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與抉擇——轉折關頭的中國共產黨人》,北京日報《紀事》采寫組編著、人民出版社出版。
呈現了革命先輩艱苦卓絕的奮斗歷程,既有很強的可讀性,又不失深刻性
史為磊(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副教授):在全黨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之際,《初心與抉擇》這部著作的出版,正當其時,她帶著我們開啟尋找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之旅,讓我們身臨其境地體悟革命先烈在歷史轉折關頭的赤誠初心和生死抉擇。該著作圍繞著中國共產黨人在歷史轉折關頭的初心和抉擇這一鮮明主題,貫穿著中國共產黨人為建立共產主義美好社會而流血犧牲這一清晰主線,向我們呈現了革命先輩艱苦卓絕的奮斗歷程。
王毅[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副教授]:《初心與抉擇》既有很強的可讀性,又不失深刻性。一個又一個堅守初心、矢志使命的革命人物躍然紙上、讓人動容的同時,我們也可觀照自我,反思新時代的我們該如何堅守初心,矢志擔負使命。
史為磊:總體而言,該著作主要有如下四大亮點:
以生動形象的語言,訴說共產黨人不忘初心的中國故事。全書洋洋灑灑20萬字,字里行間飽含對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從風雨南湖中的建黨紅船到將帥讓銜時的皎皎初心,全書以生動形象的語言向我們講述革命先輩的英雄事跡,仿佛在聆聽一位老者將他的人生故事娓娓道來。比如,在講到中國共產黨成立時,著者述說:“一個改變中國命運的大事件,就這樣在南湖這條小小的游船中發生了。一個改變中國命運的政黨,就這樣在南湖這條小小的游船中誕生了”,“中國共產黨從這里誕生,從這里出征,從這里走向全國執政”。寥寥數筆,生動形象地敘述了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站起來”的奮斗歷程。
以嚴謹扎實的史料,再現共產黨人生死抉擇的歷史鏡頭。革命戰爭年代,每一次歷史關頭,都將決定國家的前途命運;每一次人生選擇,也都意味著人們的生離死別。回眸那一個個歷史鏡頭,“有人退伍,有人落荒,有人頹唐,有人叛變”,更有堅守與犧牲。南昌起義失敗后,革命隊伍險些散伙,每個人都面臨著選擇。打著先鋒旗號的蔡廷鍇率部“叛逃”,政治上反復變化的他不可能堅定跟著共產黨人走。黃埔一期的王爾琢,則蓄起了胡子,并向大家發誓:“革命不成功,堅決不剃須!”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紅軍開始艱苦卓絕的長征。然而,有這樣一群中國共產黨人,他們選擇了留下來堅持斗爭。在突圍中被捕的瞿秋白,從容地走上刑場,英勇就義。年僅30歲的毛澤覃,在突圍中,為了掩護他人撤離,自己中彈犧牲。
以崇高的理想信念,激勵共產黨人肩負使命的責任擔當。中國共產黨一經成立,就把實現共產主義作為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義無反顧地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理想信念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支柱。堅定的理想信念激勵著中國共產黨人奮勇前進。“兩把菜刀鬧革命”的賀龍,在共產黨人身上看到了光明,面對敵人的拉攏,他主意已定,那就是跟著共產黨走。在入黨的第二天,賀龍堅定地說:“現在我知道,共產黨的共產主義就是為了消滅人吃人、人剝削人、人壓迫人的萬惡社會,進而建立共產主義的美好社會。”賀龍一經確定崇高的理想信念,就至死不渝,將革命進行到底。
以磅礴的思想力量,鍛造共產黨人開拓未來的堅定自信。馬克思指出:“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列寧指出:“只有以先進理論為指南的黨,才能實現先進戰士的作用。”馬克思主義這一科學理論蘊含著磅礴的思想力量,指引著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改造世界,開拓未來。在十月革命和五四運動的影響下,一批又一批先進分子接受了馬克思主義,樹立了共產主義理想,堅定了革命必勝的自信。在舊軍隊中資歷甚深的朱德,就是在這個時候接受馬克思主義的。他決意加入中國共產黨,幾經波折,終于在柏林圓夢入黨。
王毅:該書最大的特點是讓初心和使命有了凝聚表達的載體。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在眾多中國共產黨人中,哪些人物和案例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呢?該書將視線集中于歷史轉折關頭中國共產黨人的抉擇,視角新穎,選材用心。1927年大革命后期風聲鶴唳白色恐怖中的生與死,起義失敗后艱苦轉兵間的成與敗,遵義會議上關乎真理與權威的選擇,暗無天日牢獄生活中的堅持與放棄,1955年授銜時的淡泊與爭取,關鍵時刻的關鍵選擇尤能表初心、彰使命。透過這些選擇,更能讓我們窺見影響中國共產黨人能否堅持初心和使命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