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蘭州大學:做足“小草”文章 構筑生態屏障
9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給全國涉農高校的書記、校長和專家代表寫了回信。總書記的回信寄語在蘭州大學師生中引起了熱議——此前,蘭州大學黨委書記袁占亭、校長嚴純華等人在浙江安吉參加了“新農科建設安吉研討會”,同所有與會專家、學者一起給習近平總書記致信。
多年來,作為根植西部、矢志抒寫西部文章的高校——蘭州大學一直堅持在“小草”上做大文章,不斷攀登草業科研的高峰,努力守護祖國的“綠水青山”。“長期以來,蘭州大學涉農專業特別是草業學科扎根西部,辛勤耕耘,在草原治理、草地農業、干旱農業等領域取得了一系列特色成果,培養了一大批致力于服務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的優秀人才。”袁占亭說,我們將牢記總書記的囑托,發揮綜合性大學辦農學的優勢,加強“新農科”建設。在綠色發展理念的指引下,緊緊圍繞西部生態環境特征,不斷發展和提升草地農業系統理論,構建“基礎和應用基礎研究、前沿核心技術、產業化技術”三位一體的農學發展體系,努力建設符合西部特點、具有中國特色、國際領先的農業學科,提升國家草業科技支撐與自主創新能力,主動服務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建設的戰略行動,為發展農林牧草產業和鞏固西部生態安全屏障作出新的“蘭大貢獻”。
“問診”草地難題,守護“綠水青山”
草原,是我國陸地面積最大的生態系統類型,占國土面積的41.7%,是“綠水青山”的重要基礎,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先鋒”和“主力”,素有“地球皮膚”的美稱,不僅能固沙保土,而且可為林木、作物的生長創造條件。但是,眾所周知,草原退化也是世界性難題。
“草原退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如何根治草原退化之‘病’?”多年來,蘭州大學始終堅持聚焦這一世界性難題,在草學科研上孜孜以求:30多年來,由中國工程院院士、蘭州大學草地農業科技學院名譽院長南志標領導的“中國北方草地退化與恢復機制及其健康評價”項目團隊始終在做這件事。
南志標團隊發現,不合理的農業系統是草地退化的根本原因。“在我國北方農牧交錯帶,氣候環境惡劣,老百姓只能靠天吃飯、廣種薄收,產生了‘草地開墾—撂荒恢復—復墾’的單一土地利用方式,撂荒后,草地還得承受巨大的放牧壓力,水土保持的生態功能不斷下降,持續向沙漠化方向演變。”
為了有效遏制草地退化,南志標團隊選擇了我國北方天然草地的代表性區域,共設立了44個試驗樣地,面積達340公頃,草地圍欄總長度86.2公里。該團隊的試驗從改變農業系統著手,增加系統中人工種草的比重,研究制定出了面向北方的地區的草地農業系統。數據顯示,該項目實施后,帶動地方累計治理退化草地2722萬公頃,占我國草地總面積的6.7%,可利用草地面積的8.3%,累計新增產值40.5億元,新增利潤11.4億元。
不只是北方,蘭州大學草學科研人員的草地退化研究足跡也深入到了南方。從上世紀70年代起,幾代蘭大“草業人”就先后在貴州威寧、獨山、清鎮等地進行草地農業生態修復試驗,指導草地資源保護與合理利用,以此來守護祖國的“綠水青山”。
探索“藏糧于草”,打造“金山銀山”
甘肅省張掖市臨澤縣,南臨祁連山,北接阿拉善荒漠,氣候干燥,降雨稀少,蒸發量大,屬鹽漬化草甸草地區,對研究西部草業乃至生態環境具有很強的特殊性和典型性。從1989年起,蘭州大學選擇在這里建立草地農業試驗站,并將之作為監測、研究西部生態環境的重要基地和平臺。
也是從那時起,為緩解生態保護和糧食安全之間的矛盾,我國草業科學的奠基人之一、中國工程院院士、蘭州大學草地農業科技學院名譽院長任繼周,以臨澤草地農業試驗站為試驗推廣平臺,提出了主要面向甘肅、新疆、青海、寧夏、內蒙古等地區的“山地-荒漠-綠洲的系統耦合模式”。
這個模式就是通過在“綠洲實行草田輪作——牧草與農作物種植”相結合,建立一個物質和能量的“加工廠”和“集散地”,然后向山區和荒漠輸送飼草,并吸引山地和荒漠的家畜前來育肥,使“人吃人糧、畜吃畜糧”。這個模式,既減輕了山地荒漠的放牧壓力,又保護了草原,維持綠洲的土壤肥力,還盡可能利用一切農用土地資源,使整個區域的生產效益提高3倍以上……
30年光陰彈指一揮。如今,蘭州大學臨澤草地農業試驗站已是草地農業生態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和農業農村部草牧業創新實驗室的野外臺站之一。臨澤草地農業試驗站的探索足跡,只是蘭州大學扎根于祖國西部、克服惡劣的自然條件、持之以恒推進草業科學研究工作的一個剪影。
青藏高原是我國重要的草地畜牧業基地及生態屏障,由于生態環境嚴酷,冬春季節家畜飼草嚴重不足,導致家畜死亡、體重減少以及草地退化、牧民貧困等一系列環境和社會問題。對此,南志標率領團隊先后育成了早熟、高產的“蘭箭1號”“蘭箭2號”“蘭箭3號”春箭筈豌豆系列新品種,被農業農村部和甘肅省列為主導品種,為青藏高原海拔4000米以下地區生產優質牧草、發展草食家畜養殖業提供了物質基礎,在促進農牧民脫貧致富、加強民族團結、促進社會和諧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我國是土壤荒漠化、鹽堿化最嚴重的國家之一。面對土壤荒漠化、鹽堿化難題,培育具有更高抗逆性的牧草新品種顯得尤為迫切。為此,蘭州大學王彥榮教授帶領團隊栽培馴化育成了耐干旱、抗熱抗寒性強、生長速度慢、管理成本低的超旱生“騰格里”無芒隱子草。該品種對促進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區生態修復具有重要意義,目前已成功在甘肅民勤荒漠、蘭州北山邊坡、慶陽黃土高原、內蒙古荒漠等地區推廣應用。
在與風沙和酷旱的抗爭中,蘭州大學王鎖民教授團隊發現了強抗旱植物“霸王”,并從中分離出關鍵抗逆基因轉入紫花苜蓿,成功培育出了抗逆、高產、優質的新品系,該品系在恢復和利用干旱、鹽堿以及貧瘠化等大面積邊際土地、緩解西北地區“糧草爭地、爭水”的現實矛盾、促進畜牧業發展及生態建設中都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
搭建智庫平臺,服務國家戰略
用科技守護祖國的“綠水青山”,使之變成寶貴的“金山銀山”,蘭州大學在攻克草業發展難題、勇攀科研高峰的同時,還積極為中國草業發展搭建智庫平臺,服務國家發展戰略。
2016年,蘭州大學與中國工程院聯合建立了中國草業發展戰略研究中心。該中心自成立之初,就將目標鎖定在依托蘭州大學草學學科承接草業及相關領域發展戰略咨詢研究項目,研究國家草業的總體設計、發展路線和階段性規劃,為國家草業重大工程項目實施、促進我國草原生態保護建設提供戰略建議和決策依據。
蘭州大學充分發揮自身擁有全國僅有的兩名草學領域院士的引領作用,為國家發展草地農業提供重大決策咨詢。任繼周、南志標兩位院士團隊就國家草業發展全局性、前瞻性和戰略性的重大政策問題,先后向中央和相關省(區、市)政府提交戰略建議和咨詢報告10余次,給政府、企業提供科技咨詢60余次。
與建立中國草業發展戰略研究中心的初衷一致,近兩年,蘭州大學立足自身草學學科優勢,先后成立了農業農村部草牧業創新重點實驗室、國家林草局“草原資源保護國家創新聯盟”,提升草業科學服務國家發展戰略的能力,促進高校與企業的協同創新,推動我國草業學科建設和行業健康發展,以此為我國草業資源快速發展提供新的活力。
如今,得益于在草業科研上的持續發力,蘭州大學草業科學實力走在了全國前列。2017年,學科入選了國家一流學科建設名單。在教育部組織的全國第三輪和第四輪學科評估中,“草學”一級學科分獲全國排名第一和“A+”,擁有唯一的國家級“草業科學教學團隊”,榮獲教育部“草地農業系統耦合與管理”創新團隊并獲滾動支持。蘭州大學還擁有我國草業領域唯一的國家重點實驗室——草地農業生態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
“下一步,蘭州大學將全力落實總書記的要求,以特色優勢學科草學為基礎,充分綜合生態學、生物學、地理學、畜牧學、植物保護等多學科優勢,將國家重大需求與科學前沿相結合建設‘新農科’。”嚴純華說,蘭州大學將繼續致力于培養懂草業、愛草業、愛農牧民,熟練掌握草業科學專業基礎理論、具有草業科學國際前沿視野和科技創新能力,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草業科學創新型卓越人才,為鄉村振興、脫貧攻堅、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建設提供強有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