當今世界潮流的新趨勢。
習近平總書記還就思想政治教育、高等教育、青少年教育、職業教育、家庭教育、對外開放教育、教育信息化等作過一系列的重要論述。習近平總書記從治國理政的全局出發,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為我們清晰闡釋了教育系統內部的有機聯系,并通過統籌協調安排,促進彼此之間的有機聯系和相互作用,使得教育系統運行更加優化。他堅持兩點論與重點論的統一,提倡在全面整體改革中突出重點,要發揮教育工作的引領作用。堅持以思想政治教育為重點,在社會主義大方向中實現立德樹人;以素質教育為核心,不斷提升個人的全面發展;以基礎教育為基礎,推動學校、家庭和社會共同營造良好的教育環境;以高等教育為標識,努力增強教育發展整體能力;以職業教育等為重要補充,構建多樣化、多層次的現代化教育體系。
教育活動要構建和諧有序的師生關系。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教師在教育中的地位和功能,他指出:“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承擔著讓每一個孩子健康成長、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重任。”同時,他還號召全社會應該做到尊師重教,尊重知識。為了讓教師更好履行自己的職責,他提出了“四個統一”作為對師德師風的要求,希望每一位教師都能做到“為人師表、行為世范”。習近平總書記對學生尤其是青少年學生群體抱有極大的期許,稱他們“不愧為黨和人民的寶貴財富,不愧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有生力量”。因此,要構建和諧有序的新型師生關系,充分發揮兩者合力的最大功能,惟此才能實現教育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促進我國教育事業再上新臺階。
(作者為南京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導)
【注: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新時代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的多重邏輯與實踐路徑研究”(項目編號:18BDJ048)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