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在國家產業政策以及文化強國戰略的支持下,我國文化產業得到了快速發展。新時代,推動我國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需要從推動文化產業跨界融合、加大產業政策扶持力度和注重特色文化資源開發利用等三方面著力,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關鍵詞】文化產業 產業政策 高質量發展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隨著人民群眾物質需求的不斷滿足,人們對于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正在逐步提高。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需要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加大產業政策扶持和產業資源開發,為人們提供更多優質的文化產品與服務,助力文化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推動文化產業跨界融合發展
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形勢為文化產業的跨界融合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一方面,我國經濟轉型發展所帶來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發展結構調整為文化產業的跨界融合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契機;另一方面,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多樣性為文化產業的跨界融合提供了龐大的空間,使文化產業的跨界融合具備了現實基礎。
從可行性的角度來看,文化產業賴以發展的核心資源——“文化資源”自身所具有的強大融合力,為文化產業與其他產業之間的融合提供了重要的結合點,使文化產業與其他產業之間的界限逐漸變得模糊,行業間的共融性、互補性逐漸增強,這為文化產業的跨界融合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總體而言,文化產業跨界融合可以細分為跨門類融合、跨要素融合、跨行業融合、跨地域融合等幾種類型。其中,跨門類融合是文化產業內部的優化重組,這種融合可以更好地增加文化產品和服務的附加值,延伸文化產業發展鏈條,使文化產業發展緊隨市場需求,從而不斷提高文化產業的市場競爭力;跨要素融合是從文化產業發展的創意、資本、人才、技術等要素出發進行的深度融合,這類融合方式不僅能夠對原有分散的文化資源要素進行整合,也能更好地吸收新的文化產業發展要素,從而形成龐大的文化產業發展資源,助力文化產業與其他產業的深度融合;跨行業融合是從行業協同發展的視角出發對文化產業與其他產業共同的發展目標進行界定,并對行業各自的優勢進行發掘和整合;跨地域融合是在互聯網技術、信息技術等現代化技術的支持下,將不同地域的文化資源進行平臺化、集中化的整合,從而打破文化產業發展的地域界限,實現文化產業的跨區域發展。
通過上述從必要性、可行性等方面對文化產業跨界融合的分析可以看出,推動文化產業跨界融合是文化產業創新發展的重要切入點,也是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立足點。文化產業融合類型的多樣性為其跨界融合創造了更多的選擇方向。但需要注意的是,文化產業跨界融合的目標在于實現文化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如果產業融合過程中偏離了“文化”這一主題,那么融合發展也就偏離了正確的方向,真正的產業融合發展也將無從談起。因此,文化產業的融合發展道路要堅守自身文化的核心理念,以文化產業為中心點向相關產業輻射。
加大對文化產業的政策扶持力度
政策是影響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政策對文化產業發展的影響力表現為推動文化產業發展、引導文化產業發展結構調整、保護文化產業中處于弱勢地位的行業、規范文化產業發展秩序、提高文化產業的國際競爭力等方面。其中,政策推動文化產業發展主要體現在:政府為文化產業發展提供的方向上的引導、資金上的支持和金融上的扶持,可以幫助文化產業不斷發展壯大。
政策引導文化產業發展結構調整主要體現在:政府通過一系列優惠政策刺激和引導更多的資金、人才、技術等優勢資源向優質文化產業方向集中,從而在較短的時間內促使新的文化產業發展形態得以壯大,從而平衡文化產業發展的整體結構。如果沒有政策的積極引導,文化產業的發展方向難以把握,最終可能造成發展方向走偏,發展速度和質量難以跟上時代步伐。政策保護文化產業中處于弱勢地位的行業主要體現在:政策可以為那些經濟效益偏低但文化效益較高的文化業態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資金、人才支持,使這些文化業態能夠得以繼續傳承和發展,保證文化產業發展的完整性和持續性。
政策規范文化產業市場發展秩序主要體現在:政策對產業主體市場行為進行約束和指導。在文化產業發展的市場化、專業化及社會化程度越來越高的情況下,文化產業發展的趨理性特點愈加明顯,市場主體為了獲得更多的經濟利益,會對文化產業發展進行過多的操縱,造成資源過于集中化、過度商業化,進而造成文化產業發展出現泡沫。為控制產業內的進入和退出無序以及惡性競爭等有悖于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問題的出現,政府應加大文化產業政策的約束力和執行力,切實約束文化產業市場主體的行為,維護文化產業市場發展秩序,凈化文化產業發展空間,為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
政策提高文化產業國際競爭力主要表現在:政策對文化產業品牌的塑造和文化品牌“走出去”提供重要保障。在當前世界文化多元化發展的情況下,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實際情況,與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地位之間尚有一定差距。為了保持文化發展的先進性,我國提出了由文化大國向文化強國飛躍的文化發展戰略目標,并相繼出臺了一系列鼓勵文化“走出去”的政策措施,引導和支持更多文化產業發展主體不斷開發新的文化產業品牌,提升品牌影響力,推動文化產業競爭力不斷提高。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注重從政策方面加大對文化產業發展的扶持是保證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有效路徑,也是壯大文化產業發展實力的科學方法。而在當前的文化產業發展中,政府需要針對文化產業發展實際采取相應的政策優惠,加大對文化產業發展的資金、人才、技術扶持,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結構的持續優化,同時要培養一批有較強文化競爭力的骨干企業,引領我國文化產業走向世界。
注重特色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
在國家政策大力支持和市場需求持續增加的雙重驅動下,文化產業得以快速發展,但發展的同時也伴隨著一系列的問題和不足,其中最為明顯的是文化產業發展的同質化。因此,解決文化產業發展中的同質化問題也就成為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中的一項重要任務。實踐表明,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要遵循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思路,通過差異化、特色化的發展策略來獲得發展優勢。只有通過對特色文化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才能夠尋求更加優質的文化產業發展路徑,不斷滿足人們差異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當然,特色文化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同樣需要遵循科學的規律和方法。在文化資源開發過程中,通過對碎片化的文化資源進行搜集、整理,來擴充文化產業發展的資源量,為文化產業發展注入新鮮的文化“血液”。同時,為提升文化資源開發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文化產業發展主體可以以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為導向來進行針對性的文化資源開發,通過需求驅動文化產業資源的高效利用。
在文化資源利用方面,要使文化能夠深入群眾生活之中,通過感受文化中的人文情懷、人文體驗和文化價值導向,深化文化產業向基層發展的根基,使文化產業能夠在基層站得穩、發展得好。當然,在當前文化產業發展鏈條不斷細化的情況下,文化產業主體要通過文化資源共享的方式來釋放文化資源創新力,使文化資源的利用效率和效果得以明顯提升。
(作者為南京大學哲學系博士研究生)
【參考文獻】
①祁述裕、殷國俊:《中國文化產業國際競爭力評價和若干建議》,《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05年第2期。
②張曉明:《中國文化產業發展之歷程、現狀與前瞻》,《山東社會科學》,2017年第10期。
責編/孫垚 美編/楊玲玲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