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溪,地處遼寧省東南部,屬長白山脈與遼東丘陵的交界地。這里,地美物博、山清水秀,是名副其實的“天然氧吧、生態綠洲”,森林覆蓋率達76%。
本溪,山川秀美、景色宜人。這里,山水洞泉湖,如詩如畫;這里,碑文摩崖刻,有韻有歌;這里,地質特色鮮明,有國家地質公園;這里,四季分明,亦憩亦游。
近年來,本溪市深入貫徹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以綠色產業、生態經濟支撐生態立市發展戰略實施,不斷做優生態旅游,發展綠色文旅產業,將自然資源、文化資源、生態資源有機融合,構建了全時全域全景的旅游產業發展新格局。
如今,本溪的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
生態工業 低碳高效
黨的十八大以來,本溪市提出創建“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的目標,并以此為抓手,啟動了“青山、藍天、碧水”三大工程,采取節能減排、流域治理、礦山修復、控制城市揚塵、完善和提標改造各級污水處理廠等切實有效的舉措,推動環境質量改善持續向好的態勢發展。
本溪市堅持以調結構、轉方式統領環境綜合治理,堅持生態優先、保護為主,大力調結構、優布局、強產業。圍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發展生態工業,堅持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改變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生產模式,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綠色化改造,培育生態產業、環保產業,致力打造“綠色鋼都”和“北方藥谷”。
本溪有著上百年的鋼鐵產業發展史,始建于1905年的本鋼集團公司是國內知名鋼鐵企業,先后淘汰落后煉鐵產能480萬噸、燒結產能820萬噸、煉焦產能80萬噸,實施了發電廠高壓車間除塵改造、轉爐系統節能環保改造及180噸脫硫、污水處理廠擴容改造、高爐沖渣水余熱供暖、燒結機余熱發電等一大批節能減排及綜合利用項目。從2018年起,本鋼集團展開第三輪大規模技術改造,以綠色制造為代表的節能環保項目成為主攻點,包括能源二次利用、環保治理等16項技術改造項目將陸續落地生根,本溪市的鋼鐵產業將跨入“綠色時代”。如今,本鋼集團擁有2300毫米帶鋼熱軋機組和4747立方米煉鐵高爐,兩套冷軋、四套熱軋機組整體技術裝備均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本溪市以橋北和東風湖鋼鐵深加工產業園區為兩翼,全面承接本鋼集團上下游產業配套和延續,建設鋼鐵深加工產業基地;在溪湖區建設國家級廢鋼鐵加工配送基地,加大廢鋼鐵資源的循環利用;以南芬精品鑄件和本溪滿族自治縣人參鐵產業園為依托,發揮本地優質鑄造生鐵資源優勢,建設高端裝備精密鑄件產業基地,使全市鋼鐵深加工產業鏈條不斷延伸,產業豐厚度不斷提高。
2012年,本溪高新區成為國家級高新區;2017年,在全國生物醫藥產業園競爭力排名50強中位列第28位,同時擁有國家生物醫藥科技產業基地、國家創新藥物孵化基地、國家重大新藥創制綜合性大平臺、國家創新型產業集群等7個國家級高端品牌,正全力打造“中國藥都”。
生態農業 獨具特色
本溪市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發展高效特色農林產業,做大綠色有機食品加工業、休閑觀光農業和以林下參、遼五味、山野菜為主的林下經濟,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本溪、桓仁兩縣分別擁有4萬公頃刺五加基地,面積居全國前列;擁有年產2000噸的冰葡萄酒產地;擁有林下參62.16萬畝,從而有效地保護了綠水青山,實現了“不砍樹也致富”的夢想。同時,通過發展堅果種植產業,達到了“退耕不減收”的目的;通過秸稈青儲和冬季圈養等“封山不禁牧”方式,既保護了林木又推動了畜牧業的發展。
本溪市不斷優化調整農業結構,重點發展食用菌、山野菜、中藥材等特色高效產業。大榛子種植面積1.77萬畝,軟棗獼猴桃種植面積1000畝左右。截至目前,全市中藥材總產量3.46萬噸;食用菌栽培3650萬袋,總產量3.3萬噸;山野菜種植面積4.71萬畝,總產量1.52萬噸。全市銷售收入實現超億元企業達到10家,規模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可實現銷售收入80億元;農產品出口總額累計達1.2億美元;共有各類休閑觀光旅游農業經營主體1900家,年利潤總額9.61億元。
與此同時,農村各項改革不斷深化。5年來,本溪市農村土地確權工作扎實開展,全市共完成農村土地確權面積127萬畝,共涉及40個鄉鎮、288個行政村、2314個村民組、13.7萬農戶。全市土地流轉總面積達8.6萬畝,占家庭承包耕地總面積的12%。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全面發展,全市農業合作社發展到1035個,入社成員4.7萬人,發展家庭農場76家。
為了加快林業經濟發展步伐,本溪大力發展林業產業,發展以紅松為主的干堅果經濟林30萬畝、以北藥為主的林下藥材31萬畝,全力打造品牌林業、惠農林業。本溪先后獲得“國家林下經濟示范基地”“中國森林中藥材產業基地”和“中國森林食品產業基地”等稱號。
生態旅游 全域全景
本溪市的文化和旅游產業起步較早且資源豐富,山、水、林、泉、洞等旅游資源十分多樣、獨特。其中,滿族文化、高句麗文化、遺址文化、關東文化、紅色文化、工業文化、地質文化、養生文化、民俗文化等文化資源體系比較完整;森林覆蓋率高,具備開發價值的旅游山峰近400座;擁有國家級、省級森林公園6處,楓樹資源面積26.5萬畝,秋季到本溪賞楓觀景已成為本溪文旅的名片之一。
同時,著名的東北人文祖源廟后山、東北文化名山鐵剎山、中國近現代工業搖籃本溪湖工業遺產群、開創中國抗日斗爭史的東北抗聯紅色遺址及抗聯紀念館等都是本溪獨有的文旅資源。此外,本溪更擁有優質的地表溫泉。
本溪近年來大力實施文旅興市戰略,各縣區因地制宜發展旅游業,扎實推進“文化+旅游”融合發展,通過做好冬季旅游,增加地域特色和旅游線路,大力發展四季旅游、全域旅游,打造本溪文旅特色品牌,進一步促進了旅游市場的開發。
本溪市不僅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還把冰天雪地也當作金山銀山,著力開發冬季旅游產品,解決旅游“半年閑”問題,努力打造全域全季全業態旅游發展新格局,已規劃建設紅色旅游、自駕旅游、溫泉旅游、冰雪旅游、鄉村旅游、工業旅游、森林旅游、文化旅游、運動旅游、空中旅游、研學旅游、康養旅游、購物旅游等13條特色旅游線路,以加快推進本溪旅游業從原始粗放狀態向政府規劃引領和統籌的轉變,完成本溪旅游從景點到全域、從門票經濟向服務經濟、從一次性觀光消費向重復性休閑消費的蛻變。本溪市加快建設旅游文創產業園區,依托桓仁滿族自治縣的版畫、本溪滿族自治縣的農民畫、平山區的剪紙、明山區的農民牡丹畫、溪湖區的新媒體、南芬區的遼硯等項目,基本實現了“一縣(區)一品牌”。
本溪市堅持文化與旅游資源相互融合、滋養和生發,疊加自然資源、人文歷史、民族民俗、工業遺址等多方面優勢,豐富旅游業態,延伸產業鏈條,提升產業發展的品質和內涵,促進文化產業提質升級。以“抗聯精神”為代表的“紅色文化”與旅游資源相融合,打造了“重走抗聯路”等紅色旅游品牌;對本溪湖工業遺產群的保護、開發、利用,為城市旅游和文創產業帶來新的發展機遇;通過項目補貼、以獎代補、貸款貼息等舉措,本溪市已撬動百億元社會資本,先后建成了一批重點產業項目。
數據來源:本溪市委宣傳部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