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深度原創 > 正文

文明生態村建設的瓊海經驗

核心提示: 為把學習宣傳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推向深入,人民日報社人民論壇雜志社組織相關領域權威專家開展了“全國生態文明建設典型經驗”大型課題調研,深入總結各地各部門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典型經驗、創新案例,形成了系列課題研究成果,本期推出的“文明生態村建設的瓊海經驗”為成果之一。

【調研背景】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以新姿態、新作為迎接新挑戰、解決新問題,奮力開創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讓中華大地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為把學習宣傳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推向深入,人民日報社人民論壇雜志社組織相關領域權威專家開展了“全國生態文明建設典型經驗”大型課題調研,深入總結各地各部門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典型經驗、創新案例,形成了系列課題研究成果,本期推出的“文明生態村建設的瓊海經驗”為成果之一。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海南的生態文明建設,對海南生態保護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近年來,海南省委省政府牢固樹立并全面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始終把保護生態作為重大政治責任,以最嚴的措施,確保生態環境只能更好、不能變差。海南干部群眾深刻體會到,保護生態就是保護海南發展的最強優勢和最大本錢,更是黨中央和習近平總書記賦予海南的一份沉甸甸的責任。

瓊海是海南東部中心城市,是博鰲亞洲論壇年會永久會址所在地,是展現海南改革開放形象的重要窗口。瓊海市委市政府深入學習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以高起點定位、高標準建設“宜居宜業宜游”的文明生態村為重要抓手,爭創示范標桿,不斷推進生態文明實踐創新發展,取得了突出成績。截至目前為止,瓊海市已建設文明生態村2163個,覆蓋率達81.8%,被評為“全國文明城市”,被確定為第一批“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市縣。

人民論壇專題調研組專家多次深入瓊海市鄉村一線調研,初步總結了近年來瓊海文明生態村建設的創新做法與典型經驗。

文明生態村建設的瓊海亮點

按照“統籌兼顧、突出重點、融合發展”的原則,瓊海市委市政府把文明生態村建設與脫貧攻堅、美麗鄉村建設、農旅融合發展等中心工作有機結合起來,推動精神文明建設與經濟社會發展協調規劃、同步邁進、提質升級。總體來講,呈現出五大亮點:

一是以文明生態村建設促進美麗鄉村建設百花齊放。不同地區有各自不同的發展優勢和地域特點,文明生態村建設不能搞一刀切,必須堅持因地制宜、因村制宜,要從各村的實際出發,使創建活動適應當地經濟發展水平,符合農民群眾的實際愿望與要求。在文明生態村建設中,瓊海市委市政府充分考慮地區特點及差異,因地制宜,形成了各村各寨百花齊放的發展大格局。按照“一村一特色、一村一主題”的發展思路,瓊海市委市政府深入挖掘村莊歷史等人文和自然資源,啟動了美麗鄉村建設兩年行動計劃,優選一批基礎條件較好的文明生態村進行提升改造,量身打造獨具產業和文化特色的文明生態村,確保至2019年共建成100個像“北仍村”一樣高質量的美麗鄉村。目前,瓊海市已建成注重生態觀光旅游的沙美村、富含藝術氣息的南強村等一批特色美麗文明生態村,呈現出百花齊放的良好發展局面。

二是以文明生態村建設促進農村產業發展。產業是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支撐和堅實基礎。任何一種社會形式的形成與發展,都必然要以產業發展為根基。生態文明建設需要以產業經濟行為和發展方式的文明構建為基礎。瓊海市委市政府把文明生態村建設作為推動農村產業發展的重要載體,推進一二三產業在農村深度融合發展。一方面,瓊海市成功引進了溫氏、大午等知名農業龍頭企業,發展“公司+農戶”、“合作社+農戶”等經營模式,與阿里巴巴集團合作建設“農村淘寶”,推動傳統農業向規模化、組織化、信息化轉型升級。另一方面,瓊海市委市政府不斷加強農業品牌建設,成功打造了多果蓮霧、量子牌山柚油和飄仙牌胡椒等一批特色農產品品牌,成功創建了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國家農業對外開放合作試驗示范區。同時,瓊海市委市政府加快全域旅游建設,推動農旅融合發展。

三是以文明生態村建設促進脫貧攻堅。打好脫貧攻堅戰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優先任務。把生態扶貧工作作為重點工作,切實加大對貧困地區、貧困人口的支持力度,推動貧困地區扶貧開發與生態保護相協調、脫貧致富與可持續發展相促進,使貧困人口從生態保護與修復中得到更多實惠,實現脫貧攻堅與生態文明建設“雙贏”是文明生態村建設的一個主要目標。通過市領導掛點、市直機關結對幫扶、選派駐村第一書記、成立常駐工作隊、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培育村莊特色產業等方式,瓊海市委市政府依托文明生態村建設徹底解決了貧困村以往“臟亂差”、產業落后、群眾精神面貌不佳等問題,讓貧困群眾切實享受到文明生態村建設帶來的發展紅利。目前,瓊海市整村推進的5個貧困村已全部完成區域性整體脫貧,分別形成了黑山羊養殖、蜜蜂養殖、山雞養殖、生豬養殖、沉香種植和光伏產業等特色產業。

四是以文明生態村建設促進鄉村生活環境更加美好。構建良好的生活環境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本要求。瓊海市委市政府把生態修復作為文明生態村建設的重要抓手,在全市范圍內廣泛開展生態修復和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可喜成果。自文明生態村建設以來,重拳整治萬泉河非法采砂現象,完成生態復綠5000畝;集中開展農村環境衛生整治,城鄉生活垃圾一體化處理模式覆蓋全市自然村;完成檳榔烘干綠色技術改造,遏制空氣污染;實施城鄉供水、交通暢通、光網覆蓋等基礎設施城鄉一體化工程;加快推進政務、旅游、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資源向農村覆蓋;通往行政村和民族自然村的道路全部實現硬板化,城鄉同網供水覆蓋率78%,農村改廁率93%,“村村通公交”通達82.4%的行政村,光纖網絡實現所有行政村全覆蓋,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更加便利。

五是以文明生態村建設促進鄉村文化繁榮發展。文化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靈魂與根本。市委市政府通過教化、規制、示范、樣板等進行生態文化培育,旨在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供理念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與物質文化支撐。我們應該看到,盡管目前導致生態環境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生態文化的缺失是其重要原因。瓊海市委市政府堅持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徹于文明生態村建設的始終,大力推行村務公開、村規民約、村民評議等鄉村自治制度,構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文化治理體系。一方面,大力實施農村文化體育場所、農家書屋、廣播電視村村通等文化惠民工程,全市13個鎮(區)都已建成體育健身中心,農家書屋覆蓋所有行政村。另一方面,注重挖掘和發展農村本土特色文化,舉辦潭門趕海節、樂城元宵“賽肥雞”等系列本土特色文化活動。此外,還廣泛開展“好民風之家”等評選表彰活動,以典型的力量示范引領,涵育文明鄉風。

文明生態村建設的瓊海啟示

一是理念先行、規劃保障。“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是習近平同志提出的科學論斷。理念先行、規劃保障,是金山銀山與綠水青山并行不悖的前提條件,也是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的關鍵環節。只有理念先行、規劃保障,才能著眼戰略全局,聚焦發展實踐,回應群眾關切,才能前瞻地把握大勢、應勢而為,才能廓清發展脈絡、找準關鍵環節,才能有效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確保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絕不是對立的,而是有機統一的整體。大自然中的山水林田湖草,作為一個相互依存、聯系緊密的生態系統,不僅為人類的生存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和前提條件,而且還共同構成了人類的精神家園。瓊海市委市政府把文明生態村建設納入全市總體規劃,成立文明生態村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由市委書記任組長,統籌部署、一體推進、精準發力。市委市政府先后制定并出臺了《瓊海市2017-2018年美麗鄉村建設工作實施方案》等文件,統籌整合各部門資源,并對文明生態村建設情況進行專項督查,實行每月通報制度,獎優罰劣,確保責任落實到人、資金落實到戶、工作落實到位。正是因為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瓊海市博鰲周邊地區的特色小鎮和美麗鄉村真正實現了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變,如充滿藝術氣息的南強村和充滿田園風情的沙美村總是呈現出游客如織的繁榮景象,在滿足人們宜居需求的同時也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價值,走出了一條具有瓊海特色的綠色鄉村發展之路。

二是走“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群眾參與”的綠色發展之路。綠色產業是美麗鄉村建設的重要支撐,是實施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建設文明生態村,并不是單純追求田園風光之美,而是要在保護環境的前提下進一步發展生產,保證農民持續增收,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瓊海最寶貴的資源和財富。秉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正確處理好產業發展、城市建設與資源環境保護的關系,是努力為民創造更多綠色福利的關鍵。瓊海市委市政府在文明生態村建設的具體實踐中,積極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認真落實黨中央相關決策與海南省委省政府相關部署,堅持“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群眾參與”的原則,通過科學謀劃、創新機制、因地制宜、多線并行、凝聚合力等實際舉措,全方位推進文明生態村建設的創新發展。

三是注重發揮宣傳教育的輿論引導作用。當今社會是信息社會,信息的迅速傳播使宣傳教育的輿論引導作用更加突出、更加廣泛,因此宣傳教育的輿論引導作用就顯得日益重要。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宣傳教育同樣起著重要的示范和引導作用。人是生態文明建設最重要的參與主體,生態文明成果如何,主要依賴于每個人的意識和行動,依賴于每個公民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這就需要通過宣傳教育構建起全民參與環境保護的行動體系,并不斷探索出生態文明建設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經過宣傳引導,廣大農民群眾積極主動參與到瓊海市的文明生態村建設中,自發形成并認真遵守村規民約,通過“一事一議”、村務協商等方式,積極為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獻策獻力,甚至為了建設文明生態村,寧愿放棄土地補償、青苗補償等切身利益;經過宣傳引導,農民群眾還積極成立了合作社,以土地和房產入股或出租的方式創辦農家樂、采摘基地等多種產業,農民增收渠道進一步拓寬。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目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已進入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的攻堅期,也到了有條件有能力解決生態環境突出問題的窗口期。生態環境的保護與維護是一個必須長期堅持的系統工程,需要聚集各方力量日積月累持之以恒的韌勁與堅持。調研組相信,瓊海市委市政府在今后的實踐探索中還會不斷完善“黨委領導、政府主導、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體制,形成文明生態村建設的長效機制,不斷提高生態環境治理的精細化水平,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為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貢獻力量,不斷以更為豐富多元的生態紅利惠民利民,起到先行區建設的典型示范作用。

(執筆:陳興康 、王克,作者單位分別為湖南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人民日報社人民論壇雜志社)

【注:該文為《海南自由貿易區(港)視野下的瓊海發展》課題階段性成果】

責編/王克 美編/陳媛媛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谷漩]
標簽: 瓊海   生態村   文明   經驗   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