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發展理念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根據我國新時代特點,提出的社會經濟發展思想。新發展理念彰顯了時代之“新”與制度之“新”,為新時代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指明了方向,為世界經濟發展貢獻了中國方案。以“新發展理念”為內核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是對鄧小平理論的繼承與發展,開創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新境界。
【關鍵詞】新發展理念 新時代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
【中圖分類號】F0-0 【文獻標識碼】A
新發展理念的提出彰顯時代之“新”
首先,新發展理念指向社會問題之“新”與化解理路之“新”。當下,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短期矛盾與長期矛盾疊加,結構性因素與周期性因素并存。新發展理念包括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指向新時代之新問題,并 “對癥下藥”:“創新”指向經濟發展動力不足問題,對此,要通過創新培育經濟發展新動力,促使經濟增長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協調”指向新時代的發展失衡問題,對此,要統籌規劃,全國一盤棋,充分發揮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推進產業布局調整與轉向;“綠色”指向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與高質量發展相悖的問題,對此,要對經濟進行轉型升級,摒棄“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開放”指向發展的內外聯動問題,對此,要運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打開國門搞建設,既要“引進來”也要“走出去”;“共享”指向“社會公平失度”問題,旨在實現“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追求。這五大發展理念既各有側重又協調統一。
其次,新發展理念指向要義之“新”與政商關系之“新”。新發展理念指向要義之“新”,即堅持黨對經濟工作的統一領導,并將其提上“新”的歷史高度。當下,中國的改革涉及社會利益再分配,既得利益集團會對改革進行百般阻撓。要突破利益藩籬,攻堅克難,沒有黨的堅強統一領導是“啃不下這塊硬骨頭”的。新發展理念指向政商關系之“新”,即堅持“全面從嚴治黨”,打造“親”“清”型政商關系,重塑市場主體信心。黨員干部要主動親近企業,為其排憂解難,不以權謀私、搞權錢交易;企業自身要正,在積極加強與各級黨委、政府溝通的同時,做到潔身自好、遵紀守法。唯有塑造風清氣正的政商關系,方能使中國經濟行穩致遠。
再次,新發展理念蘊含中國社會主要矛盾之“新”與解決路徑之“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要解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就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因為人民是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主體,是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主要參與者和生產成果的主要享用者。只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才能更好地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為此,應解決市場供需錯位問題,擴大有效供給與高質量供給;改革社會分配體制,加強民生工程建設,切實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習近平總書記“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觀是引領中國經濟迎接更大發展的理論之源。
最后,新發展理念呈現當代中國開放理論之“新”與世界方法論之“新”。在全球化時代下的社會生產中,發展中國家處于供應鏈末端,世界經濟發展的不平等、不均衡矛盾突出。另外,國際強權政治過度干預世界經濟,對國際經濟秩序造成嚴峻挑戰。因此,發展國家經濟要將民族與世界聯動起來,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與中國方案,比如推動“一帶一路”建設、搭建中國進口博覽會等開放式舞臺,激活中國經濟,聯動未來,撬動世界。這是新時代中國的開放理論,它超越了民族國家和意識形態范疇,為世界經濟發展提供了新的方法論。
新發展理念的踐行展現制度之“新”
第一,實現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由“基礎性”向“決定性”的功能轉變,全面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我國市場與政府的關系歷經政府決定市場、“計劃為主,市場為輔”、“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等幾個階段。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將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修改為起決定性作用。明確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對政府職能提出了更高要求,即要“用政策引導市場預期,用規劃明確投資方向,用法治規范市場行為”, “管好那些市場管不了或管不好的事情”。全面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是政府轉變職能的又一創新嘗試,有利于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
第二,實現產消改革由注重需求向注重供給的結構轉變,全面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改革開放后的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國經濟發展的重心始終都在需求方,一直強調消費、投資、出口三駕馬車對經濟的拉動作用。黨的十八大以后,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決定在社會生產與消費領域實現由注重需求向注重供給的結構轉變,全面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該項改革旨在從生產端優化生產要素配置,提高供給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擴大有效供給和中高端供給,從體制機制上解決供需錯位問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偉大創舉,是新時代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應用的一個經典案例。
第三,實現收入調節由“先富帶動后富”向“消滅貧困”的制度轉變,全面推進精準扶貧,“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先富帶動后富”是鄧小平同志于改革之初提出的實現共同富裕的基本路徑,這在當時調動了人們的生產積極性。但隨著改革的進一步推進,貧富差距逐漸擴大,已成為我國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要“消滅貧困,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為此,提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精準扶貧戰略等。經過幾年的攻堅克難,縮小貧富差距、減少貧困人口方面已取得明顯成效:2017年底全國基尼系數比2012年下降0.007,收入差距持續縮小;到2018年末,我國農村貧困人口降至1660萬人,貧困發生率由2013年的10.2%大幅下降至1.7%。
第四,實現世界經濟合作從“互利互惠、合作共贏”向“全面開放共贏”的格局轉變,全面推進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向縱深發展。2005年7月,時任國家主席的胡錦濤在出席G8與五國領導人對話會時指出,我們要“攜手共創未來、推動合作共贏”,要在“互利互惠、取長補短中實現共贏”。當今,國際形勢發生重大變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有搏擊世界市場的勇氣,要能到“汪洋大海中去游泳”,中國經濟發展要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為此,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大倡議;在美國用加征關稅等手段挑戰國際多邊貿易秩序的形勢下,我國于2018年11月成功舉辦首屆國際進口博覽會;2019年3月,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通過《外商投資法》。這一系列重大戰略布局與政策制度均是“全面開放共贏”之果,是新發展理念在世界經濟合作領域的偉大實踐。
新發展理念開創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新境界
鄧小平同志的獨特貢獻之一在于提出并回答了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重大基本問題。此后的“可持續發展理念”及“科學發展觀”都是對鄧小平理論的繼承與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總結我國改革開放40多年實踐經驗的基礎上,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了以“新發展理念”為內核的經濟建設思想,對馬克思主義發展觀進行再次升華,譜寫出新時代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新篇章。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時代,國內經濟動能轉換優勢明顯,但面臨諸多新問題與新矛盾;國際政治、經濟形勢也出現諸多新特點與新挑戰。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屋建瓴,直面新的國內矛盾與國際形勢,提出了一系列新戰略、新謀劃、新主張,并配套出臺了若干新政策、新制度與新法規,為解決我國新時代之新問題、新矛盾開出了“藥方”,為世界經濟發展貢獻了中國方案。以“新發展理念”為內核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是對鄧小平理論的繼承與發展,開創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新境界。
(作者為大連外國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參考文獻】
①習近平:《論堅持全面深化改革》,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年。
②習近平:《深入理解新發展理念》,《求是》,2019年第10期。
責編/刁娜 美編/王夢雅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