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省城太原向南驅車56公里,交城山國家森林公園內,林木茂盛,景觀優美,世界珍禽、山西省省鳥褐馬雞棲息于此,千年古剎玄中寺坐落于深山幽谷之中。作為全國重點生態保護地區、全省林業大縣的山西省呂梁市交城縣,不僅擁有美麗的山川植被和多種野生動物,地下也蘊藏了豐富的煤、鐵等幾十種礦產,歷史上的交城,木材業、冶鐵業、皮毛業都很興盛。新中國成立7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交城已是生態氧吧、創新高地、康養勝地,全縣經濟社會各項事業蓬勃發展。
大生態成就綠色夢
據記載,交城林業自古繁盛,山多林廣。由于世代砍伐和水土流失,交城地區林木產業逐漸由繁盛到衰退。直到20世紀80年代,交城開始了大規模的生態保護和修復,林木覆蓋率最高的龐泉溝被確定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華北落葉松土壤種子庫研究、人工電孵化褐馬雞等一批科研項目隨之應運而生。
隨著近年來呂梁大力度進行旅游推介和開發,交城縣逐年加大生態建設投入,并取得顯著成效。2016年交城縣入選全國第二批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單位,并于2019年順利通過了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初驗。
2017年交城縣精心打造的以褐馬雞為原型的旅游吉祥物“褐小美”正式出爐,備受社會各界熱情關注。隨著省級文旅雙創基地成功獲批,在打造“互聯網+全域智慧旅游”的進程中,“褐小美”正帶著“交城山水”飛向世界。
改革開放以來,交城煤、鐵等工業發展速度加快,大都集中在平川地區,工業污染給當地帶來巨大的環保壓力。而環抱縣城的兩條河流——瓦窯河和磁窯河,也因承載生產和生活污水排放,飽受其困。
在汾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攻堅戰開始以后,交城縣下決心緊抓源頭污染治理。目前,山西交城經濟開發區一期1.5萬噸污水處理廠已投運,對園區企業預處理后的一萬多噸工業廢水進行統一深度處理,水質實現達標排放。預計到2019年年底,全縣76戶涉水企業產生的污水將全部得到治理。
交城的水正在變清,環境也正在變美。磁窯河、瓦窯河生態修復治理工程將把昔日臟亂的水溝變為景觀河道。在磁窯河附近小區居住多年的居民張春飛說,我的房子將會變成“河景房”。
高科技引領轉型路
位于呂梁山中段東麓的交城,工業歷史十分悠久。據記載,從西漢開始交城就是重要的冶鐵地區,明末交城的云夢山、狐突山即遍布煤坑。改革開放以來,交城依托豐富的煤、鐵、石棉、石灰石等礦產資源,逐步形成以煤焦、化工、冶煉、機械鑄造、建材為主的工業產業集聚區。近年來,交城工業轉型步伐加快,著力推動傳統企業升級成為高新技術企業。
進入發展新階段,交城縣加快推進向創新優勢的轉換,為可持續發展提供強大動力。
1983年就建廠的山西交城紅星化工有限公司現在已是一家集礦物科技技術和高端肥料技術的研發、生產、銷售、服務為一體的高新技術企業。該公司總經理路敬談到了企業發展壯大的法寶:“創新是主要原因。”通過技術創新,該公司在硝基礦源黃腐酸制造技術上取得重大突破,成為國內首家生產硝基礦源黃腐酸產品的企業。
在交城,化工企業紛紛轉型升級,目前像“紅星化工”這樣的新型肥料企業還有35戶,共有“CEM”“IK”“乾冠”“亮彩”等36個注冊商標。2018年全行業企業總資產70億元,新型肥料產能達200萬噸,鈣肥國內市場占有率超過75%,出口量占全國的50%以上。從粗放發展、遍地開花,到規范運行、注重環保和科技創新的高端發展,有著“中國鈣都”之稱的交城縣在新型肥料產業發展中闖出了新路,迎來新的發展期。
近年來,圍繞“示范區”“排頭兵”“新高地”三大目標,交城縣立足產業基礎和比較優勢,大力度推動煤焦化、裝備制造兩大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推動“一大三新”產業中新材料、新能源、新化工裂變增長,推動傳統工業向高端化、智慧化、綠色化轉型,著力打造“數谷、碳港、鈣都、交城智造”。2018年,全縣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66.37億元,同比增長12.2%。能源工業、材料與化學工業、消費品工業和裝備制造業全部實現增長,增速分別為10.27%、17.31%、2.31%和2.26%。多點支撐的工業增長的格局逐漸形成。
鄉村游叩開致富門
交城縣龐泉溝鎮蘇家灣村,昔日道路不暢,耕地少,貧困人口占總人口的22%,屬于典型的貧困村。淳樸的村民們哪里能想到從前阻隔當地發展的大山竟然成了如今脫貧致富的獨特優勢。獨特在于,這里的山綠,這里的水清,這里的野生動植物眾多。
山里的農民富不了,那是因為缺少思路。有了思路就有了出路。而發展鄉村旅游就是讓蘇家灣村村民找到出路的新思路。
2015年,蘇家灣村提出“突出鄉村旅游,壯大畜牧產業,發展藥材種植”的發展思路。就在這一年,村里多方爭取資金240萬元開發建設歡樂谷景區、2.85公里旅游步道和停車場,打出了旅游興村的第一張牌。之后的幾年,村里依托生態資源創辦了旅游開發公司,并打造出數十家農家樂。據了解,僅2018年蘇家灣歡樂谷景區就接待游客2萬人次,有力帶動了村民致富。大搞旅游開發的同時,蘇家灣村大力發展野生木耳、蘑菇、沙棘采摘等,目前,蘇家灣村已經實現全村貧困戶產業發展全覆蓋,其中種植業100%、養殖業72.09%、旅游業16.28%、采摘業30.23%,村內務工達到16.28%。
像蘇家灣村一樣,交城縣還有很多農村通過發展鄉村旅游和特色農業實現了脫貧致富。依托在脫貧攻堅進程中成功培育的畜牧、旅游、果、蔬、菌、藥六大主導產業,交城縣著力打造省城的“糧袋子”“肉籃子”“菜籃子”“花籃子”和康養基地,并引進了糧油倉儲物流產業園項目、田園綜合體項目等多個項目,形成了“全季采摘+康養”農文旅創意農業發展新格局。
近兩年,交城縣拓展旅游發展思路,大力發展運動康養、生態康養、文化康養等新業態。卦山、玄中寺4A級風景名勝區著力打造特色康養區;龐泉溝水上樂園、果老峰戶外休閑運動小鎮重點打造戶外休閑運動示范區;如金生態園、瑞景苑著力構建溫泉養生、主題游樂等為一體的康養區。
現在,交城縣依靠生態、科技,促進了可持續發展。在生態和諧中再現山水之美,在科技創新中盡顯智慧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