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互聯網技術驅動下,農村電商在優化農村產業結構、助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面的作用越來越突出,為鄉村振興添加了新動能。但農村電商仍存在推廣難、使用率不高等問題。推動農村電商產業集群發展,可從產品、企業、個人三個方面營造良好發展環境,加快發展農村電子商務。
【關鍵詞】農村電商 創新策略 產業集群 【中圖分類號】F20 【文獻標識碼】A
近年來,在市場活力與信息技術的帶動之下,電子商務逐漸成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重要推動力。與此同時,在經濟新常態下,電子商務逐漸成為推動市場消費的因素之一。特別是基于電商平臺的農村產業集群集聚發展,不僅能帶動農民提高生活質量,還能推動傳統農業轉型、推動城鄉建設。目前,我國農村電商產業集群主要體現在“淘寶村”,據阿里研究院發布的《中國淘寶村研究報告(2018)》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我國淘寶村的數量超過3200個,廣泛分布在全國24個省市330個縣區內,淘寶村網店的年銷售額超過2200億元。因此,除了要大力發揮農村自然優勢,促使電商產業進入農村,還應通過第三方平臺拓展市場,創新農村電商產業集群的發展途徑。
豐富產品線,拓展產品供應鏈,提高農產品標準化程度
豐富產品線,提升競爭力。產業集群由于集約生產、社會分工以及規模經營等優勢顯示出超強的發展態勢,也為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發揮了巨大作用。從我國農產品銷售來看,需要從如何延伸產業鏈、豐富產品線方面做文章。對此,需要擴充加工技術、農產品轉化規模、包裝工藝和加工設備,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附加值,拓展農產品產業鏈,促進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落實優惠政策,拓展產品供應鏈。在互聯網技術驅動下,農村電商在優化農村產業結構、助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面的作用越來越突出,為鄉村振興添加了新動能。為了打造農村電商產業集群,可集中生產技術、儲備資金和競爭實力優勢,幫助企業降低經營風險。可促進信息化與當代農業的整合,帶動傳統產業創新。在企業產業升級轉型過程中,政府可積極協調行業協會、第三方電商平臺以及專業合作社推動電子商務的生態體系發展,促進產品供應鏈和電商服務整合。依據本地資源的產品優勢,不斷創新和整合,疏通供應鏈的關鍵點,進一步提高農村電商產業集群的影響力。
提升農產品標準的制定與規范。具體來說,規范糧食果蔬等生鮮產品的標準制定過程,對農產品質量進行等級分化;對于生鮮、果蔬等尚未形成產業規模、對物流又有特殊要求的農產品,整合發展策略,優化農產品配送機制,多渠道做好產品宣傳,打造農村電商產業集群。
樹立品牌意識,培育龍頭企業,推動集群發展
創新驅動發展,打造企業品牌。產業集群品牌由來自企業的個體品牌和區域公用品牌組成。優質產品作為品牌化的基礎,它要求倉儲、加工以及生產都要達到標準規模。農村地區應整合傳統產業優勢,以網絡零售為基礎,制定區域品牌規劃,大力發展產業集群品牌產品,并且以當地有名的產品為樣本,開創更多富有影響力的品牌企業。將提高市場影響力與核心競爭力作為目標,引領企業打造知名品牌和產品。同時,擴大農村電商的品牌效應,建設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電商集聚區,在特色農業規范區和典型示范區的帶動下,建成網絡原創品牌。以用戶需要為中心,發掘互聯網用戶價值,提高特色農產品附加值,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培育龍頭企業,推動集群發展。深入推進“互聯網+農業”,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以市場主體培育為背景,根據政府引導、客戶參與、龍頭帶動的思路,打造新型、高效的電子商務產業園區,深化“電商網站+農村合作社+龍頭企業”的產業化運營方式,推動農村電商產業集群發展。這里的龍頭企業可以是領先的互聯網企業,也可以是產業資源豐富的傳統企業,或者是兩者的結合體。政府通過扶持資金、政策傾斜、智力支撐等方式培育農村龍頭企業,將互聯網和傳統企業通過專業合作社等方式聯系到一起。根據本地產業特性,催生新型產業結構,將創新理念滲透到行動之中,在區域特色的背景下打造領軍商務與企業,從而帶領整個經營主體開辟新的產業成就,使產業集群有更多的發展可能。
打造農村電商平臺“升級版”,促進電子商務服務精準化
加大農村電商與企業之間的合作力度。農產品電子交易涉及網絡支付、生產加工、物流服務以及推廣等眾多環節,需要從業人員具備倉儲物流與農業營銷等知識,企業應加大協作力度,拓展農產品的產業鏈,控制成本開銷,提高產品競爭力,推動農村電子商務特色產業集群發展。
強化農村電商技術創新。“互聯網+”代表著現代農業發展的新方向、新趨勢,也為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供了新路徑、新方法。農業生產應當靈活運用當代科學技術,將大數據運用到市場經營和農業生產中,提高產業經營與集群生產的精準性。以“互聯網+農業”為驅動,加強產學研合作,用新模式指引集群建設方向,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實現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
拓展融資渠道,搭建第三方融資體系。推動電子商務發展的過程中,跨境交易也將影響到各種農副產品營銷。對此,應當激發本地資源優勢,發揮保稅倉庫的功能作用,推進跨境電子商務發展,為農產品走出去提供便利。與此同時,為應對資金鏈稀缺等不利因素,亟須拓展融資形式及融資渠道。要充分發揮國家政策優勢,加強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并且盡量爭取國家創業基金和財政資金扶持。將風投資金引入農村創業,以“特色小鎮”為依據,將電子商務、物流、傳統制造與高新技術型企業進入農村,從而為發展電子商務集群提供充足的生產力與資金支撐。深化集體擔保機制,解決產業集群企業融資問題。吸引第三方電商平臺進入到農村當地生態系統中,通過C2C、B2C等第三方支付平臺累計數據,搭建網絡數據模型。并在依法保護農村電商所有權的前提下,完善集體擔保機制、創新集體擔保體系,加大對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建設投入,促進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規范快速發展。
促進電子商務服務精準化,提高服務水平。發展農村電子商務需要以較高的電子商務服務水平為基礎。由于農村電商的服務力度整體不高,分散的產業模式制約著電商服務業的發展水平。需要做好網站推廣、建設以及客戶服務工作。將電商服務鏈作為依據,提高資源的配套率與服務精準化,達到鏈條閉環要求,提高電商產業集群的競爭力。另外,還應關注電商企業發展需要,尤其是小微企業對于電商的服務要求,協調第三方企業與行業協會,提高服務與管理能力,推動企業抱團發展。在電商產業集群發展的同時,也是促進物流、倉儲發展的過程。
此外,農民電商意識薄弱,電商人才欠缺等也給農村電商發展帶來巨大困難。提高農民科技素養,客觀上受到農民群體數量大、分布廣、基礎差、流動性強以及歷史欠賬多等因素制約。主觀上也存在重視程度不夠,科普意識淡薄;農民科普工作機制不健全,投入不足、手段滯后、力量分散,農民教育培訓特別是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缺乏法制保障;農民科普教育和科普產品供給不適應等問題。這就需要在內培外引中,做好基礎教育工作,進行互聯網、農業技術、網店運營等技術培訓,以及進行市場競爭、企業經營等創業培訓,提升農民綜合素質。
(作者為蘭州財經大學法學院講師)
【參考文獻】
①史修松、魏拓、劉瓊:《農村電商產業集群發展模式與空間涉及差異研究——江蘇淘寶村的調查》,《現代經濟探討》,2017年第11期。
②杜理明:《電商產業集群視角下隴南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策略》,《農業網絡信息》,2018年第1期。
③田真平、謝印成、王歡:《蘇南農村電子商務產業集群發展路徑研究》,《電子商務》,2017年第10期。
責編/賈娜 美編/楊玲玲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