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重塑鄉村教育發展新生態,建構美好教育生活的鄉村之路,是鄉村振興的內在要求和現實需要。面對當前鄉村教育的新難題,要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以多元文化知識建構促進學生生命力發展、強化家庭教育,多方發力,全面推動新時代鄉村教育振興。
【關鍵詞】鄉村教育 鄉村振興 新時代 【中圖分類號】G52 【文獻標識碼】A
發展鄉村教育,是鄉村振興的內在要求和現實需要。《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明確了教育在鄉村振興中的重要地位,強調“優先發展農村教育事業”。教育是解決民生問題的關鍵,鄉村建設需要人才力量。要重塑鄉村教育發展新生態,積極建構美好教育生活的鄉村之路,以優質教育培養建設鄉村的時代新人。
當前鄉村教育發展面臨新難題
鄉村教師的多重流動性與職業認同減弱并存。近年來,為了加強農村教師隊伍建設,國家出臺了《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教師特設崗位計劃》《關于推進縣(區)域內義務教育學校校長教師交流輪崗的意見》等政策,充實鄉村教師隊伍、支持鄉村教育發展。然而,鄉村教師隊伍仍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從教師類型看,鄉村教師主要由公辦教師、特崗教師、交流教師和代課教師構成。公辦教師大多是過去國家政策轉正的民辦教師或當時畢業分配的師范畢業生,面對年輕教師的學歷優勢,在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技術方面競爭力不強,存在職業倦怠、熬年限等退休的情況。特崗教師作為新生代鄉村教師的主體力量,不少是鄉村社會的“候鳥”,周內下農村任教,周末返回城鎮生活,缺少對鄉村文化的認同,也很可能再次考回城鎮。代課教師臨時性崗位性質決定了隨時可能進行雙向選擇,交流教師也在完成一至兩年城鄉交流輪崗任務后,最終離開鄉村學校。受限于發展前景、生活條件、工資待遇等因素,鄉村教師的多重流動性伴隨著鄉村教師職業認同減弱,鄉村教師頻繁出走致使鄉村學生學習過程中文化中斷現象產生。
面臨現代性知識的沖擊與鄉土知識的離土化。以城市為導向的知識選擇機制使鄉村教學體系對鄉土知識忽略和遺忘。無論是教學內容、課程設置、教學過程,都與城市教育基本一樣,以學科課程為主,以課堂教學為主。地方性知識、民俗文化、人文歷史經驗和生產生活技術,已基本退出了鄉村學生的教育生活。離土化教育的弊病,使學生已經看到的、感覺到的和喜好的東西之間缺乏任何有機的聯系,致使教材成為單純的形式和符號。過去“雙基”的教育政策強調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培養和訓練,隨著學生與知識關系的轉向,應促使學生充分感受知識生產和建構的過程,培養學生將知識創造性轉化的能力。鄉土社會厚重的歷史積淀、豐富的文化資源、廣闊的實踐空間,正是鄉村學生開展學習、自主體驗、探索發現的樂土,如果只注重以城市取向為選擇的學科知識,忽視鄉村教育的歷史基礎、鄉村社會的客觀事實,教育就成為了一種被動接受、機械訓練的過程。
存在鄉村家庭參與鄉村教育“他者立場”的局限性。家庭教育是學生社會化最基本的場域,是學生早期社會行為規范和道德教育的課堂。學生與家庭成員的親密關系為家庭教育提供了有利條件,學生需要在家庭生活的時空中互動交流,在潛移默化的教育影響中獲得基本訓練和社會常識的習得。而農村家庭文化資本處于弱勢,家庭教育常常讓位于生計需要,教育責任轉嫁為物質保障,教育觀念和教育方法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家庭教育中的父母角色常常“不在場”,隔代監護有心無力,只能完成基本的生活照料。家長將子女教育責任全部推向學校,使得教育責任在學校與家庭的銜接中斷裂。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缺位,一方面使得兒童情感發展不完整、不平衡,對性格養成、角色認知、行為習慣造成不良影響,導致兒童出現功利、孤獨、暴力等消極心理。另一方面,缺乏對學生生活的參與和引導,減弱了與學校配合的效果,學校各項活動的開展難以獲得家長支持。
多方發力推動鄉村教育振興
增強鄉村教師崗位吸引力,提升教師職業認同,使“懸浮”的鄉村教師真正嵌入鄉村社會。從整體上提高鄉村教師工資標準,深入挖掘鄉村教師生活補助和績效工資政策能量,以解決鄉村學校教師崗位的工資待遇、發展機會與繁重教學任務不成比例的內部條件劣勢。加強鄉村公共服務和公共文化建設,使鄉村教師的教育、醫療、社交等社會生活需求得到滿足。改善鄉村生態環境和衛生條件,營造良好的鄉村風貌。對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工作生活異地的教師補助交通費,通過靈活化和人性化政策化解鄉村青年教師夫妻分居和照顧家庭的難題。在此基礎上,鄉村教師還需具備一種“鄉村素養”,對鄉風民俗、鄉土倫理以及鄉村教育發展的理解與思考要和鄉村教師的職業使命與職業追求結合起來,將觀照自身職業發展與引領鄉村學生知識、情感、精神的全面發展統一起來,培養真正能夠認同鄉村文化、理解鄉村學生境遇、扎根鄉村社會的合格教師。在對鄉村發自內心的親近與深遠的熱愛中激發投身鄉村教育事業的熱情,逐步消解待遇低下以致負擔沉化、激勵缺乏以致職業倦化、認同減弱以致功能窄化的鄉村教師現實困境。
塑造鄉村生活世界,辦面向實際生活的“活教育”,以多元文化知識建構促進學生生命力發展。書本和文字不是唯一的教育工具與教育手段,教育不僅要成為書本等科學類知識和形式理論的專門提供者,更需要成為地方性知識和實踐理論的生產者和挖掘者。可結合鄉村文化特點和地方特色開發校本課程,結合鄉村生產生活實際開發綜合實踐課程。鄉村教育具有不同于城市教育的天然資源和獨特優勢,鄉村學生的生長空間和個體經驗不同于城市。要注意鏈接教育與生活,增強學科性知識和地方性知識之間的開放與融合。一方面拓寬鄉村學生現代生活的視野,另一方面扎根本土,使學生獲得全面生動的鄉土知識滋養。通過兩類知識的有機融合,打通教育生活與個人生活世界之間的聯系,從而使學生獲得個體生命世界的整體培育和個體人格的積極有序生成與發展。
明確家庭教育責任,增強家校共育意識,提升家庭參與學校教育的文化自信與教育自覺。一方面,要加快家庭教育立法,從法律意義上明確家庭教育的職責,強化家長監護主體責任,規定父母雙方應該共同履行子女的教育義務。要對農村家庭給予更多支持。加強家長學校、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站點建設,將家庭教育服務與公共文化服務以及困境兒童支持體系建設結合起來。要為鄉村家庭教育提供個性化、多樣性、可供選擇的教育資源,為家庭教育提供技術支持、方法指導,改變不科學的家庭教育方式。通過代際之間平等對話與來自家庭的人文關懷,提升家庭凝聚力,營造家庭教育的良好氛圍。另一方面,要充分發揮學校主導作用,進行家校合作,積極開展家校共育。成立家委會,加強校務宣傳,爭取家長的信任與理解。設立學校開放日,邀請家長對一日、一課、一活動進行參與式體驗與觀察。通過建立家校合作的教育共同體,達成共同體成員一致的教育目標,在開放式的教育合作中,加強彼此的情感聯系,發現并解決孩子的成長難題,提升鄉村家庭參與學校教育的文化自信與教育自覺。
(作者為寧夏大學教育學院博士研究生,中共寧夏區委黨校科研處《寧夏黨校學報》編輯)
【注:本文系寧夏哲學社會科學規劃年度項目“寧夏扶貧搬遷移民子女義務教育的社會支持研究”(項目編號:19NXBSH12)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趙桂蘭:《新型家庭文化建設探析》,《人民論壇》,2013年第2期。
②《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新華網,2018年2月4日。
責編/于洪清 美編/楊玲玲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