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羅湖區委衛生健康工委堅持以人民健康為中心,以黨建為引領,構建發展共商、協同合作、互促共進三大平臺;通過衛教聯動、區街聯動、基層聯動,推進健康素養促進工作,實現健康宣傳與服務全覆蓋;通過資源共享、服務共享、成果共享,提升居民獲得感。“健康羅湖”建設、“羅湖醫改”模式的這些經驗獲得國家的充分肯定,值得各地借鑒和推廣。
【關鍵詞】黨建聯盟 衛生健康 全民共享 【中圖分類號】R197.1 【文獻標識碼】A
近年來,羅湖區委衛生健康工委堅持以人民健康為中心,持續深化“健康羅湖”建設。以黨建為引領構建各種平臺、以平臺連接資源、以資源匯聚服務、以服務激發活力,讓廣大人民群眾享有公平可及、系統連續的預防、治療、康復、健康促進一體化服務,在探索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全民健康“羅湖模式”中走出了一條新路。
構建三大平臺,筑牢“黨建聯盟”
部門攜手,構建發展共商平臺。羅湖區委衛生健康工委積極探索建立“黨建引領,多元共治”的健康治理格局,充分發揮黨組織協調各方的作用:邀請市區人大代表共同就服務轄區人民健康、推動羅湖醫改建言獻策;區政協成立衛生健康工作監督團,指導、推動羅湖區基層健康工作;與團區委、工會、婦聯、殘聯、民政、教育、公安等多個部門開展業務共建,在各領域共同推動人民健康工作;與各街道形成黨組織共建結對,自2018年以來,共開展各類街區研究與座談會30余場次,就推動轄區人民健康工程的合作方向、思路和措施展開深入探討。
基層共治,構建協同合作平臺。為打破公共衛生資源“條塊分割”格局、疏通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渠道,羅湖區委衛生健康工委和街道黨工委實施街道社區黨委與社康黨支部共建。翠嶺社康中心與翠寧社區、黃貝嶺社康中心與黃貝嶺社區已經實現了黨內交叉任職,街道社區黨委安排干部兼任社康中心黨支部副書記,社康中心黨支部書記任社區黨委兼職委員,由此將社區工作站的基層優勢與社康中心全科醫生診療力量雄厚、設施完備的專業優勢有機聯結,實現信息、陣地、服務等資源的共享。
行業結對,構建互促共進平臺。羅湖區委衛生健康工委統籌開展醫療衛生系統黨組織共建結對。羅湖醫院集團公立醫院38個基層黨支部兩兩共建,結對互助。羅湖醫院集團黨支部與社康中心結對26對,組織73名不同專業專家定期到48個社康中心出診,做強做優基層醫療單元,筑強健康技術保障平臺;同時提升基層黨支部的凝聚力,強化部門間的協作。黨建推動業務發展的成效明顯。
強化三級聯動,做實黨建項目
衛教聯動,健康教育進校園。羅湖區委衛生健康工委聯合區關工委、區委教育工委、團區委、羅湖醫院集團聯合制訂了“健康少年”行動計劃,在全區中小學范圍內開展一系列“健康少年”主題活動:針對在校學生、家長、教師舉辦107場健康講座;為全區80所學校發放“心理衛生進學校”服務清單;推進羅湖區“青少年健康與發展項目”,運用“物聯網+互聯網”開展干預9-11歲肥胖兒童的活動;在79所學校設置使用“深圳市學生健康監測信息系統”;10所學校的衛生工作通過購買服務方式委托羅湖醫院集團管理,14家社康中心與14家學校建立醫療衛生服務協作關系,加強對學生肥胖、近視、齲齒、貧血等常見疾病的監測和綜合干預;完成57所小學6620人次的牙窩溝封閉工作和近7萬人次的中小學生健康體檢工作。
區街聯動,健康服務進社區。2018年以來,羅湖區委衛生健康工委聯合各街道黨工委,分別在羅湖喜薈城、羅湖區黨群服務中心、東門街道、蓮塘街道、桂園街道、清水河街道等地開展8場大型“黨建+健康”送醫進社區活動,各黨支部參加活動達到90批次,約100名專家、300名醫務工作者和義工、200名街道社區工作站工作人員參加,使用體檢車5臺、便攜式體檢設備20臺,具體活動內容包括便民體檢、老年慢性病防治、計生宣傳、心肺復蘇現場教學、家庭醫生簽約、社區便民服務等,服務群眾約4000人次。東門街道黨工委與區委衛生健康工委全方位推動轄區公共健康能力建設,著力打造居民“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得到”的普惠型健康社區,從社區診療、社區康復、社區營養、社區急救、社區心理、社區醫養、社區防疫、社區運動等八個方面探索基層衛健服務。翠竹、筍崗、蓮塘街道依托羅湖醫改釋放的公共醫療優勢條件主動作為,全面推動“健康街道”特色項目建設,推進健康素養促進工作。
基層聯動,健康促進全覆蓋。街道社康中心和社區黨委改變過去以宣傳為主的單一工作模式,不斷提升服務質量。2018年至今,區計生協會、社區工作站、轄區醫院、社康中心圍繞“健康”主題,以家庭文化、家庭健康、科學育兒、生殖健康等為內容,在社區開展各類健康知識講座與咨詢680場,舉辦各類宣傳、義診、健康檢查服務活動559場,各類主題日(如全國愛國衛生月、世界高血壓日、世界無煙日、全國愛牙日、全國高血壓日、聯合國糖尿病日等)活動220場。圍繞各類健康主題開展的講座、培訓、宣傳與服務活動深入家庭、物業小區、社區廣場,真正實現了健康宣傳與服務全覆蓋。
強化能力建設,全民共享健康
資源共享,加大投入惠民生。羅湖區委衛生健康工委將醫改融入黨建,夯實“健康羅湖”建設的基層基礎,引導優質醫療衛生資源下沉,提升基層服務能力。全區共建成社康中心57家、 健康小屋46家,基本實現15分鐘醫療衛生服務圈。全區培養和引進全科醫生385名,選派113名優秀社康醫護人員分赴國內外進修、培訓、交流學術;組建316個家庭醫生服務團隊,家庭醫生簽約人數63.5萬,設置簽約服務24小時呼叫中心,做實做細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派出50名副高以上職稱的中醫專家到社康坐診,成立傳承工作室2個、中醫工作室17個。推進全區醫療信息化建設,以信息化手段推動醫防深度融合,建立醫療、公衛和基層機構信息互聯互通機制,推動轄區計劃免疫、婦保、兒保、居民電子檔案、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等系統的信息共享。
服務共享,擴大影響聚合力。羅湖區委衛生健康工委不斷加大社會動員力度,與轄區企業單位聯動,讓衛生健康促進活動深入社會各領域。區疾控中心、區計生協會會同區中醫院黨委開展“未病先防,遠離職業傷害”職業衛生進企業的現場宣傳活動,發放《職業病防治法》、各行業職業病危害防治宣傳及職業中毒防治指南等宣傳資料300余份,為200余人解疑,使廣大勞動者了解到職業病防護知識,進而提高健康保障意識;與清水河街道黨工委聯合開展“羅湖好血壓”系列健康促進行動,羅湖醫院集團聯合愛心企業購置1000個智能血壓計,將其配置在轄區黨群服務中心、小區物業、U站、大型機關企事業單位、辦證大廳等場所,供居民免費測量血壓,并配備家庭醫生服務人員,對測量數據異常的居民進行健康隨訪。筍崗街道各社區物業管理處、老年人協會、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等熱心健康公益活動的社區居民,通過培訓,“變身”為社區健康指導員,宣傳并帶領社區居民踐行健康生活新方式;社區黨委組織收集轄區的離退休醫護人員信息,把他們發展成社區“健康網格員”,發揮他們的“余熱”。
成果共享,提升居民獲得感。近年來,羅湖區穩步推進“健康羅湖”建設,“羅湖醫改”模式獲國務院領導和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的充分肯定,入選“國家深化醫改重大典型經驗”,并被推廣至全國。世界衛生組織發文高度肯定“羅湖醫改”,指出“羅湖醫改經驗為解決世界性醫改難題貢獻了中國方案和智慧”。今年7月,羅湖區衛生健康局被評為廣東省“人民滿意的公務員集體”。羅湖區試行醫衛、醫養、醫教“三大融合”,編寫了首部地方標準性醫養融合服務規范——《深圳市醫養融合服務規范》,實現了醫療和養老資源的整合優化,解決了老人養、醫結合的難題;首創并深化了以關愛失獨家庭、殘獨家庭為己任的“苔花計劃”,該計劃成效顯著并在全國推廣。羅湖區廣納人才、科教興院,培養了以科技部重大項目首席科學家吳松為代表的優秀人才,2018年區人民醫院的學術影響在全市區級醫院排名第一,全市排名第三。2018年至今,羅湖醫院集團總診療量約500萬人次,其中社康中心診療量425萬人次,同比增長30%,區衛生健康系統在全市患者滿意度排名中名列前茅,實現了醫療技術水平、群眾滿意度“雙提升”。
(作者為中共深圳市羅湖區委衛生健康工委書記、衛生健康局局長)
責編/刁娜 美編/楊玲玲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