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生態資源豐富,自然風光美好,一個“徽”字集山、水、人、文于一身,保護好生態環境是功在當代、惠澤千秋的重大歷史責任。新中國成立70年來,歷屆安徽省委、省政府都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戰略高度,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其中一位,把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為“十四個堅持”基本方略的重要一項,把綠色發展作為新發展理念的重要一條,把污染防治作為“三大攻堅戰”的重要一戰,開展一系列根本性、開創性、長遠性工作,推動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2016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親臨安徽視察,為安徽推進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把脈定向、擘畫藍圖。我們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諄諄教導,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堅持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有機統一,扎實推進“三河一湖一園一區”生態文明示范創建工程,抓實抓好中央環保督察及“回頭看”反饋問題整改,著力打造生態文明建設的安徽樣板,走出了一條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
第一,堅持“戰略”與“戰術”相統籌,堅決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生態環境沒有替代品,用之不覺、失之難存”,強調“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我們在實踐中也深切感到,在經濟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污染防治是需要跨越的一道重要關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一個重要指標。我們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集中優勢兵力,堅決打好標志性重大戰役。堅決打好藍天保衛戰,以控煤、控氣、控車、控塵、控燒“五控”為抓手,強化區域聯防聯控和重污染天氣應對,去年全省空氣質量首次實現大幅改善,PM2.5平均濃度下降12.5%,優良天數比例提高4.3個百分點;今年上半年PM2.5平均濃度同比下降1.5個百分點。堅決打好碧水保衛戰,扎實推進巢湖新一輪綜合治理,今年上半年14個國考斷面水質全部達標,化學需氧量、氨氮、總氮平均濃度分別下降20.06%、44.75%、23.37%。全面實施淮河生態經濟帶建設,淮河流域國考斷面水質優良比例由2014年的42.5%上升到今年上半年的67.5%。堅決打好凈土保衛戰,一體推進農村廁所、垃圾、污水整治“三大革命”,截至今年上半年,累計完成自然村戶用無害化廁所改造202萬戶,農村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67%,已建在建生活污水處理設施1074個。很多老百姓說,“過去垃圾靠風刮、污水靠蒸發,現在清水回來了,魚兒回來了,鳥兒也回來了,生活可享福了!”
第二,堅持“治標”與“治本”相統籌,深入實施“三大一強”專項攻堅行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八百里皖江是安徽人民的母親河,我們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在長江安徽段開展“大保護、大治理、大修復,強化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落實”“三大一強”專項攻堅行動,全面打造水清岸綠產業優美麗長江(安徽)經濟帶。推深做實“大保護”,務實推進沿江1公里、5公里、15公里岸線分級管控措施,深化禁新建、減存量、關污源、進園區、建新綠、納統管、強機制“七項舉措”,還一江碧水、保兩岸青山。推深做實“大治理”,以中央環保督察反饋和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警示片披露的“23+N”突出環境問題為突破點,重點攻克自然保護區問題整改、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城鎮生活污水收集處置、黑臭水體整治、工業及港口等污染治理、固廢危廢治理“六個堡壘”,截至目前,長江干流安徽段排查掌握的排污口全部實現智能化在線監控。推深做實“大修復”,一體推進退田還湖、植被恢復、水系連通、圍網拆除、生態移民等工作,長江經濟帶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顯著提升,今年上半年長江流域國考斷面水質優良比例為79.7%,同比上升8.5個百分點。推深做實“強化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落實”,建立組織指揮體系和工作調度機制,嚴格落實包保責任,形成省市縣三級“點對點、長對長”的責任網,以責任落實推動理念落實、工作落實。
第三,堅持“守正”與“創新”相統籌,探索實施有利于生態環保的體制機制。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要統籌兼顧、整體施策、多措并舉,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開展生態文明建設”。我們注重向改革要紅利,用改革的辦法破解生態治理中的難題,積極探索和構建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全面推進河(湖)長制改革,建立省市縣鄉村五級河(湖)長組織體系,省委書記和省長擔任省級總河長,制定《關于在湖泊實施湖長制的意見》,全省共設立河長53016名、湖長2763名。探索推行林長制改革,率先在全國試點推進林長制,建立以黨政領導責任制為核心的五級林長制體系,明確“護綠、增綠、管綠、用綠、活綠”五大任務,確保一山一坡、一園一林、一區一域都有專人專管,林業總產值年均增長22%以上。復制推廣新安江生態補償機制,與浙江省在全國率先開展新安江這一跨區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新安江模式被寫入中央《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通過兩輪試點,新安江已成為全國水質最好的河流之一,其流域生態系統服務價值246.5億元,水生態服務價值64.5億元;目前已開展第三輪試點,并與江蘇省啟動滁河上下游橫向生態補償機制。
第四,堅持“生產”與“生活”相統籌,加快推動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綠色轉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生態環境保護的成敗歸根到底取決于經濟結構和經濟發展方式”。我們堅持把生態必須優先作為“紅線”,把發展必須綠色作為“底線”,把“兩山”必須有機統一作為“生命線”,做到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推動發展綠色化,調整優化經濟結構和能源結構,培育壯大節能環保產業、清潔能源產業、先進制造業,今年上半年全省環保產業產值同比增長21.1%,對戰新產業增長貢獻率由去年同期的15.4%提高到20.3%。推動生產清潔化,加快發展循環經濟,促進資源集約利用,持續治理“散亂污”企業,堅決淘汰過剩和落后產能,去年單位GDP能耗下降5%。推動生活低碳化,廣泛開展綠色創建活動,推廣綠色出行,帶來了生活方式的綠色革命。合肥進入地鐵時代后,市民們都說,“地鐵不僅緩解了交通擁堵,給出行帶來便捷,更讓我們能呼吸到新鮮空氣,越來越多地看到藍天白云、繁星閃爍”。
第五,堅持“嚴控”與“嚴懲”相統籌,用嚴格制度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保護生態環境必須依靠制度、依靠法治”。我們注重發揮制度的治本功能,增加制度供給,強化制度執行,嚴格用制度管權治吏、護藍增綠。突出“三線一單”一抓到底,制定《安徽省劃定并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實施方案》,強化能源和水資源消耗、建設用地等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嚴格生態保護紅線,嚴守環境質量底線,嚴明資源利用上線,嚴把環境準入清單。突出執法監管一嚴到底,搶抓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機遇,推進“一市三省”生態環境數據共享和聯合監測、聯動執法,去年聯合制定跨界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聯動工作計劃,嚴厲打擊非法轉移傾倒固廢污染環境違法犯罪,依法辦理“1·26”“10·12”跨省污染長江環境等重大案件。突出責任追究一查到底,嚴格落實“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失責追究”,深入開展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讓制度成為不可觸碰的高壓線,推動江淮大地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空氣更清新,以優異成績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
(作者:安徽省委理論學習中心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