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時事洞察 > 正文

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

——寫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之際

人類從自然獨立出來之后,建立的新家園就是社會。因此,人的本質是社會的,人是社會的主體。

社會革命是指人類改造舊制度、舊秩序、舊社會的重大變化、變革,其最深刻的根源是生產關系和生產力的矛盾。進行社會革命的目的是要從根本上改變既有的生產關系,掃除生產力發展的障礙,建立新制度、新秩序、新社會。實現中國社會革命,是黨自成立之日起就為之奮斗的政治目標。黨的一大制定通過的綱領明確提出“黨的根本政治目的是實現社會革命”,即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此后,黨的斗爭實踐和奮斗歷程都是朝著實現社會革命的目標前進的。

近代以來,中國社會深陷內憂外患的黑暗境地,中華民族飽受戰亂頻仍、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深重災難。無數仁人志士在社會革命中積極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和真理,但終究未能改變舊中國的社會性質和中國人民的悲慘命運。隨著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歷史與人民最終選擇了中國共產黨。經過28年艱苦卓絕的奮斗,我們迎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志著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

國人不會忘記,開國大典的禮炮聲還沒有遠去,西方帝國主義國家就成立了對社會主義國家實行“封鎖、禁運”的組織“巴黎統籌委員會”。他們宣稱,“共產黨政府解決不了自己的經濟問題,中國將永遠是天下大亂”。其實,新中國誕生時的嚴酷環境不止如此,這個擁有世界1/4人口的農業大國,國民生產總值不到美國的7%,重工業幾乎為零,輕工業只是少數的紡織廠,80%的人是文盲。有些地方仍處于封建農奴制階段或奴隸制階段,不少地方仍在沿襲數千年來的“刀耕火種”。就連開國領袖毛澤東同志都感嘆:“我們除了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壺茶碗,連一輛汽車、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誓言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新中國,就是帶著這么貧寒的“家底”上路的。

“多少事,從來急;天地轉,光陰迫。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共產黨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在革命、建設和改革不同歷史時期奮力推進偉大社會革命和自我革命,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引得無數海外游子由衷地發出感嘆:這真是“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

——全方位的社會革命穩步推進,甩掉了貧窮落后的帽子。面對前進征途上的各種困難與挑戰,我們黨和人民沒有畏懼退縮,而是披荊斬棘、銳意改革、砥礪奮斗、探索實踐,“中國號”巨輪乘風破浪,向著民族復興的偉大夢想穩健前行。新中國成立后,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就領導人民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進行了全方位的社會變革,這種變革囊括了從生產力到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筑的整個社會運動系統,具體落實到了調整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各個方面,成功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黨運用政治魄力和政治智慧,僅用3年時間就奇跡般地在戰爭廢墟上恢復了國民經濟,工農業主要產品的產量超過了歷史上最高水平,社會主義經濟快速發展,人民群眾生活水平初步改善,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經濟力量對比發生了巨大變化。始于1953年的第一個發展國民經濟的五年計劃,其中心任務是發展以重工業為主的工業基礎建設。5年內,工業建設投資總額248.5億元,占各部門基本建設投資額的58.2%。在工業基本建設投資中,對制造生產資料工業的投資占88.8%,對制造消費資料工業的投資占11.2%,彰顯出國家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方針。到1957年,“一五”計劃勝利地超額完成。通過以“156項重點工程”為中心的大規模工業建設,一批為國家工業化所必需而過去又非常薄弱的基礎工業建立起來了,大大縮短了中國與發達國家工業發展水平的距離,為我國基礎工業體系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實際上,從黨的七大以后,中國社會就已經開始發生了一系列深刻的變化。勝利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任務,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建立了嶄新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并在此基礎上開始了大規模的經濟建設。第一個五年計劃的許多重要指標已有確實把握提前完成。在這種形勢下,為了加強執政黨的建設,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制定黨在新形勢下的路線、方針、政策,黨中央于1956年9月召開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正確地分析了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中國階級關系和國內主要矛盾的變化,作出了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必須轉移到社會主義建設上來的重大戰略決策。明確黨和人民的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把我國盡快地從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的需要。但是,由于缺乏實踐經驗和忽視客觀規律,1958年發動了“大躍進”運動,致使八大制定的正確路線沒能在實踐中堅持下去,社會主義建設走了一段彎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面對傳統社會主義實踐模式的困境,我們黨勇于面對時代難題,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一切從中國具體實際出發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破除阻礙國家和民族發展的思想和體制障礙,成功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建立起了獨立的現代化工業體系,中國人民實現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華麗轉身。上海寶山鋼鐵公司、湖北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大亞灣核電站、京九鐵路、南昆鐵路等一批重點建設項目落成,成為鑲嵌在華夏大地上的一顆顆燦爛明珠,綜合國力迅速崛起。在1949年,中國人連鐵釘、火柴、煤油等都是“洋玩意兒”,而今“中國制造”物美價廉譽滿全球,正在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邁進。“兩彈一星”、神舟飛天、嫦娥探月、“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第五代移動通信網絡、高鐵、公路成網等創新成果數不勝數。中國已經躋身于世界上少數幾個掌握這些高端技術的國家行列,成為“亞洲的新領頭羊”“世界經濟的新引擎”。黨的十八大以來,圍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打贏“三大攻堅戰”,黨和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制定了一系列重大方針政策,推出了一系列重大舉措,推進了一系列重大工作,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推動黨和國家事業發生歷史性變革,推動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成功開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國家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綜合國力進入世界前列,國際地位實現前所未有的提升,我國穩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制造業第一大國、貨物貿易第一大國、商品消費第二大國、外資流入第二大國,外匯儲備連續多年位居世界第一。2018年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27.5%,比1978年提高了24.4個百分點。黨的面貌、國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軍隊的面貌、中華民族的面貌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中華民族正以嶄新姿態屹立于世界的東方。

——開創性的社會革命持續發力,粉碎了敵對勢力的預言。在不同歷史時期、不同發展階段,我們黨始終以巨大政治勇氣和強烈責任擔當,把解決社會主要矛盾作為推進偉大社會革命的動因和目的,破解社會發展的難題,辦好老百姓期盼的實事。在農業上,新中國成立后的70年間,我國各主要農產品產量都是成倍甚至幾十倍的增長。如糧食從1949年的11320萬噸增至1979年的33212萬噸,增長2.93倍以上,年均增長3.78%。1952年牲畜總頭數已恢復到解放前最高水平,達到2.28億頭;1978年牲畜存欄數增至56511.9萬頭。改革開放后,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等一系列石破天驚的改革壯舉,推動農村體制機制發生了革命性變化,農業農村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農村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糧食產量由6000多億斤提高到1.2萬億斤,肉蛋菜果茶魚等產量穩居世界第一。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7.5%,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68%。農民收入由130多元增長到1.4萬多元,實際增長17倍多。人均住房建筑面積增加近40平方米。城鎮化率比1978年提高40.6個百分點。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農村貧困人口從2012年的9899萬人減少到2018年的1660萬人,平均每年減少1373萬,打破了所謂的扶貧邊際效果遞減“規律”。在工業上,經過新中國成立后70年的努力,我國建成了門類齊全、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1952-1980年,工業投資累計達3955.19億元。各種工業產品產量迅速增長并大大超過了其他各國的增長速度。從“一五”期間以156項重點工程為中心,由限額694個項目組成的大規模建設工程陸續建成投產;一大批舉世聞名的項目,如大慶油田、萬噸水壓機、萬噸級遠洋貨輪及5萬噸級遠洋油輪、10萬噸水力發電機組、百萬伏高壓標準電容器、武漢和南京長江大橋、三門峽等水利工程都是在那時問世的。新興的電子計算機工業、原子能工業和航天工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地發展起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工業發展取得了全方位的成就,工業總量快速增長,主要工業產品產量位居世界前列;中國工業國際地位顯著提升,成為驅動全球工業增長的重要引擎;工業行業結構持續優化,產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快;工業技術進步扎實推進,“兩化”融合日益深化;工業節能減排成效顯著,綠色發展水平大幅度提升;工業對外貿易量質齊升,國際競爭力顯著增強。1978—2017年工業增加值從1621.5億元增加到279997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工業增加值年均實際增長10.8%(高于同期GDP實際增速)。從工業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看,1978—2018年的40年時間里,其中有17個年份工業對GDP增長的貢獻率超過50%(有3個年份超過60%),貢獻率小于30%的年份只有9個,另有14個年份工業對GDP增長貢獻率介于40%~50%。中國工業發展極大地推進了工業化進程。在科技上,我國第一次核試驗成功,第一枚導彈發射成功,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第一次地下核試驗成功,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第一艘核潛艇研制成功,第一臺集成電路計算機研制成功,第一次回收發射的人造地球衛星成功,以及秈型雜交水稻試驗培育成功等等,都是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完成的。1965年9月17日,世界上第一個人工合成的蛋白質——牛胰島素在中國誕生,奪取了一項科學的“世界冠軍”。從1985年我國出現第一個專利申請開始,到2017年一年就達到近370萬件,其中一半獲得了專利授權。在最能體現創新水平的發明專利的申請量方面,依次實現了對歐、韓、日、美的超越,發明專利申請量從2011年開始,連續7年世界第一;向其他國家申請的國際專利數量也位居世界第二;每年受理的商標注冊量也高居世界首位;中國科學論文被引用的次數,世界第二;我國成為世界知識產權的產出大國。在國民生產總值上,1978-2018年期間的GDP年平均增長9.4%,是同期世界上最快的增長速度。中國GDP總規模1978年排在全球第14位,僅相當于世界經濟的1.1%和美國經濟的4.6%;到1990年,中國GDP在世界經濟占比提高到2.2%,為美國的9.2%,排在世界第十位;到2000年,中國GDP占世界經濟比重為4.5%,為美國的17.6%,排到世界經濟第五位;2010年,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GDP占世界的9.2%,相當于美國的40.8%;2018年,中國GDP達到10.8萬億美元,在世界經濟中占比13.1%,相當于美國經濟的60.5%。在人民生活水平上,新中國成立以來,人民群眾的生活幸福感,已從當家作主的喜悅逐步上升為生活質量和生命質量提高的愉悅。20世紀80年代滿足了溫飽;90年代,電視、電腦、冰箱、洗衣機、空調等家用電器開始普及。21世紀前十年住房、汽車作為家庭消費品開始進入千家萬戶。2010年以來,教育、文化、通訊、住宅、交通、健身、休閑、娛樂、旅游、醫療保健、異地養老、網購等一系列新興消費井噴式成長。“錢包子”鼓了: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978年的343.4元、133.6元增長到2017年的36396元、13432元;1978年中國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為210.6億元,到2018年7月為683763.26億元。衣著服飾靚了:服裝類開支一直占消費的10%左右,逐步向中高檔轉變,款式新穎舒適大方的服裝,將社會裝扮得五彩繽紛。城鄉居民恩格爾系數降了:我國消費升級步伐加快,2017年全國居民恩格爾系數為29.3%,進入了聯合國劃分的20%-30%的富足區間。文化程度高了:1982年,我國的文盲率高達24%,到2016年6歲及以上年齡段人口受教育率為94.3%,人均受教育年限達到約9.5年。人均壽命長了:人均預期壽命從1981年的67.8歲增加到2017年的76.7歲,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農民工不是“盲流”了:2017年全國進城務工者達2.87億人,他們被統稱為“進城務工者”。海外遇險不擔心了:2000年至今,我國在第一時間里,先后十多次成規模地將遇難同胞從戰爭、騷亂、自然災害等地帶安全高效地撤出,“祖國萬歲”的歡呼聲,一次次地響徹異國他鄉。70年來,在這塊曾被西方國家稱為“停滯的帝國”的土地上,飛翔的時間劃出一道人類發展的炫目曲線,令世界刮目相看,昂首仰視中國經濟社會的繁榮發展、取得的偉大成就。

——深層次的社會革命所向披靡,突破了一道道“婁山關”。中國社會革命始終與共和國前進的腳步同行,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保駕護航。和著天安門廣場上隆隆的建國禮炮聲,解放軍開始橫掃大西南,將人民革命戰爭進行到底,殲滅了100多萬國民黨留在大陸的殘余武裝和土匪;從1950年冬季起到1952年底,我國開始分期分批有領導有計劃有區別有步驟地展開土地改革運動,摧毀了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解放了農村生產力,促進了農業生產和整個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從1951年底至1952年10月,勝利地進行了“三反”(在黨政機關工作人員中反貪污、反浪費、反官僚主義)“五反”(在資本主義工商業中開展反行賄、反偷稅漏稅、反盜騙國家財產、反偷工減料、反盜竊國家經濟情報)運動,對犯有嚴重貪污罪行的前中共天津地委書記劉青山、副書記張子善處以極刑,對犯罪態勢形成了強大的震懾;從1950年3月至1952年底,通過鎮壓反革命運動,沉重打擊了土匪、惡霸、國民黨反動派特務分子的猖狂進攻氣焰,加強和鞏固了人民民主專政,為系統地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打下了基礎;正確地領導了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開辟了一條適合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改造的道路。同時,黨領導全國人民進行了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保衛和鞏固了新生的人民共和國和人民獲得的經濟權利,極大地增強了中華民族的榮譽感和自信心。以后又陸續奪取了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珍寶島自衛反擊戰、中越邊境自衛還擊戰的勝利,捍衛了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創造了良好的和平建設環境。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勝利召開,全會重新確立了黨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明確了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及時把黨和國家工作的重點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上來,并由此拉開了一場風雷激蕩的偉大歷史變革,這是社會主義的一次偉大創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這場氣勢磅礴的偉大社會革命,經歷了從農村改革到城市改革,從經濟體制改革到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的一系列改革,從對內搞活到對外全方位開放的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社會主義中國擺脫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以不可逆轉的姿態向市場經濟轉型,探尋出一條生氣勃勃的現代化道路,為世界提供了一個新型社會形態、社會制度的發展模式。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走過了一個從易到難的改革發展過程。如今,改革開放進入攻堅克難的關鍵期,面臨的矛盾疊加、難題叢生,必將進一步觸及深層次利益格局的調整和制度體系的變革,“啃硬骨頭”已經成為全面深化改革必須直面的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直面“體制機制障礙”和“利益固化藩籬”等突出矛盾問題,敢于觸及深層次利益關系和矛盾,以大刀闊斧式的變革,推動思想持續解放、改革不斷深入、工作穩步落實。以猛藥去疴、重典治亂的決心,以刮骨療毒、壯士斷腕的勇氣,向積存多年的頑瘴痼疾開刀,堅決把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進行到底。2014年至2019年5月,全國共從120多個國家和地區追回外逃人員5974人,其中黨員和國家工作人員1425人,“百名紅通人員”已有58人歸案,追回贓款142.48億元人民幣,反腐敗斗爭取得階段性戰果。

——根本性的社會革命高屋建瓴,形成了獨特的治國理政方式。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生態環境治理、社會保障體系、紀檢監察體制、司法體制、軍隊編制體制等方面的根本性改革都實現了重大突破,中國社會革命的航船一直在強烈的憂患意識和清醒的危機意識中,在困難矛盾和風險挑戰中破浪前行,這首先得益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正確指引和黨中央的核心領導。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中,我們黨對什么是社會主義、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問題的認識達到了全新階段,對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時代課題有了全新的認知和準確把握,“四個自信”愈加堅定從容。經過實踐經驗的積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已經從強調“摸著石頭過河”到注重加強“頂層設計”,黨更加自覺地從總體性的高度認識和把握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得心應手地解決社會發展中遇到的各種矛盾問題。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中央財經委員會和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等均由習近平總書記牽頭負責,其他中央領導委員會(小組)的負責人,一般都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治局委員兼任,具體負責重大工作的頂層設計、總體布局、統籌協調、整體推進、督促落實。在辦好中國事情的過程中,黨的領導方式方法更加科學合理、務實高效。堅持價值思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日益深入人心,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不斷把為人民造福事業持續向前推進;堅持辯證思維,善于運用辯證法認識和處理問題,善于從千頭萬緒、紛繁復雜的事物中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既統攬全局、統籌規劃,又在重點突破中推動工作協調發展;堅持戰略思維,始終把全局作為觀察和處理問題的出發點與落腳點,“亂云飛渡仍從容”的政治定力和戰略定力不斷增強;堅持歷史思維,善于積極汲取歷史傳統中的文化基因,善于從歷史的經驗教訓中得出科學的認識,善于從歷史規律中把握未來發展趨勢,把當下的工作做得更好;堅持創新思維,始終把改革創新作為時代精神的核心,勇于擔當,銳意進取,創造性地解決發展中的各種矛盾和問題;堅持系統思維,把治國理政當作一個系統工程,加強宏觀思考、頂層設計和整體謀劃,協調配合推進各項建設;堅持底線思維,凡事從問題的嚴重性上做準備,努力爭取最好的結果,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動權,風險意識和隱患意識增強;堅持實踐思維,樹立問題導向意識,用科學的方法分析和研究問題,增強解決問題的能力;堅持求實思維,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用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指導工作;堅持開放思維,以宏大的國際視野,將中國的發展置于世界歷史進程中,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同時,以“一帶一路”倡議為載體,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謀求全人類共同利益,等等,科學的思維方式和領導方法,增強了改革發展的實效。制度機制最能管根本與長遠。近年來,黨中央在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黨的建設等方面出臺了一系列綱領性指導文件,中國制度和中國道路逐步定型,形成獨特的治國理政方式,引領改革向縱深發展,展現出大國的智慧與韜略,贏得世界廣泛贊譽及全世界人民的信任和歡迎!

70年間,新中國實現了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到民族獨立、人民當家作主新社會的歷史性轉變,從新民主主義革命到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歷史性轉變,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歷史性轉變,不僅讓世界充分感受到了青春中國的輝煌奇跡,而且還不斷為世界貢獻了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展望未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我們有經驗、有能力、有信心、有辦法,闖關奪隘,一路向前,發揚斗爭精神,增強斗爭本領,行穩致遠,走向更加光明燦爛的明天。

70年的歷史昭示我們,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才能發展中國,中國共產黨是領導中國革命、建設、改革事業的核心力量。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才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目標。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在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的背景下,革命遠未結束,中國仍然需要革命理想照耀現實,仍然需要發揚斗爭精神勵人奮進,仍然需要增強斗爭本領攻克艱險。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開新局于偉大的社會革命,強體魄于偉大的自我革命。”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場全方位的社會革命,這場新的偉大社會革命能否成功,關鍵要看黨的自我革命是否堅決徹底。前進征途上,我們既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耐心和境界,久久為功、筑牢基礎,也要有“功成必定有我”的擔當和情懷,時不我待、只爭朝夕,持續不斷地推進自我革命和社會革命,而不只是喊喊口號、貼貼標語。

回顧新中國70年發展歷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國各族人民同心同德、艱苦奮斗,取得了令世界刮目相看的偉大成就。今天,社會主義中國巍然屹立在世界東方,沒有任何力量能夠撼動我們偉大祖國的地位,沒有任何力量能夠阻擋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進步伐。”面向未來宏闊發展的前進征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的昨天已經寫在人類的史冊上,中國的今天正在億萬人民手中創造,中國的明天必將更加美好。”讓我們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下,奔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作者單位:北京市委講師團網宣處)

[責任編輯:張迪]
標簽: 新中國   共產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