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市城管局黨委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落實中辦《關于加強和改進城市基層黨的建設工作的意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支部建在路上、問題解決在路上、服務送到路上,著力推動系統黨務、城管業務、民生服務深度融合,努力打通基層黨建最后一公里,走出了一條形神兼備、內涵發展的黨建工作新路子。
支部建在路上,實現各方資源再融合
“支部建在連上”,是建黨建軍的一項基本原則和制度,90多年來,其基本精神始終光耀古今并予以未來深刻啟迪。泰州城管局黨委在“城建惠民”綜合整治熱潮中,圍繞東部、南部兩大市場群,創新組建南通路黨支部和永興路黨支部,真正把支部建在路上。
一是推動重心下移,明確主體責任。強化黨組織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的領導地位,以基層城市管理網格為載體,進一步整合城管一線執法隊員、協管員、門前三包管理員、數字化監督員、環衛工人、社區保潔員、違建巡防員等“七員”力量。促進服務、管理、執法、監督等資源要素統一下沉到網格,以網格內主要道路命名黨支部,將基層城管中隊黨支部,環衛、數字化等機關業務支部一律建到路上,優化網格原有工作內容和運作流程,通過黨建引領推動治理重心下移,實行實體化運作,落實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主體責任。緊緊圍繞市、區、街中心任務和重點工作,真正實現攻堅一線到哪里,黨的組織就建在哪里,黨的工作就開展到哪里,將道路黨支部建設成為黨領導城市基層治理的堅強陣地。
二是整合組織資源,明確聯動責任。以道路黨支部為總牽頭,統籌區域組織資源、行政資源,形成一張網、一盤棋、一條龍的統領格局。開展區域試點,打破傳統組織關系的束縛,由市城管局黨委書記、局長兼任第一書記,街道副主任兼任常務副書記,區執法局負責人任支部書記,城管中隊長任支部副書記,市城管局機關支部書記兼任路長。通過“第一書記”聯席會議協調督辦機制,強化市、區、街道(園區)、社區四級聯動,推動路段內重點難點問題及時有效解決。日常工作以管理執法服務為紐帶,打破部門隔閡,消除層級壁壘,形成以城管中隊支部黨員為主體,以機關黨員掛鉤路上為支撐,數字化、環衛、廣告、渣土等業務支部黨員緊密配合的互聯互動體系。道路區域內的黨員原組織關系不變,按照城市管理扁平化要求,統一加入“支部工作微信群”,由支部書記任群主,黨務、業務“一肩挑、一把抓、一起攬”,建立無縫銜接、整體聯動、快速響應機制,真正做強“路上黨支部”。
三是整合社會資源,形成共同參與機制。發揮路段黨支部的協調帶動作用,與道路兩側轄區內街道社區黨組織、機關事業單位黨組織、新型經濟和社會組織黨組織進行掛鉤結對,吸納上述黨組織負責人以及沿街商戶中的黨員和積極分子參加道路黨支部大會,動員社會各方力量廣泛參與。搭建“社會聯絡微信群”,帶領群眾從“站著看”到“跟著干”,辦好群眾家門口的事,推動問題在第一時間發現,訴求在第一時間回應,矛盾在第一時間解決,服務在第一時間到位。逐步形成基層黨組織號召、各方力量共同參與的“1+N”組織資源共同體,推動城市執法管理向社會綜合治理轉變,實現黨組織引領社會治理流程再造。
問題解決在路上,實現工作任務再融合
泰州城管局始終堅持問題導向,突出主責主業,落實“城市管理要像繡花一樣精細”的要求,切實發揮道路基層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開展“靚城風暴”系列整治行動,通過集中整治、品質提升、長效管理,推動城市問題在路上解決,帶動黨建工作向縱深拓展。
一是以中心工作為抓手推動任務融合。著眼全市大局,圍繞“向環境污染宣戰”、環境綜合整治、文明城市創建、安全生產排查、掃黑除惡專項斗爭等中心工作,“支部第一書記”親自掛帥,帶頭上路,靠前指揮,充分發揮“支部書記”“路長”“城管執法崗亭”以及“支部工作站”等主體作用,切實增強其協調處置復雜問題的能力,重大案件及時抽調人員,實現力量聚焦,形成執法拳頭,緊扣市政府“城建惠民”、國際旅游節、海軍誕生70周年等重大活動保障。圍繞重點區域、重點時段、重點領域開展專項治理,先后攻克了有關道路沿線違章鐵皮棚、石材市場違建、裝飾城違規雕像等頑疾,推動市容環境提檔升級,使城市形象更加整潔靚麗。
二是以突出問題為抓手推動任務融合。聚焦主次干道、重點商圈,針對群眾反映強烈、嚴重影響城市規劃及安全的沿街違法建設、樓頂廣告、多層店招、電子顯示屏及擅自設置的各類棚亭等,以路段黨支部為主陣地,按照“全攻全守”模式,執法中隊當好主力軍,環衛、廣告、渣土、占道、防違、數字化等條線嚴格履行自身職能,全面落實牽頭責任,協助配合事項不推不讓。通過支部工作微信群,實時共享信息,聯動合成作戰,排出三張整治清單,累計拆除大型違法戶外廣告75處、店招1069處、違法建設3812.2平方米、棚亭28座,同步優化周邊環衛保潔、停車秩序,做到空間清爽、立面清亮、地面清潔,切實解決了一批突出問題。
三是以長效管理為抓手推動任務融合。以系統化思維謀劃城市長效管理,對照江蘇省城市管理示范路標準,發揮路段黨員先鋒模范作用,以支部為主體,協調相關業務條線隊伍,對城市主要路段內存在的市容秩序和環境衛生問題全面梳理。涉及各區及相關部門的事項,由數字化城管監督員采集派單,協調處置問題536個,努力走出“整治—回潮—再整治—再回潮”的怪圈。從群眾關心的小事、身邊事做起,著力辦好垃圾分類治理、公廁提標便民、停車便利化、共享單車等與群眾生活息息相關的實事,讓城市更有序、更安全、更干凈,堅持為民、便民、惠民,以黨建的點滴成效,贏得群眾對黨建工作的強大支持。
服務送到路上,實現平臺載體再融合
一是搭建新時代文明實踐平臺。依托“城市港灣”等既有載體,建設全市首批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站),在機關,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分中心;在一線,依托“城市港灣”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在沿街,落實市容環衛責任區制度,開展“市容文明實踐示范戶”創爭評星活動;在社區,倡導垃圾分類新時尚,開展“垃圾分類示范戶”評選活動;在鄉村,將黨建教育、鄉風文明以及垃圾分類有機融合,建設垃圾分類指導站,從而構建起“實踐分中心—實踐站—文明示范戶”的組織體系。目前,全市首批20座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已掛牌運行。
二是打造現象級融媒體平臺。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站),打造互動式、體驗式、服務式的“現象級”融媒體,聯合人民日報數字泰州傳播中心、市文明辦、日報社,開發上線互動式、體驗式、服務式的“現象級”融媒體——“新時代文明實踐智慧云平臺”,開設“文明泰州、文明服務、文明實踐、文明體驗”四大板塊,集便民服務、互動體驗、文明風尚、參與激勵、時政要聞等于一體,努力發揮好宣講、服務、實踐三大功能。將“學習強國”“數字城管”“泰州城管通”“泰州好停車”等平臺有序接入,提供尋找車位、尋找公廁、民生攤點、垃圾回收、共享單車(公共自行車)、違章查詢、水電燃氣費繳納等多項服務,努力打通宣傳教育、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
三是組建志愿者協會服務平臺。市級成立城管志愿者協會,各市(區)城管部門設立城管志愿者分會,依托“城市港灣”,在主要道路設立城管志愿者服務站,廣泛發動城管隊員、同心圓企業、社會組織與普通市民加入志愿者隊伍,組織志愿者深入社區、走上馬路,實行志愿服務時長積分制度,建立常態化黨員義工、志愿者服務機制。與道路所在區域內的志愿者組織組建志愿者聯盟,發起“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行動,通過開展環境整治、文明勸導、公益宣傳等志愿活動,為群眾提供政策宣講和法律咨詢服務,讓文明實踐融入百姓生活,真正實現“讓人民群眾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本文作者分別為中共泰州市紀委原黨風室主任、泰州市原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機關黨委書記,泰州市城管局辦公室副主任】
責編:周素麗 / 楊 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