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和國家長期重視青年的成長與發展,密切關注青年的思想動態。促進青年更好成長、更快發展,是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工程。“斜杠青年”的概念自傳入國內后在青年群體中產生較大影響,幫助青年在全面理解“斜杠青年”內涵特征與形成原因的基礎上,厘清其認知誤區,是一項亟待完成的重要任務。
概念界定:“斜杠青年”的內涵特征
“斜杠”一詞來源于英文的“slash”,出自于2007年《紐約時報》專欄作家麥瑞克·阿爾伯的《雙重職業》,經過互聯網傳至國內網絡平臺,引發了國內青年的廣泛關注。“斜杠青年”指的是一群不再滿足于“專一職業”,而選擇擁有多重職業和身份的多元生活的青年群體。這部分青年群體會在自我介紹中用斜杠來區分,比如,張三,攝影師/作家/律師。深入分析當代社會的“斜杠青年”,我們可以總結出其一些鮮明特征。
同時承擔多重職業。同時承擔多重職業是“斜杠青年”區別于其他青年的最鮮明特征。首先,“斜杠青年”的多重職業必須是同時承擔的,這是“斜杠青年”與跳槽者之間的巨大區別,跳槽者從一個職業轉換到另一個職業,雖然承擔過多種職業,但卻是跨時間的。其次,“斜杠青年”同時擁有的是多重職業而非多種興趣。如果興趣只停留在生活休閑的層面而并未變成職業,并未形成固定的收入,那么也不符合“斜杠青年”的條件。最后,“斜杠青年”區別于同時擁有多份同一性質職業的青年,更強調所從事多項職業之間的非一致性與跨界性。
以興趣拓展職業路徑。興趣是“斜杠青年”拓展職業的動力源泉與最終目標。“斜杠青年”在原有職業的基礎上,以興趣作為出發點來拓展新的職業與新的身份,再通過新的職業更好地滿足自身的興趣。在歷史上,達·芬奇可以稱得上是“斜杠青年”的典型,他除了是個大畫家,創作出世界名畫《蒙娜麗莎》之外,同時還擁有天文學家、雕刻家、建筑師、音樂家、數學家等多種職業,滿足自己多方面的興趣。在當代,林志穎作為著名歌手、演員,以自己對賽車的興趣拓展了新的職業,從而成為了臺灣授薪職業賽車手。很多“斜桿青年”彌補了未能從事興趣職業的遺憾,在拓寬自身職業路徑的同時也滿足了自己的興趣。
通用技能較強。通用技能是指各個行業領域內的工作人員普遍運用到的能力,例如演講、辯論、PPT制作等技能。許多“斜杠青年”綜合素質普遍較為突出,熟練掌握了大量通用技能。英語能力突出者既可以擔任英語專職教師,同時也可以承擔同聲傳譯、外文書籍翻譯等多項工作。演講、辯論能力突出者既可以擔任專職辯手,同時也能承擔大型活動的主持工作。正是因為“斜杠青年”熟練掌握大量的通用技能,才能擔負起多重職業的重任。與此同時,職業的多重性拓寬了“斜杠青年”的視野,幫助“斜杠青年”積累了豐富的工作經驗,從而進一步提高了“斜杠青年”通用技能的運用能力。
成因探析:“斜杠青年”的形成原因
“斜杠青年”越來越成為當代青年的身份選擇與心理追求,追根溯源,這既是社會生產力發展與生產關系變革的必然結果,也是知識經濟時代對于多元化人才的迫切需要的結果,更是青年群體渴望更多社會認同的心理需要的結果。
社會生產力發展與生產關系變革的必然結果。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社會生產關系的日益變革,勞動者開始漸漸擺脫以往只能奴隸般地服從社會分工的被動境地,漸漸擺脫以往農業時代與工業時代被固定在某個特定崗位上從事某種簡單重復勞動的情形,而是基于自身的興趣喜好選擇想要從事的職業。青年通過選擇“斜杠”的方式滿足自身對于職業內容與形式的個性化需求,是社會生產力發展與生產關系變革的必然結果。
時代對于多元化人才迫切需要的結果。當今時代是科學技術、管理模式與經濟政策相互融合、共同發展從而產生巨大經濟效益的時代。以往單一的人才已經無法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時代呼喚既掌握科學技術,又精通商業管理,還熟識經濟政策的多元化人才。多元化人才的培養必然要經歷“斜杠青年”的重要階段。擁有廣泛興趣、豐富技能的“斜杠青年”只有通過多重職業、多種崗位長時間的鍛煉與磨礪,才能真正成為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多元化人才。
青年群體渴望更多社會認同的心理需要的結果。職業不僅意味著人的經濟收入來源,也標志著一種社會身份與社會角色。職業是人們融入社會、獲得社會認同、實現自我價值的重要基礎。而青年群體恰好處在一個渴望證明自我、迫切需要更多社會認同的重要階段。基于渴望更多社會認同的心理需要,越來越多的青年追求“斜杠”,通過多重職業獲得他人或群體更多的認同與贊賞。
現實反思:“斜杠青年”的認知誤區
“斜杠青年”日益成為青年群體普遍向往與追求的榜樣目標。但是部分青年對“斜杠青年”的理解存在著明顯的認知誤區,他們在缺乏深入了解的前提下盲目追求成為“斜杠青年”,最終浪費了大好青春年華。部分青年對于“斜杠青年”的認知誤區主要體現在他們盲目追求職業的廣泛而忽視精深,以收入代替興趣作為追求“斜杠”的出發點以及缺乏對于自身能力閾值的精準認知三個維度上。
盲目追求職業廣泛而忽視精深。部分青年缺乏對于“斜杠青年”的全面認知,僅僅將“斜杠青年”視作多重職業的簡單集合,盲目追求職業的廣泛而忽視精深。繁多的職業占據了這部分青年大量空余時間,為他們帶來過重的工作壓力,從而導致他們無法將時間有效集中在一項職業或一門技能中。繁重的工作任務與分散的工作內容使這部分青年無法有效積累工作經驗,更不能通過多重職業滿足自身的興趣。最終,他們不能完成從簡單工作到復雜工作的過渡,自身的工作能力也停留在只能從事簡單重復工作的水平上,甚至因為繁重的工作任務嚴重影響了自己的身體健康。
以收入代替興趣作為出發點。部分青年追求“斜杠”并非出于興趣,而是將提高收入作為自己的終極目標。他們往往不會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職業,相反則更青睞于收入較高的職業,一股腦地將自己所有的空余時間奉獻給那些“吸金”的行業,甚至荒廢了自己原本的主業。這部分青年過于追求物質利益,忽視了自己的精神需求,長此以往,易墮入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的泥潭。一個人如果想健康幸福地成長,不僅要關注自身的物質需求,更要重視自己的精神需求,兼顧物質需要與精神需要才能讓自己真正感受到幸福。
缺乏對于自身能力閾值的精準認知。“斜杠青年”所承擔工作任務的數量與難度必須穩定在自身能力閾值之內。但部分青年在追求成為“斜杠青年”時缺乏對于自身工作能力的精準認知,為自己負擔過重過難的任務。這部分青年即使費盡心力,最終還是難以保質保量地完成超出自身能力閾值的任務,既耽擱了解決問題、完成任務的時間,又嚴重影響了自己的身心健康,打擊了自己的自信心。因此,青年在追求“斜杠”時必須合理安排時間,對自己的能力閾值進行精準定位。
青年在追求成為“斜杠青年”時必須謹防以上認知誤區,在對自身能力閾值精準認知的基礎上找到符合自身興趣的職業,同時嚴格控制職業的數量,保證自己可以在有限的職業中積累更多經驗,掌握更精深的工作技能。
(作者為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導,天山學者,喀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長江大學、西南政法大學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