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質量——供給側全面發力,增產導向轉為提質導向,保障全鏈條安全
糧食有效供給不只是量的問題。家住北京東城區的“烘焙達人”李明芳坦言:“面包要做得松軟,就要用好的高筋粉。可超市里的好牌子大多是進口的,價格貴不少。”
從市場看源頭,中原糧倉一面是糧食豐收,一面是有的小麥加工企業“吃不飽”。糧食到底多了還是少了?
結構,問題還在結構!
“當前,農業主要矛盾已經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階段性的供過于求和供給不足并存。”全國人大農業與農村委員會主任委員陳錫文分析,現在人們更追求吃得好、吃得健康、吃出個性,需求升級了,有效供給卻沒跟上。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要以市場為導向,消除無效供給,增加有效供給,提高供給體系整體質量。
發力供給側,一場全方位變革正如火如荼。
——調優結構,多的減下去,缺的調上來。
不種玉米種什么?一度讓甘肅環縣陳旗塬村農民傷透腦筋。政府給補貼,搞培訓,農民傳登鵬試著種起苜蓿,“簡單得很嘞!一次種,只管收。草當糧,羊吃上后出欄速度明顯快了。”看到好收益,村里人紛紛跟進,五道梁、三條溝全部披上了綠裝。
“市場定價,價補分離。”改革一子落,帶來滿盤活。在東北冷涼、北方農牧交錯等“鐮刀彎”地區,一穗穗玉米在“咻咻”地消失,一棵棵大豆、一株株飼草在“噌噌”地生長。田野上的加減法,換來產業布局的一手好牌:去年全國調減非優勢區水稻800多萬畝、玉米400多萬畝,大豆、薯類、優質飼草等短缺品種補位,農業結構不斷優化。
——調順體系,全環節升級,全鏈條增值。
在河南,“廚房”帶動“糧倉”,整縣創建高產高效基地,更多農民抬頭看市場,不再只顧埋頭種地。
“做面包要強筋的,做饅頭要中筋的,做餅干要弱筋的,分不清哪行?”永城市侯莊村種糧大戶侯建理快人快語。去年麥季連遭五災,一畝地減產200斤,算大賬卻發現錢沒少掙:“1020畝優質強筋麥,全走的專用訂單,每斤高兩毛。”糧食產能變成加工優勢。如今,中國人每吃4個饅頭,有1個來自河南;每2個速凍水餃,有1個來自河南,“國人廚房”稱號當之無愧。
田間連車間。全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達到300多萬家,輻射帶動全國近一半的農戶。經營體系創新破解了“誰來種地”難題,讓糧食生產不再單打獨斗,融入現代產業體系。農業也不再限于耕田養殖,一二三產融合加快,一批批農產品創出新品牌,不斷釋放新動能。
——調好質量,統籌三大能力,優化供給體系。
“過去1斤小米賣五六塊,如今賣到20塊錢!”山西陽曲縣北社村農民張立新感嘆,以前拼面積、比產量,現在拼綠色、比質量。得益于優質糧食工程,陽曲小米擦亮品牌,提升價值鏈,好糧賣上了好價錢。
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負責人表示,統籌好糧食生產、儲備、流通三個能力建設,大力發展糧食產業經濟、健全糧食產業體系的重要性日益凸顯。
“糧頭食尾”“農頭工尾”帶動質量興糧,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傳統成品糧加工行業產值占比下降,糧食深加工和食品加工行業產值增幅分別高于全行業平均水平3.8和10.7個百分點。到2020年,全國糧食優質品率提高10個百分點左右,糧食加工轉化率達到88%。
農業快步邁向高質量,從“有沒有”向“好不好”的轉變愈加明顯,從“舊動能”向“新動能”的轉換日益加速,從“積累量”向“提升質”的跨越漸入佳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