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負面次生輿情容易削弱公眾對主流媒體的認同,造成偏激的網絡心態,導致負能量宣泄,影響社會的和諧穩定。對此,我們不僅應構建科學的網絡輿情應對機制,鞏固壯大主流思想輿論,不斷加強網絡法治建設,保護網絡信息安全,還要逐步提升公眾媒介素養,引導其樹立理性、健康、積極的心態。
【關鍵詞】網絡媒體 負面次生輿情 網絡輿情
【中圖分類號】C912.63 【文獻標識碼】A
新媒體環境中,次生輿情的形成是“偶然中的必然”
微博、微信等自媒體的發展為公眾話語權的有效表達提供了便捷途徑,也推動了網絡輿論的形成,次生輿情由此進入人們的視野之中。所謂次生輿情,就是從網絡熱點事件之中衍生出的新的輿情事件。由于次生輿情往往存在異化發展的情況,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人們的獵奇心理,因此,公眾對次生輿情的關注有時會超越事件本身,從而產生一些不可控因素。例如,有些次生輿情的發展會偏離事實真相,導致輿情進一步發酵,從而滋生各類網絡亂象、網絡謠言等,損害社會公共權益。因此,我們應將對次生輿情的監管納入網絡輿情治理的范疇之中,營造良好的網絡輿論環境。
次生輿情大多是基于一些具有社會意義與代表性的社會焦點事件、政治問題等所引發的深層次輿論,其生成往往會經過一個再加工和醞釀發酵的過程。因此,次生輿論并不是完全獨立的,它一般不會脫離原生網絡輿論環境。
偶然性是次生輿情的突出特征。受不同社會心態和傳媒環境的影響,次生輿情的產生存在偶然性,其所產生的社會影響也千差萬別。原生網絡輿論之所以能夠成為輿論焦點,正是因為其激發了社會公眾在某一方面的強烈訴求、引發其共鳴,從而形成了較高的社會關注度。不僅如此,官方在輿情事件中的應對不到位,或是在事件層層深入挖掘中出現刺激公眾好奇心的其他因素,都有可能成為次生輿情特別是負面次生輿情的導火索。可見,在新媒體環境中,次生輿情的形成是“偶然中的必然”,是社會心理作用的結果。
負面次生輿情容易削弱社會公眾對主流媒體的認同,造成偏激的網絡心態,導致負能量宣泄
一是容易削弱社會公眾對主流媒體的認同。在網絡中,輿情傳播遵循這樣的規律:輿論的一方一旦對另一方形成了壓倒之勢,那么另一方的話語權將會被逐漸剝奪,甚至完全喪失話語權。次生輿情的發酵過程中必然充斥著各類真真假假的信息,如果主流媒體沒有及時進行疏導,網絡謠言、負面情緒就會不斷擴散,從而進一步刺激次生輿情的發酵。一旦次生輿情走向消極、虛無的一面,那么真相也將淹沒于信息大潮之中,公眾對主流媒體的認同基礎也會動搖。例如,隨著自媒體的不斷發展,一些網絡大V、網紅擁有了大量的粉絲,逐漸成為事實上的意見領袖,其發布的網絡信息往往會被一些粉絲不辨真假地進行推送、轉發,并迅速傳播。此外,次生輿情還會催生相對封閉的網絡社群,加大了主流媒體信息的流入難度。不同的政治意見與社會心理會導致社會公眾自發形成具有一定傾向性的社團組織,這些社團組織主要吸納與自己意見相同的觀點。在這種小規模的團體之內,很多成員都會自覺或不自覺地排斥與自身觀點不一致的意見,使得有效的輿論治理和輿論引導難以實現。
二是容易造成偏激的網絡心態。美國社會心理學專家艾略特·阿倫森在其代表作《社會心理學》中對媒體資訊傳播過程中信息流動與輿情變化的互動關系進行了系統研究,并直接指出在輿情發展過程中,社會群體的心理變化會出現明顯的傾向性,甚至會表現出非理性的一面,產生偏激、盲從等特征。網絡環境的開放性與虛擬性為一些人偏激的社會心態提供了溫床,負面次生輿情的發酵又會將非理性心態傳遞到社會的各個層面,導致一些人出現極端化傾向。原生輿情引發的次生輿情不同程度地折射出不同社會群體中存在的焦慮心態和負能量,在這種心態的驅使下,人們關注的焦點便會逐漸從事件本身轉移到悲觀消極的一面上來。
三是容易導致負能量宣泄。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經濟社會實現了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極大提升。但總體來看,我國現階段仍然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尚未得到有效解決。一些人不安、迷茫、緊張、焦慮的心態逐步加劇,造成了負能量的積累,并通過次生輿情影響到更多人,進而陷入一種惡性循環的怪圈。
構建科學的網絡輿情應對機制,加強網絡法治建設,提升公眾媒介素養
構建科學的網絡輿情應對機制,鞏固壯大主流思想輿論。互聯網是一個社會信息大平臺,億萬網民在上面獲得信息、交流信息,這會對他們的求知途徑、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產生重要影響,特別是會影響他們對國家、社會、工作、人生的看法。負面次生輿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國社會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一些突出問題,深入探尋次生輿情的發生和形成機制,對于基層社會治理、優化社會資源配置等都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對此,回應社會大眾訴求,對網絡輿情進行合理引導,減少負面輿情的不良影響,是我們需要做好的一項重要工作。首先,要暢通溝通渠道,引導公眾理性表達情緒。一些人過度宣泄負面情緒,往往與不良網絡信息的錯誤引導存在直接關聯,同時也反映出其信息鑒別能力的不足。因此,提升公眾鑒別不良網絡信息的能力,是避免次生輿情走向極端的必要途徑。其次,應打造多部門聯動的輿論宣傳與疏導機制,有效監測并及時控制次生輿情的發展。網絡熱點事件的發酵十分迅速,若不能第一時間進行干預,則必然會走向不可知、不可控的一端。當重大輿情事件發生時,政府部門應及時向公眾公布事件進展,迅速辟謠,以穩定輿情、安撫民心。
加強網絡法治建設,保護網絡信息安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互聯網不是法外之地”“做強網上正面宣傳,培育積極健康、向上向善的網絡文化,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人類優秀文明成果滋養人心、滋養社會,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為廣大網民特別是青少年營造一個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從而不斷提升網絡治理效率和公共服務水平,及時提供更多真實客觀、觀點鮮明的信息內容,掌握輿論場主動權和主導權。一方面,要明確法律責任,劃定法律紅線。可以在現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管理規定》等相關法律法規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出臺網絡文明與安全專項法律法規。另一方面,要加強對網絡新媒體平臺的監督,凈化網絡空間。
提升公眾媒介素養,引導其樹立理性、健康、積極的心態。次生輿情反映的,是一些人難以理性看待社會問題而造成的心理失衡,為此,我們應當引導公眾從長遠出發,從大局著眼,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其一,要加強傳播手段和話語方式創新,讓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引導社會公眾正確認識社會發展客觀規律,加深社會公眾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理解和認識。其二,黨員干部要了解群眾的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議,積極回應網民關切,為其解疑釋惑,讓互聯網成為彼此交流溝通的新平臺。第三,營造風清氣正的社會輿論環境,不斷提升社會公眾的媒體素養,引導網民理性發聲,讓億萬人民在共享互聯網發展成果上有更多獲得感。
(作者為湖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
【注:本文系2018年度全國學校共青團研究課題重點課題“新時代高校共青團對青年網絡民粹主義傾向的預防性研究”(項目編號:2018ZD187)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習近平:《在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新華網,2016年4月25日。
②習近平:《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 更好完成新形勢下宣傳思想工作使命任務》,新華網,2018年8月22日。
責編/王妍卓 美編/李祥峰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