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發生了根本變化,人們更加關注精神需求,更加注重社區生活的歸屬感與幸福感。傳統社區治理存在主體結構不合理、交互性差、智能化程度低等諸多不足,已不能適應新時代的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迫切需要進行社區治理創新,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區治理新格局。
提高社區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水平
打造社區治理新格局是大勢所趨、是實現人民安居樂業關鍵所在。新時代加強社區治理,打造社區治理新格局也應把增強居民歸屬感和幸福感作為新時代社區治理的根本目標,全心全意為社區居民謀幸福,要把社區治理效能轉化成社區居民對社區治理的認同感和滿足感,提高新時代社區治理的居民滿意度和心理效能。要充分發揮社區居民的主體作用和自治角色,從社區居民自治中謀取治理力量,擴展公眾參與社區治理的手段和方法,努力做到參與主體多元化、實現方式彈性化、成果享受公平化。
法治、德治和自治的三維度融合是新時代社區治理的重要保障。首先,要在社區治理中牢固樹立依法治國理念,保障人民參與權利。政府應秉持“三公開”原則,接受人民的監管與合理建議。各社會主體應提升法治觀念,善于運用法治的思維進行社會治理。其次,政府應發揮激勵、引導作用,始終秉持“以人為本”的根本理念,鼓勵社區居民為社區治理獻計獻策。上海市五里橋社區(街道)通過“4+1”工作法和回應訴求的“三站式直通車”,積極探索城市社區實際民主管理的新方法和新途徑,是值得借鑒的現代城市社區自治模式。最后,充分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加強居民社區自治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政府角色應實現由管治向服務的轉變,調動人民自主治理的積極性,發揮社區居民的作用。
我國已邁入“互聯網+”時代,傳統社區治理已不能滿足智慧社區治理的需求,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更新,“大數據”社區治理已逐步取代傳統方式,成為現代智慧社區治理的主流思想,獲得了新時代智慧社區治理頂層設計的認可。智慧社區是智能化社區治理的平臺和場域,而智能化則是智慧社區治理的基礎和手段。智能化社區治理具有諸多突出優勢:第一,智能化社區治理能夠降低治理成本;第二,智能化社區治理能夠實現社區治理的特色化,可以根據社區自身條件和社區居民要求進行不同社區智能化模塊定制;第三,智能化實現能夠促進社區的精細化治理,二者相得益彰,進而形成社區治理的良性互動局面;第四,智能化社區治理能夠提高社區的科學化和智能化治理,推動社區治理體系的改進和創新。
運用“大數據”進行智慧社區治理的關鍵舉措包括:建立智能化信息管理平臺、實現社區信息實時共享、加強智慧社區治理專業人才培養、強化技術監控并引入第三方技術。當前我國不少社區運用互聯網和大數據進行現代化社區治理的成功實踐已經為智慧社區治理作出了示范。上海楊浦區控江路街道將智能化理念融入到社區治理中,針對當前我國社區治理智能化存在的問題和阻礙,采取了智能化頂層設計、數據共享開放、智能化社區治理配套設施完善、信息化人才培養以及數據安全保障等措施,推動了楊浦區社區治理智能化和精細化的實現。
社區文化創新助力社區治理與服務轉型升級
社區文化建設和創新能夠增強社區居民的集體榮譽感、社區歸屬感和生活幸福感,有利于社區治理工作開展和促進社區服務轉型升級。結合社區居民的興趣愛好、生活習慣與人文素養,通過舉辦各種不同形式的社區活動(如文藝展覽、廣場演出、趣味競賽、公益培訓等),建立社區文化活動平臺和交流平臺,既能夠提升社區居民綜合素質與能力,又能增進社區居民之間友誼與感情,進而提升居民的集體榮益感和凝聚力,同時也能夠形成居民素質提高的集聚效應,促進社區治理與服務轉型升級。
社區文化建設和創新是完善社區治理的靈魂工程,既要堅持黨對社區工作的領導地位,也要積極培養居民的文化自信。社區文化創新應解放思想、求真務實,以社區實際情況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密切結合優秀經驗,在充分調研和論證的基礎上形成文化創新的思路與方法。社區文化創新要聽取群眾聲音,讓群眾發聲,加強社區文化創新決策過程的科學化和民主化。
社區文化建設與創新需量體裁衣,突出社區特色與亮點。社區文化形成與發展必然受到社區自身特點的影響。由于我國各個社區的建成年代、人口規模、規劃布局以及社區環境等方面存在差異性,社區文化也應各具特色,百花齊放。社區文化建設和創新應結合社區具體環境和自身特點差別對待,凝聚特色,挖掘創意。
社區文化創新需要建立完善的社區管理機制,在這其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是黨委領導下的社區管理者(社區街道辦)。因此,社區管理者應具備較高的綜合素質與能力,并勇于成為社區文化創新和社區治理的先鋒。要求社區管理者緊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發展的腳步,具有前瞻意識、大局意識,視野開擴,為未來文化創新制定戰略規劃,具有敏銳的時代環境感知能力和應變能力,能夠準確靈敏地感知時代環境變化,進而確定社區文化創新的形式和內容以適應時代需求。
完善社區協同治理新格局
社區治理應建立“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五位一體”多主體協調治理格局,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吸納社會主體、激發社會活力。社區協同治理新格局下,須充分明確各方責任。發揮基層黨委的領導作用,建立責任網格,定人定崗、定格定位、定事定標、定則定規,凝聚黨心,服務群眾,推動社區基層治理工作;發揮政府在頂層設計、制度安排、法治保障等方面的主導作用;鼓勵其他治理型和服務型社會組織積極參與,充分利用社會資源促進社區治理多元化體系的建設;鼓勵企業到社區設立便利店、早餐店和蔬菜供應店等連鎖經營,積極吸引郵政、通信等公用事業單位在社區設點并提供相應的服務,加強社區志愿服務站建設;發揮社區居民的作用,充分利用陽光民主議事功能,提高社區居民對重大事件、核心問題決策的參與程度,提高其社區業主身份認同感,加強民主監督的有效性。總之,應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社區居民自愿參與和共同努力下,構建有層次的社區治理參與體系,促進多元協同治理機制的形成。
(作者為貴州財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