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信和他養殖的西門塔爾牛
人生有無數的艱難坎坷,但只要樂觀面對,就一定能見到風雨過后的彩虹。宜章縣漿水鄉鎖石村貧困戶黃海信,在經歷八年的重重磨難之后,觸底反彈,最終走上了養殖致富路。
在鎖石村的一處空地上,正在建設中的肉牛標準化養殖場已初見雛形。為了掌握施工進度,作為合作社理事的黃海信每天都會來工地轉轉。他開心地告訴記者,用不了多久養殖場就可以投入使用了。
黃海信養殖的是西門塔爾牛,早期生長速度快,并以產肉性價比高、胴體瘦肉多而出名。
“現在存欄有30多頭,因為我想擴大養殖規模,在做繁育這塊,所以每年出欄都控制在3、4頭左右。”35歲的黃海信平時沉默寡言,但只要聊起牛來,就會滔滔不絕,好像換了個人似的,這也許跟他的經歷有關。黃海信的母親黃懷英右手殘疾,過去幾十年一家人都是靠低保度日。成年后,黃海信好不容易可以掙錢補貼家用,然而命運卻跟他開了個天大的玩笑。
2009年,在外務工的黃海信突然感覺肚子不舒服,去醫院一檢查,竟被診斷為結腸癌。動完手術后,又化療了一年多,前后治療費用花去了10萬多元。
這一場病,再次讓整個家庭陷入困境,接下來的兩年里,黃海信都只能呆在家里養病。看著殘疾的母親依舊辛苦勞作,吃的卻是清湯寡水,黃海信經常怨恨自己一無是處,從此變得郁郁寡歡。
“媽媽和姐姐看到我這個情況,就經常開導我,要我看遠點,一切都會過去的。雖然經常嘮嘮叨叨,但聽多了以后自己也慢慢聽進去了,心情也好了起來。想著自己欠債那么多,就想著養牛,自己反正在家里面沒事干,也掙點生活費。”
2011年,黃海信決定振作起來。向親戚借了6萬多元,引進了6頭西門塔爾牛。從那天起,黃海信像變了個人似的,一門心思放在養殖上。可由于缺乏技術,第一次養殖以失敗而告終。
“牛有了病情以后,自己又不知道怎么處理,后來把它賤賣出去,自己又虧了幾萬塊錢。當時自己的心里面一點都不好受,因為這個本錢都是自己借來的。”
養殖受挫,黃海信心有不甘。恰巧這時趕上了農村一戶一產業培訓,他積極報名參加,經過培訓后,黃海信信心倍增,他一心跟肉牛養殖杠上了。
家境比較富裕的姐姐看到弟弟勁頭十足,決定再幫他一把,借給黃海信4萬多元。
2012年,黃海信從當地買來6頭種牛。俗話說:藝高人膽大。但黃海信卻絲毫也不敢放松,他害怕失敗,也再次失敗不起了,欠著姐姐10多萬元的債,放著天大的人情不說,面子上更是過不去。這一次,他吃住在牛棚旁邊,有時睡覺驚醒也要走上一圈,看著牛兒好好的睡著自己才安心。
這次養牛非常順利,肉牛存欄量達到十幾頭,黃海信心里逐漸有了更大的想法。他與村里其他養牛戶一起商量,在2016年成立了宜章縣萬犇肉牛養殖專業合作社,決定抱團發展。
“現在合作社有五個人,牛存欄達到了100多頭。合作社成立后,我們實現了抱團發展,既可以一起商討養牛方面的技術問題,又可以統一銷售牛肉,進料成本也降低了不少。”黃海信說。
2018年,黃海信的養殖場開始扭虧為盈。靠著自己的勤勞肯干和堅韌頑強,黃海信一家順利脫貧摘帽。“2018年我賣了四頭牛,一頭牛基本上都有八千多塊錢,一共賣了三萬多元。”
黃海信這股倔強的“牛脾氣”,激發了更多村民與貧窮作斗爭的信心和勇氣。
該村村主任黃遠兵說:“我們村決定爭取更多的扶持資金,幫助更多村民積極參與肉牛養殖,形成一村一品,走上致富道路。”
黃海信及家人看著剛出生的小牛,心里滿是歡喜
“生了,生了,母牛剛剛又生下了小牛……”
就在記者采訪的時候,母親黃懷英興奮地跑過來,把喜訊告訴黃海信。
付出總有回報,一切都來得剛剛好。(陳瑛 李明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