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地方要聞 > 學思踐悟 > 正文

流動的田野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最讓我震撼的是一幅恢宏壯闊的“流動中國”畫卷。今年春運,全國發送旅客30億人次。持續多年的中國春運構成“全世界最大規模的周期性遷徙”,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一個流動的中國,充滿了繁榮發展的活力”。

“流動中國”是從田野的流動開始的。

我出生于上個世紀六十年代,“生在新社會,長在紅旗下”,聽父輩們說,田野的第一次流動源于新中國的成立,當毛澤東主席站在雄偉的天安門城樓上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鄉親們歡欣鼓舞,敲鑼打鼓,迎接解放。緊接著,一場轟轟烈烈的暴風驟雨式的土地改革運動在農村蓬勃展開,他們“打土豪、分田地”,從地主老財手里奪取了土地經營權,翻身當家成了土地“主人”,更重要的是,一個舊的封建社會的剝削制度從此退出歷史舞臺。

“官出于民,民出于土”,農民有了土地,不再給地主當長工,受剝削、壓迫和欺負,那是一種怎樣的欣喜、激動和自豪呀,聽說父親當時連續三晚失眠:“我終于有了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了,不再忍饑挨餓,外出逃荒討米了。”田野的首次大流動讓千千萬萬農民翻身作了主人,生產力得到了空前解放,糧食生產自給有余,迎來了“山鄉巨變”,父親千言萬語匯成一句話:“翻身不忘共產黨,幸福全靠毛主席!”

從記事起,看到祖祖輩輩與田土日夜廝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產隊上百號人死死捆綁在湖南衡東縣霞流公社白村六隊那96畝稻田上,沒一個勞力外出。那時,農村的田土是固定的,如“鐵板一塊”,歸生產隊集體所有,大家出的是“集體工”,住的是“茅草房”,吃的是“大鍋飯”,但日夜勤扒苦做,連肚子都撈不飽?;翌^土臉的人群像一幅冷色調的油畫,沉寂的農村如“死水一潭”,有的農民一生沒走出十里半徑,被戲稱為“百步大王”;有的農民一生沒坐過汽車、輪船,絲毫不了解外面的世界;有的農民一輩子沒進過大城市,沒見過火車、飛機。我初中畢業后才到過公社所在地的集鎮,高中畢業后,才第一次步行五六個小時去了縣城,到了十七八歲,才第一次坐火車來到衡陽市。田野如同一把“枷鎖”,牢牢“套”住了幾億中國農民的手腳。是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18位農民冒著坐牢的危險,按上“紅手印”,實行“大包干”,拉開了中國農村改革的序幕。

1981年,黨的改革開放春風吹拂著祖國廣袤的農村,我的家鄉也實行了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田野的第二次流動如火如荼地開始了,鄉親們興奮地拿著尺子重新丈量土地,包干到戶,內心的喜悅不亞于當年的土地改革運動,他們的種田積極性空前高漲,“交足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下的全是自己的。”我家也分到了9畝責任田,全家不再吊死在種田“一棵樹”上,實行多種經營,且分工合作。父親、二哥是“種田里手”,他們負責種責任田,糧食畝產過了“噸糧”;我到一家鄉鎮企業打工掙“外快”,家里有了“零花錢”;弟弟開拖拉機跑運輸,干活頂過幾十個男勞力;兄弟們如“八仙飄海,各顯神通”,很快成了當地令人羨慕的“萬元戶”。

“我們的家鄉,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煙在新建的住房上飄蕩,小河在美麗的村莊旁流淌……”田野的第二次流動激發了鄉下人的青春活力,打破了那種“以糧為綱” 的暮氣沉沉局面。鄉親們紛紛跳出“農門”,我麻著膽子由偷偷摸摸的“提藍小賣”到大大方方坐上“綠皮火車”將本地農產品販運到東南沿海,擠火車、掛PP機、坐長途汽車……成為我們的新時尚。農民在流動,商品在流動,信息在流動,綠皮火車、長途汽車在流動,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洶涌大潮不斷流向城鎮、流向沿海、流向“北上廣”,流向所有人員、財富匯聚地,如滾滾長江奔騰而下,勢不可擋,農民成為“流動中國”最活躍的分子。國家也與時俱進,從取消“盲流”進城限制到解除“農民工”身上的無形“枷鎖”,從改革開放前的“死水一潭”到全面終結“票證時代”,從實現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

改革如田園牧歌般行進。鄉親們在城鄉之間、東部沿海和中西部之間,進行了人類最大規模的勞力遷移。“流動中國”跳蕩著田野的金色希望,給草根階層創造了更多的發家致富機會,他們懷揣“夢想”,自身命運在流動人口的大背景中不斷改變。

“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進入新世紀,田野的第三輪流動又悄悄開始了,無須任何人宣傳發動,土地自動向“種田能手”集中靠攏,隨著機械化的普及和國家政策層面的支持,一戶農民種幾百畝上千畝稻田不再是“冬天的童話”,有的新型職業農民流轉土地近萬畝,成為新“土豪”,從而讓絕大部分農民從田土中解放了出來。他們一家一戶背井離鄉,尋找新的發財門路,有的進入廣東、江蘇、浙江、海南等地務工經商,一年的收入比種田高出10多倍。20多年前,弟弟賣掉了拖拉車,帶著老婆孩子“闖蕩”至廣東省中山市,在一個叫做“長命水”的市場做南雜百貨生意,以超強的吃苦能力,每年賺來鈔票60多萬元。一些新生代農民工進城不再是單純掙錢,更多則是享受城市生活,實現與城里人地位、人格的“平起平坐”,他們有的在城里買房子,小孩在城里上學,演變為地地道道的“城里人”,但埋在心中的故鄉情結隨著時間的推移與日俱增,每到春節、清明、端午、中秋等重大節日,便會開著小車回鄉,奔馳在高速公路上,成為“流動中國”中最絢麗的色彩。

田野的流動既見證了中國的發展奇跡,又讓農民得到了實惠,更新了觀念。他們不再“面朝黃土背朝天,一滴汗水摔八瓣”,腰包鼓起來之后,不由自主地跑到外面“周游列國”開闊眼界。我的大姐夫朱云珍頭腦靈泛,以前販賣湘黃雞,做賣雞蛋的小生意,有了一定的“原始積累”后,買來一臺載重50噸的大汽車跑運輸,腰包的銀子像冬天的雪球越滾越大。他神氣十足地告訴我:“除西藏外,我已跑遍全國所有省、市、自治區!”今年,他還辦了出國簽證和護照,兩次去越南、泰國旅游,回國之后,他的表情更加莊嚴神圣,更加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是改革開放的好政策,讓他這位年逾花甲的農民過上了“神仙般的日子”。

“江河之所以能沖開絕壁奇隘而出,是因積聚了千里奔涌、萬壑歸流的洪荒偉力。”70年來的中國,特別改革開放40年來,人口流動性越來越大,基礎設施建設越來越好,科技創新能力越來越強,老百姓從“高速”“高鐵”進入“高飛”時代。1949年,全國鐵路里程為1.8萬多公里,去年,全國鐵路營業里程突破13萬公里,其中“高鐵”超過2.9萬公里,占世界的三分之二。如今,9條高速公路,8條鐵路穿越衡陽,形成了“對外大暢通,對內大循環”的交通格局。以前,我坐“綠皮火車”到長沙出差,要坐上四五個小時,現在從衡陽到長沙,坐“高鐵”只要39分鐘。流動的高鐵風馳電掣,有穿梭感,更有穿透力。衡陽還建了機場,開通了北京、上海、西安等地20多條直達航線。30年前,我到海南三亞市的堂兄成建平家辦事,又是坐“綠皮火車”,又是到湛江坐海輪過渡,再坐長途汽車,一連熬了5天5夜,才到達目的地。沿途舟車勞頓,連膽水也逼出來了,至今想來還望而生畏。早不久,我應邀去海南三亞,飛機從衡陽南岳機場起飛,兩個半小時就到了三亞,整個行程不到4個小時。

“流動中國”不僅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而且大大節省了流動時間成本和經濟成本,流動已成為無數中國人的生活選擇。隨著我國“水陸空”交通網絡的不斷完善,一個規模宏大的流動社會正在形成,并從多個維度助力中國經濟騰飛。網購、快遞、視頻、微信、“人臉識別”、智能手機……正在改變我們身邊的一切。世界一些媒體就此發表評論:“這是全世界最有活力的土地。”這片熱土正成為孕育機會的“夢工廠”。

田野的流動帶來了中國的流動,而支撐“流動中國”局面的,是我們祖國日新月異的變化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繁榮富強。

[責任編輯:王馳]
標簽: 田野   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