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論壇網(申曉嬌)8月8日,由中共黑龍江省委宣傳部(黑龍江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辦的“壯麗70年•奮斗新時代”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主題系列新聞發布會大慶專場在哈爾濱市召開。中共大慶市委書記韓立華,中共大慶市委副書記、市長何忠華圍繞“弘揚大慶精神鐵人精神 爭當全國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排頭兵”這一主題,介紹大慶市經濟社會發展的有關情況,并回答媒體和公眾關注的問題。
發布會現場
韓立華在發布會上介紹說,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也是大慶油田發現60周年、大慶建市40周年。大慶60年的油田開發史,與國家民族的命運緊密相連,被譽為“共和國的加油機”;大慶40年的城市發展史,與改革開放的脈動同頻共振,是中國改革開放偉大成就的一個縮影。
1960年,以開展石油大會戰為標志,大慶書寫了“一次創業”的輝煌,以鐵人王進喜為代表的老一輩石油人,“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寧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一舉把中國“貧油”的帽子甩進了太平洋。
進入上世紀70年代,以“二代”鐵人王啟民為代表的廣大石油工人,堅持“寧肯把心血熬干、也要讓油田穩產再高產”的信念,攻克一道道技術難關,主力油田采收率達到50%、超過國際先進水平10到15個百分點,1976年到2002年,大慶油田連續高產5000萬噸以上27年,2003年到2014年,持續穩產4000萬噸以上12年。
從2015年開始,大慶油田每年有計劃減產150萬噸左右,以“三代”鐵人李新民為代表的新一代石油工人,秉承鐵人王進喜“把石油打到國外去”的夙愿,積極“走出去”開拓國際市場,油田海外業務已覆蓋亞洲、非洲、美洲26個國家和地區。同時,中俄原油管道二線工程全線貫通、年輸油量增加到3000萬噸,380億立方米/年俄氣東線管道項目進展順利,大慶能源供給地、集散地戰略地位進一步提升。
2018年,大慶油田國內原油產量3204.4萬噸、海外權益產量617萬噸、天然氣產量43.3億立方米,油氣當量保持4000萬噸以上,正朝著創建“百年油田”目標扎實邁進。60年來,大慶油田累計生產原油23.9億噸、占全國同期陸上原油產量的40%以上,累計上繳稅費及各種資金2.9萬億元、多年穩居全國納稅百強排行榜首位,為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和支持國民經濟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培育形成的以“愛國、創業、求實、奉獻”為主要內涵的大慶精神鐵人精神。
1979年大慶建市,正式開啟了城市建設新階段。特別是以1992年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辟建為標志,大慶踏上“二次創業”新征程,不單創“百年油田”之業,更創接續產業之業、宜居城市之業、小康民生之業。與改革開放初期相比,大慶經濟社會發展突飛猛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經濟實力大幅躍升,地區生產總值從1979年的35.7億元發展到2018年的2801.2億元、增長了77倍;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從350元、83元增加到41091元、15978元,分別增長了116倍、191倍。城市功能現代完備,歌劇院、博物館、奧林匹克公園等設施日益完善,哈齊高鐵穿城而過、大廣高速貫通南北,薩爾圖機場旅客吞吐量突破83萬人次、比2015年增長56%。生態環境優良宜居,建成區人均公共綠地面積13.13平方米、綠化覆蓋率43.68%,呈現“組群組團布局、綠色空間相隔、湖澤水系相通、森林草原相擁”的風格特色,榮膺全國文明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國家園林城市等稱號,被譽為“綠色油化之都、天然百湖之城、北國溫泉之鄉”。
如今的大慶,不僅在昔日莽莽荒原上建成了世界著名的石油和化工城市,而且正在崛起為中國新興的高端制造城市、中國綠色生態典范城市,躋身中國百強城市排行榜第68位、全國小康城市100強第65位、中國產業競爭力城市百強榜第87位、中國宜居城市競爭力排行榜第26位。大慶連續三年因“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力度較大等工作成效突出”、年初又因“推進質量工作成效突出”,獲得國務院通報表彰和政策激勵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