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我國各地特色小鎮建設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但不少特色小鎮建成后因缺乏特色而最終名存實亡。為避免名不副實,特色小鎮應具有鮮明的內涵特色,做好規劃與創新;應以特色產業為基礎和支柱,以歷史和文化為依托,體現區域特色;應打破城鄉二元格局,推進城鄉融合。
【關鍵詞】特色小鎮 特色產業 內涵特色 【中圖分類號】F292 【文獻標識碼】A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以城市群為主體構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格局,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建設產城融合、宜居宜業的特色小鎮,可有力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破解城鄉二元結構,實現城鄉統籌協調發展。當前我國特色小鎮建設正在蓬勃開展,特色小鎮該如何彰顯特色、獨具價值、不落窠臼,并發揮應有的作用,這值得深入探討和研究。
特色小鎮應具有鮮明的內涵特色,做好規劃和創新
2016年,住房城鄉建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聯合印發的《關于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的通知》指出,要建設“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閑旅游、商貿物流、現代制造、教育科技、傳統文化、美麗宜居等特色小鎮,引領帶動全國小城鎮建設,不斷提高建設水平和發展質量”。同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出臺的《關于加快美麗特色小(城)鎮建設的指導意見》中指出,“特色小(城)鎮包括特色小鎮、小城鎮兩種形態”,特色小鎮是指“不同于行政建制鎮和產業園區的創新創業平臺”,特色小城鎮是指“以傳統行政區劃為單元,特色產業鮮明、具有一定人口和經濟規模的建制鎮”。
筆者認為,特色小鎮不是簡單的大規模產業園或者規范化建制鎮,集約化、高水平的產業發展應是其重要定位,其內涵應包括小空間大集聚,小平臺大產業,小載體大創新。浙江省區域特色產業和“塊狀經濟”的長期探索實踐,可謂中國的特色小鎮建設和培育的先行典范,尤其“互聯網小鎮”的建設讓人眼前一亮。近年來,山東、貴州、北京、江蘇等地全力開展文化特色、風貌特色和產業特色的特色小鎮建設,取得了不俗成績。實踐證明,特色小鎮的建設應該明確內涵核心,厘清與其它一般的建制城鎮、產業園的區別,在打造特色小鎮過程中,各地需因地制宜,形成既具有鮮明內涵特色,又呈現百花齊放的各異風格。
特色小鎮的建設首當其沖的是具有前瞻性和超前性。這就要求首先要做好規劃。特色小鎮應該堅持規劃為先、特色為本、文化為魂、產業為根等原則,要因地制宜、選擇區位、制定目標,在培育建設過程中能夠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除了找準產業定位外,特色小鎮還需要對擬建項目發展基礎和發展趨勢進行全方位的謀劃和論證,最終提出有創意、有價值的發展目標愿景和可執行的實施方案,規劃過程中,還需要統籌投資價值和商業運營的方式,解決資本投入機制,現金流和利潤等問題。
創新是特色小鎮建設的不竭動力,在發展過程中,要注意人才的引進和培養,以前是搭好戲臺來唱曲,現在應該找好主角再搭臺,只有建設一支優秀的人才隊伍,才能推動特色小鎮持久健康地發展;盲目復制別人的發展道路,缺乏創新的小鎮建設最終必然失敗。另外,在建設過程中也要注意體制機制的創新,目前特色小鎮的發展依然以政府主導居多,那么在發展的過程中,政府應著重提供一定的政策優惠,營造一個適宜的發展環境,更重要的是發揮市場的作用。綜上,特色小鎮建設需要在深入挖掘自身區域特色的基礎上,進行細致的規劃。設計出的目標藍圖,要彰顯當地鮮明特色,明確特色小鎮發展模式,力求兼具前瞻性和時代性。
特色小鎮應以特色產業為基礎, 以歷史文化為依托,體現區域特色
特色小鎮建設不能浮于表面形式,要能夠充分發掘內在價值、體現特色風格。特色可通過產業的建設和發展得到體現。特色產業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在發展過程中積累形成的,包含一種或多種獨特資源文化、技術、管理、環境、人才等優勢,并且具有核心市場競爭力的產業或產業集群。特色產業是特色小鎮培育和建設的重要基礎和支柱,也是靈魂所在。要實現“以產立鎮、以產帶鎮、以產興鎮”的目標,需要在特色小鎮的建設中順應國家產業政策發展方向,把握產業的選取,挖掘自身的產業資源,定位準確,切不可為了營銷盈利而脫離實際。特色城鎮建設非一朝一夕可完成,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進行精雕細琢、深度挖掘、反復打磨,確保經得起時間的推敲。
首先,特色產業應具有實用性,敢于借鑒,也要善于挖掘自身的資源,取人所長,補己所短;其次,產業項目應具有前瞻性,在長達數十年的發展中可以一直作為支柱產業為人民謀福利,政策應保持一定的連貫性和持續性,不可朝令夕改;再次,產業項目應具有吸引力,特色小鎮以產業為依托集聚人口,吸引人才,并確保留得住人才;最后,特色產業應具有創新性,特色小鎮發展的出彩之處在于“特”字,城鎮發展如果一味借鑒他人經驗,沒有自身特色,那依然是照搬照抄,沒有靈魂,最終會被時代所拋棄。區域特色應是特色小鎮在培育過程中需要體現的特色。特色小鎮的建設應以原有的風貌作為依托,充分挖掘、利用本地寶貴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彰顯獨具一格的特色。很多成功的文旅地產、養老地產項目都將區域地理風貌特色作為亮點進行展現,建設生態宜居的特色小鎮,其中,綠水青山的作用不可忽視。
各地發展特色小鎮的過程中,對本地資源的開發要著眼于對歷史文化的挖掘。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中華大地各種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異彩紛呈。特色小鎮要想持續、良好的發展,就需要有源源不斷的動力作為支撐,文化動力支撐是一種取之不竭、可持續利用的動力源泉。在挖掘和利用文化遺產作為特色小鎮的文化底色的過程中,還要注重使用的方式和方法。一個特色城鎮的形成,不能僅僅有歷史人物、名勝古跡,作為一個現代型特色城鎮需要有清晰的歷史脈絡,需要讓歷史古跡“活”起來,彰顯當地人文精神,這就需要有合格的接班人將文化內涵進行傳承和發揚。能否講好歷史故事,講好中國故事,讓群眾喜聞樂見、買賬埋單,這是特色小鎮進行文化建設時尤其應該注意的問題。
特色小鎮建設應著眼于打破城鄉二元格局,推進城鄉融合
在宏觀政策層面,建設和培育特色小鎮已成為推進新型城鎮化、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統籌城鄉發展的重要抓手。特色小鎮一般選址在離城市核心區較近的區位,具備交通便利性、商服便利性和生活便利性等綜合服務條件,同時還能獨立發揮其特定的專業職能,形成集生產、生活和生態于一體的優質內部循環互動空間。
特色小鎮“有界”也“無界”, 應通過特色小鎮的發展帶動周邊的區域發展,推動城鄉一體化的發展。有很多風情小鎮、文化小鎮迅速生長,但是偏于一隅,僅僅作為一個觀賞的場景用地,游客來拍照、留念,無法產生再去的想法,這意味著特色小鎮的價值沒有得到充分挖掘和利用,這種小鎮的建設無疑是失敗的。城鄉統籌協調發展是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的追求目標,因此,特色小鎮的建設不應該與其他區域隔離開來,如果僅僅為了建設小鎮而去規劃,那么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優化空間布局的初衷就會改變,特色小鎮建設的價值意義就會大打折扣。
總的來看,特色小鎮應從鮮明內涵、主導產業、區域特色、文化傳承創新、城鄉聯動等方面體現“特”色,要將區域內涵和特色產業緊密聯系起來,避免千城一面、千篇一律,更要杜絕追求眼前經濟利益而不顧發展初衷和歷史文化的現象。綜上,特色小鎮在發展過程中應注重特色鮮明、風格各異,切實發揮好以點帶面作用,以便更好地推動區域經濟協調、綠色、可持續發展。
(作者為北京科技大學文法學院講師)
【參考文獻】
①徐世雨:《特色小鎮:內涵闡釋與實現路徑——對既有文獻的綜述與展望》,《江蘇農業科學》,2019年第9期。
②方應波、易文芳、湯銘春:《特色小鎮發展模式與政策思考》,《商業經濟研究》,2019年第10期。
③劉錫賓:《我省特色小鎮建設原則和對策研究》,《政策瞭望》,2015年第9期。
責編/陳楠 美編/王夢雅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