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互聯網時代,不少人感受到網絡社交帶來便利的同時,在生活中的孤獨感卻越來越強。人們非但感受不到與他人交流的喜悅和充實,反而越發感覺到內心深處的孤獨和失落。其背后的原因并非是互聯網社會下的社交發生了變化,而是網絡社交作為一種新的社交方式確實與以往有所不同。
網絡社交呈現出淺層化、碎片化的缺點
社交網絡應用的便捷性是人們愿意使用它作為交流工具的重要原因,即時化的溝通提高了人們的互動頻率,同時也會讓人們習慣即時性的答復。然而網絡社交中人們之間對話和互動的邏輯會被經常的打斷,在現實生活中的對話通常是句與句、人與人之間相互連接;社交網絡應用中對話和互動可能是斷斷續續的,也可能是有人在不停的說、另外一些人卻說得很少。在微信群里情況可能會更混亂,你所說的一句話,隨時可能被另外一個人的插話打亂,甚至可能形成幾個人同時相互聊天說話的“插播模式”。這種在網絡社交軟件中出現的即時性對話的失序,使人們之間溝通的邏輯不暢,自然也就難以形成深入的交流。
網絡社交最明顯的缺點是淺層化、碎片化和低效率。所謂淺層化是指網絡社交很少會有深入的思考和溝通。特別是在一個微信群或者QQ群里,幾乎沒有人會花費足夠的文字來表達自己深邃的思考,相對簡單化、固定化、儀式化的社交群內互動模式讓大家的交流愈加淺層化。碎片化主要是指在網絡社交中傳遞的信息受到手機屏幕的局限往往只是寥寥數語,百字以上已屬長文,能夠傳達的信息相當有限,在反反復復的你一言我一語過程中信息更加支離破碎。在碎片化互動過程中,參與雙方對真實意思的理解可能存在比較大的差異,或許有人能感覺到,本來當面十分鐘能夠說清楚的事情,在使用網絡社交工具文字或者語音溝通時反而需要花費更長的時間,甚至不得不約個時間當面鑼對面鼓地說清楚。當然,大多數使用網絡社交的人對低效率是習以為常的,因為很多時候并不是真的有社交的需求,而是填補閑暇時間空白的一種方式,也因此形成了大量為社交而社交的行為。
人們離不開網絡社交的三個原因
既然網絡社交有不少缺陷,為什么人們還樂此不疲地使用呢?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第一,社交網絡的工作化。職場里年輕人微信里存在著若干個工作群,他們不僅過著朝九晚五,甚至996(早9點上班,晚9點下班,一周工作6天),007(每天加班,全周無休的工作模式)的生活,還要隨時保持在線狀態,聽從老板召喚。網絡社交像存在于工作與生活之間的粘合劑,讓年輕人難以區分工作與生活、公司與家庭、忙碌與休閑的邊界,本身私密的生活空間,也因為網絡社交的存在被工作事務所侵占。
第二,關系網絡的裹挾和技術依賴。眾所周知,中國社會是一個關系式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網絡錯綜復雜,所有人都被嵌入各種各樣的社會關系網絡之中。在網絡社交尚未普及的年代,關系網絡的構建主要是通過人與人之間線下直接互動來實現的,互聯網時代關系網絡的構建也隨之轉移到線上的虛擬空間。當家庭群、同學群、同事群紛紛在虛擬網絡空間中建立起來的時候,所有人毫無例外地被關系網絡裹挾進來。
網絡社交中,原本的情感交流被依賴網絡技術的機械式互動所取代。這種技術依賴體現之一,便是產生了無數的點贊之交:人與人之間沒有實質內容的互動,只是通過在朋友圈里點贊這種極簡化行為實現了形式上的互動。技術依賴還體現在一些年輕人在網絡社交中能夠侃侃而談、異常活躍,在面對面的社交中卻沉默寡言、近乎自閉,在虛擬網絡和現實生活中是截然不同的兩個人。或許鍵盤打字是純粹的文字交流,不需要過多的情感交流和肢體語言,也能夠表達清楚。事實上,文字交流在社交中所能夠傳達的信息量要比語言、表情和肢體動作少很多,僅坐在電腦面前或者使用手機發文字信息的社交是貧乏的,長此以往可能會造成功能性的社交障礙。
第三,失去信息恐懼癥。互聯網上真真假假的信息呈指數級增長,社交網絡中的每個人像是一個信息傳遞的節點。而且,網絡社交信息傳遞的速度要比傳統媒體傳遞的速度快得多,一旦離開社交網絡,人們獲取信息的數量、速度都會大大降低。對年輕人而言,快速社會變革帶來的壓力使他們不敢輕易錯過任何可能有用的信息。為顯示自己能夠跟得上時代不掉隊,時刻關注著社交群里和朋友圈里的各種動態和信息。這種對失去信息的恐懼心理反過來加劇了他們的社交焦慮。有研究發現,孤獨的人多數愛花時間在社交網絡,原因正是他們更為失去社交網絡及其背后的信息感到焦慮,越焦慮也就越加疏離社會,以至于在年輕人中誕生了一種幾乎與真實社會隔絕的宅文化,他們在工作之余更愿意窩在家里,愿意沉浸在虛擬空間里的美好生活。
使用網絡社交工具是技術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互聯網時代最明顯的特征之一,中國已從真實社會中熟人社交時代進入了虛擬社會中的陌生人社交時代。費孝通先生根據傳統中國社會人際關系的親疏遠近提出了差序格局,即在一個熟人社會中,每個人都會以自己為圓心把周圍的人劃分為不同等級。互聯網時代,在依托網絡技術的陌生人社交中人們依然可以以自己為圓心,而打交道的人數卻翻了百倍,實際上的社交圈子也出現了去中心化的特征,每一個人都等同于網絡社交的一個節點,非接觸性的社交關系也越來越多,人們對親疏遠近的判斷也就無從談起。
網絡中越社交越孤獨的根源
互聯網時代,年輕人在網絡中越社交越孤獨的根源在哪里?可能會有多種解釋,其中最為重要的是網絡社交的工具化和去人格化。
網絡社交的情景與現實社交的情景有很大的不同,大部分年輕人使用網絡社交軟件的情景是在工作環境中,成為工作人員之間信息傳遞的網絡化工具,其交流和溝通的內容是公開的,不帶有個人情感的公事公辦,也可以說是一種帶有功利性質的社交。而現實社交的場景大多是在家庭和個人生活情景下,社交的目的是為了聯絡情感、增進友誼,在私密的空間中溝通和交流多源自于內心,并非服從于某種功利性的目的。所有網絡社交的語言和文字都可以被視為符號,這些符號出現就是為了實現工作目標,完成工作任務。在工具化的網絡社交情景下,每個人都可以被視為設定了高級程序的人工智能機器人,只是為了實現工作目標而存在的交流客戶端。試想,一個對生活充滿熱情的年輕人每天煩惱于擁擠冗長的通勤和無休止“996”的加班,還要處于和機器人一樣的陌生人社交模式之中,他們的感受注定是孤獨的。
年輕人越社交越孤獨的另一個根源是網絡社交去人格化。網絡屏幕后的每一個人是鮮活的人,卻沒法在線上充分表達自己鮮活的特點。現實中人們說話時使用不同的語氣、詞語、眼神,搭配不同的肢體語言,所表達的意思是不同的。網絡社交中雖然可能滿足其中的一小部分,卻難以實現讓人們完全正確理解文字、表情、語音背后的故事。如果說,人與人現實生活中面對面的交流是完整的,那么網絡社交或多或少是殘缺的,這種殘缺的交流模式就是去人格化之后社交與情感的剝離,導致人們難以達到深層次交流的效果,也就會讓人們在網絡社交中存有意猶未盡的感覺,出現所謂越社交越孤獨的現象。
說到底,網絡社交的工具化和去人格化使社交與情感剝離開來,在社交背后所依附的深層次情感溝通需求就難以實現。對于沒有深層次情感交流需求的人而言,社交網絡并不會讓他們感到孤獨,反而覺得很熱鬧。必須承認,孤獨與否更多是個體感受,與其內心的需求層次有關。但千金易得,知己難求,沒有情感的溝通和靈魂的交互,人始終是孤獨的。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