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旅游的核心要素和特色品牌,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載體和傳播形式。在文旅融合發展態勢下,山東省臨沂市沂水縣堅持守正創新、培元鑄魂、活態傳承的新理念,挖掘傳統文化根脈,傳承優秀文化基因,擦亮地方特色品牌,突出了一個“活”字,創造了文旅一體、多元融通,迸發了新的生機活力。
一、培元固本,夯實鄉村文化振興之基
沂水縣文化產業涵蓋包裝印刷、編織機繡、圖書運營及文體培訓等七個模塊,分屬六個產業大類;旅游產業涵蓋旅游出行、住宿餐飲、游覽購物以及綜合服務、輔助服務等九個產業大類。兩產業現有“四上企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質等做建筑業企業、限額以上批零住餐企業、國家重點服務業企業100家,2017年實現增加值66.95億元,占GDP比重16.68%,與田園綜合體、鄉村營地、節慶展會及休閑體驗等現代農業發展交融,成為增長快、發展潛力大,符合新舊動能轉換方向,具有地域特色的支柱產業。
沂水縣實施文化惠民6個“百千萬工程”,構建起了以縣文旅局為“主干”、鄉鎮綜合文化站為“分枝”、社區文化活動中心為“葉冠”,上下貫通、三級聯動的“樹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鶎尤罕妼ξ幕顫M意度連續多年在全市排名前列。
二、勵志鑄魂,接力紅色文化基因傳承
沂水縣通過系統性、整體性研究,構筑了以沂蒙精神為內核,“愛黨愛軍、忠誠忘我、同心同德、無私奉獻”的地域紅色文化體系。
沂水縣還集中打造了山東分局舊址、《大眾日報》創刊地、沂蒙山根據地、紅嫂紀念館等紅色景區和場館。展示展陳有高度、有深度、有溫度,打造折射理想之光和信仰之美的紅色基地。
沂水縣努力讓紅色文化進機關、進學校、進企業、進商場、進社區、進廣場,讓紅色文物、紅色圖書、紅色故事、紅色文藝、紅色圖譜、紅色繪本進景區,讓高標準軍訓、紅歌會、紅色先進評選、紅色運動會、紅色文化研討會、紅色影視展播融進生活。實現紅色基因從“歷史話語”向“生活話語”或“藝術話語”轉變。
三、貫農通商,助推茶旅文化產業蝶變
沂水縣種茶源于1956年山東省啟動的“南茶北引”工程。茶旅產業堅持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確立了“十個一”發展思路。即一份發展規劃、一處精品茶園、一條觀光路、一座茶加工廠、一套體驗模式、一個文化展廳、一臺文藝節目、一次品茶活動、一線電商平臺、一流企業品牌。經過融合發展,沂水縣茶旅產業形成了“一核兩翼六園”特色,“一核”是指以茶葉種植、加工、銷售為核心,“兩翼”是指茶文化體驗與茶主題餐飲住宿,“六園”分別是茶葉采摘觀光園、茶文化體驗園、茶文化美食園、茶制品體驗園、旅游購物樂園、茶文化溫馨家園。
四、透物見人,迸發田野文物旅游活力
宜融則融、能融盡融,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是沂水縣文物旅游融合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被評為“2013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紀王崮墓群遺址2019年成為第八批國寶單位,與AAAA級景區天上王城范圍基本一致。景區文化遺存文本化,古棧道、古城墻映照紀國軍事防御思想,朝陽門甕城、劍戟兵鏃見證紀王昔日雄風,脂粉泉邊、藏兵洞內盈留王妃冰姿倩影……優美的解說仿佛在馬蓮河里洗過、云頭崮上曬過,干凈通透的敘述蘊藏著深波大瀾,不自覺的把游客帶進歷史,感受深度情感體驗。
景區將系列相關傳說物化,復原了紀王鎮紙、王妃糕等生產作坊,開發了王城廟會、禮射營地等體驗項目,以齊襄公、紀哀侯之爭為背景,編排演繹了大型古裝表演等。
景區2017年9月始與臨沂城發集團合作,投入20億元,規劃37.8平方公里,啟動尹家峪田園綜合體建設,打造訪古探幽、民俗節慶、中藥康養、影視電競、休閑度假類項目30余個,成為拉動農民增收、縣域經濟增長的“新引擎”。
五、活態傳承,多元融合打造“遺”旅深度美景
沂水縣有非遺線索1200條,涵蓋了非遺所有門類,納入縣級以上非遺名錄的300項,是極具吸引力的旅游資源。齊長城、紀王崮、孟母等民間文學激活了歷史,使“山水更有情,草木更傳神”。高橋手繡、沂蒙小棉襖、桑皮紙等民間工藝蘊含個人志趣、智慧和個性,件件都是“孤品”。跑馬燈、送火神、昆侖拳等體現了地域民俗和人文之美。系列蘊含深情、溫暖心靈的傳統音樂、地名文化、家族文化等,從“生活化”原點出發,表達了對美好事物的追求。
沂水縣既保持非遺項目特色和個性,又凸顯實用性、現代感和市場價值,通過新舊融合的“雜交優勢”煥發新的生命力。采取原地濃縮式和異地集錦式開發模式,變“大量銷售”的觀光旅游為“深度營銷”的體驗旅游。實施“削峰填谷”政策,規定縣域內不同旅游企業,不得使用同一“非遺”項目;對市場影響力較大的非遺項目,讓其在市場中成長;對旅游企業需要,市場潛力小的,從企業收益中予以補助。
按照“以文為魂、全域布局、分類設點,交叉穿線”理念,沂水縣堅持“紅綠古遺旅”融合發展,講好品牌故事,做活品牌營銷,形成品牌效應,使全域旅游更有歷史深度、紅色意蘊和生活氣息。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