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廣州市教育局等七部門聯合印發《廣州市綜合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小學一二年級不布置書面家庭作業”“嚴禁學生將電子產品帶入課堂”“嚴厲打擊校外培訓機構超綱教提前學”等規定備受關注。
記者走訪廣州的中小學校發現,目前廣州兒童青少年的視力狀況并不樂觀。不少受訪者期待,《方案》落地實施后,能有效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
不少學生書面家庭作業“超標”
數據顯示,目前廣州兒童青少年的視力狀況并不樂觀。2018年,廣州市兒童青少年近視率為51.73%。其中,6歲兒童近視率為10.89%;小學生近視率為31.98%;初中生就翻倍增長升到73.42%;高中階段為79.70%。
校內外負擔重是越來越多中小學生成為“小眼鏡”的重要原因。《方案》要求減輕學生學業負擔。小學一二年級不布置書面家庭作業,其他年級書面家庭作業完成時間不得超過60分鐘,初中不超過90分鐘,高中階段也要合理安排作業時間。事實上,關于小學生、初中生的作業時長,廣東于2013年印發的《廣東省義務教育標準化學校標準》已提出同樣規定。
廣州各中小學落實的情況如何?廣州市五羊中學初一年級學生姚同學說,自己在上課日一般需要花2個小時做書面家庭作業,超過《方案》擬規定的90分鐘的時間。“感覺作業還是比較多的。”他說。
“要是能按《方案》規定的時長布置作業,那就太好了。”廣州市越秀區五羊小學四年級學生劉同學說,自己平時需要花2個小時做家庭書面作業,希望能夠減負保護視力。
但也有些家長擔心,減少作業會影響孩子的學習效果。“在課堂上孩子能消化的知識有限,課后強化訓練很有必要。”家長陳女士說。
“高中要面臨選拔性考試,必須有一定的訓練量。”一名高中教師認為,作業難度有高低,學生基礎有不同,每個人完成的速度是不一樣的,用時間量化作業量也不合適。”
《方案》在要求學校減負的同時,要求嚴厲打擊校外培訓機構超綱教學等行為。
“校內減負,校外增負”是不少人關心的問題。五羊小學四年級學生張同學說,他每天需要花90分鐘左右完成學校布置的家庭作業。每逢周二、周五,他還要上兩個半小時的校外培訓班,完成家庭作業、培訓機構作業、興趣班作業后,要到晚上11時左右才能休息。
有小學生帶手機入校園
近年來,電子化、信息化教學讓學生在學校較為普遍地使用電子產品。同時,學生在生活中使用手機越來越“低齡化”,讓電子產品成為兒童青少年近視的重要誘因。
《方案》提出,嚴禁學生將個人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產品帶入課堂,帶入學校的要進行統一保管。
廣州不少中小學完全禁止手機進入校園。廣州市某小學學生李同學說,盡管學校禁止學生帶手機,但有些同學仍悄悄將手機帶進校園。
“希望教育部門能加強行政力量干預,出臺具體舉措,明確學生在校園內使用手機的相關制度。”廣州市泰安中學校長鄧清平說,這樣便于學校管理學生過度使用手機的問題,同時也給學生相應的心理導向和暗示。
《方案》還提出,學校教育本著按需的原則合理使用電子產品,教學和布置作業不依賴電子產品,使用電子產品開展教學時長原則上不超過教學總時長的30%,原則上采用紙質作業。學生探究式學習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應控制在每天30分鐘內。
天河外國語學校語文老師符偉平認為,這條措施有其合理性,過多使用電子產品也會對視力造成損害。“平時我布置的作業還是以紙質為主,需要在電子產品上完成的內容很少。”符偉平說,在教學過程中,自己會根據需要使用電子產品,如PPT、視頻。“電子產品只是教學的輔助工具,要根據課情、學情適度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