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滴水怎么樣才能夠不干涸,就是讓它匯入大海;一個人怎么樣才能夠不頹廢,就是讓他融入團體。在河北行唐縣委班子看來,樹要成林,人要成群,要讓每一個人融入黨組織領導下的社會團體,在團體里找到歸屬感,在此基礎上,得到人生價值的自我實現。
銳意創新新模式帶來新希望
行唐從社會最基層的弱勢殘疾群體著手,率先以“政府+企業+貧困戶+殘疾人”模式,成功引入當地著名的扶貧助殘企業——如軍科技有限公司,搭建起行唐縣乃至河北省第一個幫助殘疾人創新、創業的“殘疾人雙創園”。
行唐縣委協調多部門深入實地,共同謀劃,提出用好“政府有形之手、市場無形之手、社會援助之手、殘疾人勤勞之手”的工作思路,“四手”同向發力推動園區健康發展。行唐縣政府多部門現場調度,在保障方面卯足勁,為園區免費提供運營場所,投入500萬元產業扶持資金,實現園區主體輕成本運營,并依托雙創園設立輻射全縣的70個“巧手坊”,配套獎補政策,推動扶貧助殘。
有了當地縣委、縣政府的支持,在懷有極深“助殘”情節并富有殘疾人管理經驗的民營企業家賈茹的帶領下,數百名殘疾人找到生活的支點,重燃夢想,和正常人一樣光榮勞動、甜蜜戀愛、幸福成家。
同工同酬多勞動必有高收益
雖已立秋,但暑意不減。占地20畝左右的行唐殘疾人雙創園里,每個工人都像往常一樣,在自己的崗位上工作。下肢行動不便的王金虎是縫紉工作室的高手,他通過自己的勞動,計件獲酬,每月大概有2000多元的收入;年輕的殘疾人,只要喜歡,還能學修圖和電商客服,在網上成為和正常人無異的電子商務從業人員;有的年紀大一些的殘疾人,行動確有不便的,雙創園不僅為其提供宿舍,還把塑料花等必須由人工來完成的塑料件送進中老年殘疾人宿舍,他們可以通過手工來獲得報酬;如果手頭不是很利落,就在雙創園掃地,負責衛生。目前,園內就業的161名貧困殘疾人和殘疾人家屬,人均月收入都能達到1500元以上。
“殘疾人雙創園”運行以來,取得的成效是多方面的,不僅園區內有勞動能力的殘疾人就業有保障,而且園區外想勞動的殘疾人也能找到適合的活干。依托在中心村設置的扶貧助殘“巧手坊”,“雙創園”為居家殘疾人提供上門培訓、上門送活、上門收貨服務,已幫助850名殘疾人實現居家就業。殘疾人的自力更生,也使一些為照顧他(她)們而被“栓”在家中的親屬得以“松綁”,目前已有150余名殘疾人家屬放心外出務工。
提高站位發揮“助殘”的“扶志”作用
園內殘疾人和正常行為能力人一樣,懂得協作、明白競爭。他們也和正常行為能力人不一樣,更加珍視自己的崗位,因為這個崗位撐起了他們自信的脊梁,成為他們融入社會的通道。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走入盲人體驗區——一個不規則的環形通道,視覺正常的人比盲人慢3分鐘左右,而且盲人的記憶力超強,在熟悉的環境下行走,能記住建筑的拐角和臺階,并能極其精確的指出物品存放的方向和距離。親眼看到這些,難以置信,觸動至深。
被年輕殘疾人稱為“媽媽”的園區負責人賈茹介紹,行唐縣委、縣政府注重園區“以殘帶健、以弱帶強”,強調發揮殘疾人干事創業的示范引領作用,讓有完全勞動能力的人由此觸動靈魂,意識到殘疾人都可以做到的,啥都不缺的正常人沒有理由做不到,從而激發致富創業的內生動力,為脫貧攻堅工作中“扶志”工作助力。目前,全縣已經有4200余名殘疾人和貧困群眾參加了該園區組織的就業培訓。
“這個園區自啟動以來,縣政府已經為我們兌現了1054.28萬元獎補資金,保證了園區的正常運轉。今年6月份,縣委、縣政府還出臺了《關于進一步支持殘疾人‘雙創園’健康發展的實施方案》,從品牌建設、業務拓展、就業培訓、資金支持、醫療服務、基地建設、成果推廣、宣傳推介、志愿服務、項目謀劃等十個方面提供全方位扶助,確保園區可持續發展。現在,我正在和縣領導一起謀劃完善發展方向,以期在未來某個時候,如果我們這一批人都不在了,還有讓雙創園平臺常青的長效機制”,賈茹針對雙創園的規劃這樣介紹。
2019年5月16日,第六次全國自強模范暨助殘先進表彰大會在京舉行。行唐縣殘疾人“雙創園”榮獲“全國殘疾人之家”稱號,負責人賈茹被評為“全國扶貧助殘模范”,與其他代表一起,受到習近平總書記的親切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