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目青山郁郁蔥蔥,河流小溪清澈見底,柏油道路干凈整潔,農家院落規整有序,山水田林路宅融為一體……走進江津區蔡家鎮的鄉土田園,一幅獨特的鄉村美景圖精致呈現。
建設好項目 把游客“吸進來”
節假日的早晨,貓山上空氣清新、視野開闊。一條條新修好的步道縱橫交錯,一棵棵紅楓樹、櫻花樹隨著微風輕擺,游客或駐足欣賞美景,或拍照留念。
“貓山是蔡家的青山,正在全力打造櫻博園。”蔡家鎮黨委書記刁福久介紹,櫻博園由福建企業家和本土企業家聯合打造,項目分3期建設,計劃投資3億元,在貓山栽種櫻花10萬株,建5000畝茶綠櫻紅觀景區、1000畝紅楓觀賞區、400畝極致梅花園、400畝三角梅園等,將茶文化、花文化、禪文化相融合,打造中國第一櫻花園。
同時,櫻博園還種植了牡丹、藍莓、杜鵑等,力爭形成四季有花開、天天有美景的“茶綠櫻紅”新景觀。目前,景區道路建設、整地造型等基本完成,四十余種5000株櫻花已栽種完畢,正積極為摩天輪、小火車等游樂設施選址。
清溪溝是蔡家的綠水。總投資10億元的清溪溝國家農業生態藝術公園項目選址清溪溝村,建設以現代農業生態藝術為主題,現代采摘農業、觀光旅游、生態藝術、農耕文化及休閑體驗為一體的現代農業旅游綜合體項目,讓農耕文化貫穿其中,吸引市民前去尋找鄉愁。
依托貓山、清溪溝,蔡家鎮積極推進全域生態休閑農業發展,盤活葉家壩梯田、筍溪河等旅游資源,推出山水田園、休閑養生等多主題、多類型的特色鄉村旅游模式。
編織“珍珠鏈” 把財氣聚攏來
國慶期間,來自重慶主城的市民張鵬,在游覽完貓山和清溪溝后,回程時順道去新開村梁杰家庭農場,采摘了一堆瓜果蔬菜,然后又拐進石佛村四社干壩子清水魚塘,釣了一大桶清水魚。“每次來蔡家耍,都要把尾箱裝滿后再回家。”張鵬感嘆。
張鵬的自駕路線,正是蔡家鎮編織的特色產業“珍珠鏈”。近年來,蔡家鎮利用地理地貌多樣、氣候類型豐富的自然環境優勢,發展清水養魚、富硒水果采摘等鄉村旅游特色產業點,形成了文昌村、石佛村清水養魚,新開村耙耙柑、富硒西瓜,龍穴村桃子、柑橘,茅灣村手工禪茶等一個個差異化“珍珠點”,進而串成線、連成片,編織成“珍珠鏈”,讓游客慢下來、停下來、一來再來。
這條日趨成熟的“珍珠鏈”,也吸引了一大批農民工返鄉,開啟了山里人返鄉創業潮。
農民工返鄉創業,缺資金、缺技術、缺場地,怎么辦?蔡家鎮把“健全創業服務體系、完善創業政策體系”作為服務支持農民工返鄉創業的重要抓手,一方面鼓勵返鄉農民工利用閑置土地、廠房等進行創業,一方面健全財政激勵機制,積極幫助返鄉創業農民擔保創業貸款、申請小微企業補償獎勵等,為農民工返鄉創業創造條件。
優質的農業資源優勢和豐厚的政策扶持,讓返鄉創業農民工嘗到了甜頭。他們陸續開起農家樂、辦起養殖場、種上富硒糧食和特色水果,借力旅游業蓬勃發展,使特色農業產業“珍珠鏈”愈發完整、飽滿,成為蔡家美麗鄉村的建設者。
推出“吃新節” 讓村民富起來
走在茅灣村的田埂上,稻子早已收割完畢,勞作的村民熱情地招呼:“來‘吃新’喲!”
“吃新”,是蔡家鎮打造的鄉村旅游品牌活動,游客在體驗“吃新品鮮、感恩惜福”的同時,還可感受田園山水滿滿的鄉愁,帶走新米、新黃豆、干豇豆等農家土特產。
茅灣村返鄉農民工劉成洋,是“吃新節”的受益者。自2017年推出首屆“吃新節”以來,夫妻倆在黃金周和每個周末都是“連軸轉”,日子過得越來越好。
“一個‘吃新節’,帶動了多個鄉村產業發展。”刁福久說,首先要做好“食材培植”,還要挖掘“吃的文化”,發現和培育“鄉村廚工”,優化“吃的環境”,讓游客吃得放心、吃出文化,吃出鄉愁。
吃得放心,讓蔡家鎮涌現出一批種養大戶、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從品種選擇到生產過程從嚴把關,生產出豐富的富硒、綠色、生態農產品。吃出文化,著力挖掘培養鄉村餐飲文化,把“吃新節”等節慶活動做亮做響,讓大家吃得新鮮、吃得有品位。吃出鄉愁,培養出一批鄉村廚工,讓大家吃出“祖母的味道”。
如今,蔡家鎮又依托“吃在蔡家”農旅品牌,積極培育起蔡家“土貨聯盟”品牌,實現銷量、口碑雙贏。“吃新節”近2個月的時間里,全鎮42戶農家樂接待游客2萬余人次,增收達300萬元。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