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建扶貧:激發人的發展動能,固本強基
碧桂園始終堅持“像建好房子一樣做好企業黨建工作”,高度重視黨建在扶貧工作中的引領作用,從人的發展動能入手,幫思想、扶志氣,以提升貧困地區群眾的主觀能動性。秉持“將支部建在扶貧項目上,扶貧推進到哪里,支部就建到哪里”的理念,碧桂園在各級黨委政府領導下,已在各幫扶縣成立了14個一線黨支部,開展了300余場“村企黨建結對共建”活動。
碧桂園把開辦“碧鄉·鄉村振興學習實踐中心”作為助力脫貧攻堅、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大力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入人心、落地生根。碧桂園還聘請黨政機關領導、專家學者、集團相關領域專家作為名譽講師,為集團各黨組織黨員、結對貧困縣貧困村村委干部、駐村第一書記以及“老村長”“返鄉扎根創業青年”和扶貧干部等授課,向其傳遞并解讀精準扶貧及鄉村振興最新政策和知識。目前,首批實踐中心已在英德市連樟村、魚咀村、河頭村、韶關市黃塘村、順德區東海村掛牌成立。
產業扶貧:增加人的收入來源,脫貧致富
“造血式”產業扶貧是碧桂園踐行精準扶貧的主要特色。在廣東英德樹山村,碧桂園因地制宜發展苗圃產業,派駐技術人員免費對村民進行培訓,并按市場價提供種苗,創新“借本你種,賣了還本,賺了歸你,再借再還,勤勞致富”的資金運轉模式。
習近平總書記曾在2018年10月走進連樟村貧困戶陸奕和家,詢問他生活怎么樣、有哪些困難。習近平總書記說:“我一直惦記著貧困地區的鄉親們,鄉親們一天不脫貧,我就一天放不下心來。”碧桂園開展定點幫扶項目后,陸奕和不僅通過承包60畝麻竹筍保障了家庭基本收入,還通過參加碧桂園的免費技能培訓拿到了電工證,進而通過積極務工改善生活。
碧桂園在江西興國打造了首個綠色建筑產業基地——興國智能建造產業基地。這是碧桂園集團機器人公司的重要產業項目,主要生產智能架體、建筑機器人、建筑免拆模體系統等,由此將脫貧攻堅帶上了綠色發展、高質量轉型的快車道。
教育扶貧:提升人的發展能力,防止返貧
碧桂園高度重視教育扶貧扶智在促進脫貧、防止返貧方面的根本性作用,秉持“一人成才,全家脫貧”的理念,十余年來通過創辦免費學校、設立教育助學基金、開展鄉村教師培訓等舉措,改變了無數寒門學子及其家庭的命運。
創辦于2002年的國華紀念中學是全國第一所,也是目前唯一一所純慈善、全免費、全寄宿制的民辦高級中學,學生的一切費用由學校承擔。截至目前,學校累計招收2924名貧困學子,2018年本科上線率100%,重點本科上線率達98.2%。畢業學生中,有50人選擇出國深造,還有713名學生攻讀了碩士及以上學位。碧桂園還在2014年創辦全國第一所慈善性質的高等職業學院——廣東碧桂園職業學院,通過校企聯合辦學,培養了一大批基層一線管理干部和技術骨干,畢業生就業率達100%。
就業扶貧:拓寬人的發展出路,穩定脫貧
碧桂園集團以農村需要、市場需求及實現就業為導向,結合當地群眾意愿,有針對性地開展各項免費技能培訓,并利用自身龐大的產業鏈優勢,對建檔立卡戶勞動力開展訂單式職業技能培訓,為貧困戶提供就業崗位,實現培訓、就業一站式服務,幫助其掌握致富門路和技術。按照“培訓一人,輸出一人,脫貧一戶”的工作目標,截至目前,碧桂園已在9省14縣舉辦各項技能培訓900多場次,舉辦就業招聘會90多場次;面向全社會開展鋁模產業工人、維修電工、家政月嫂、會計電商等多種技能工種培訓,共培訓貧困勞動力4萬余人,使得有意愿上崗的貧困戶全部實現就業。
“X”自選動作:優化人的發展環境,宜居宜業
碧桂園充分結合不同貧困地區的經濟、社會、地理、生態、人文等實際情況,因地制宜推進健康扶貧、美麗鄉村建設、文旅產業融合等自選動作。
針對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問題,碧桂園不僅在2018年捐資1億元用于支持國務院扶貧辦、國家衛計委聯合發起的“光明扶貧行動·白內障復明”項目,在幫扶的14縣內免費為患白內障的貧困戶提供治療,還積極開展義診下鄉、基層醫護人員培訓工作,提升鄉鎮地區醫療服務水平,從醫療端和患者端雙向開展健康扶貧工作。
為有效銜接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因地制宜推進美麗宜居新農村建設,碧桂園從農村的發展環境入手,積極響應鄉村振興戰略,挖掘和激活貧困地區閑置資源,建設多業態、多功能的鄉村旅游示范區,吸納貧困戶就業并帶動當地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粵北“空心村”魚咀古村在碧桂園的幫扶下,已建設成為集花海梯田、觀光體驗菜園、民宿、書吧等于一體的“網紅”多業態田園旅游小鎮,重新煥發勃勃生機。
責編:楊 陽 / 蔡圣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