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正面臨人才不足問題。涉農人才總量缺口較大、教育與就業不匹配、鄉村對人才的吸引力不夠等,阻礙了鄉村的經濟社會發展。對此,必須要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建立健全涉農人才培養機制;發揮人才優化資源配置的作用,提高涉農人才待遇;建立健全農村人才市場,推動涉農人才合理流動。
【關鍵詞】鄉村振興 人才短板 教育
【中圖分類號】C913 【文獻標識碼】A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并向全國人民作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保證。促進鄉村經濟發展、改善生態環境、塑造和諧有序的文化環境,離不開專業人才的支持。然而長期以來,由于我國農村地區發展相對滯后,人力資源儲備較為不足,人才外流現象逐漸凸顯,阻礙了現代化農業的發展。對此,必須要補齊人才“短板”,逐步強化產業發展的人才基礎。
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面臨人才不足問題
涉農人才總量缺口較大,優質人才儲備明顯不足。隨著新型城鎮化的進一步推進,城鄉之間的壁壘逐漸被打破,大量勞動力開始向城市聚集,留在農村繼續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越來越少,“空心村”現象愈發突出。此外,對現階段鄉村地區的人力資源結構進行分析可以發現,涉農人才以具有一定農業生產經驗的勞動力為主,掌握新技術的復合型現代化農業人才相對較少。從分布來看,涉農人才大部分集中在農業技術與農業經營范圍內,農業科技人才偏少。綜上所述,當前階段的鄉村振興在人才總量與質量方面都有待進一步提升。
教育與就業不匹配,阻礙了涉農人才結構的優化升級。要實現鄉村振興,必須要引導涉農人才深入產業發展的第一線,進一步發揮人才儲備優勢。但從目前來看,我國的涉農人才教育與實際就業存在著不匹配現象,影響了人才結構的優化升級。比如,大多數職業院校并未立足區域農業發展的實際情況開設農業相關專業,新型農民培育領域存在較大空白。而對于農林類專業院校畢業生而言,大多數將進入農業相關企業擔任管理職務作為首選,次之則選擇農業產業推廣、農業技術支持等,很少有人愿意深入基層從事農業生產相關工作。此外,現代農業發展需要具有較高科學素養以及實踐能力的復合型人才,但當前我國的涉農人才教育未能緊隨產業發展實踐,存在一定的滯后性。比如,一些農業院校仍將農業初成品加工作為教學主要內容,無法滿足現代農業對農產品深加工的需求。
鄉村對涉農人才的吸引力不夠。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為涉農人才價值的發揮提供了合適的土壤,但仍有部分涉農人才尤其是具有較高文化素養的高尖端農業人才,不愿意留在鄉村工作,或者即使留在鄉村也時間較短。導致這一問題出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在傳統的城鄉二元格局下,城鄉發展不平衡現象較為突出,農村地區的產業結構不完善、經濟基礎薄弱、物質條件匱乏,難以有效滿足涉農人才的發展需求。比如,涉農人才在子女教育、社會保障等方面都具有較高的訴求,但農村地區通常無法滿足這些訴求。二是涉農人才的職業前景不明朗。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鄉村地區享受到了充分的政策紅利,但依然無法在短期內改變貧窮落后的面貌,難以為涉農人才發展提供更多的機會。由此,一些涉農人才逐漸喪失了在鄉村地區發展的熱情。三是未能建立起涉農人才與鄉村的情感聯系。部分外來涉農人才將參與鄉村建設作為一種謀生手段,一旦鄉村地區無法滿足其發展需求,其就會流動到其他地區。此外,在一些人的觀念里,務農是一項“沒出息”的職業,因此難以對參與農業生產產生情感認同。
補齊涉農人才短板須從多方面入手
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建立健全涉農人才培養機制,從根本上解決人才不足問題。只有從教育端發力,擴大教育規模,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涉農人才長期性短缺問題。作為宏觀教育政策的供給者,政府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為鄉村振興提供人才“引擎”。
一要結合地方需求建立分層次的涉農人才培養機制。不同地區的產業結構布局不同,對涉農人才的需求也有較大差異。對此,地方政府應立足區域發展的實際情況,調整農業職業教育結構。比如,以農業技術輸出、農業科技服務為核心產業的地區,應依托應用型本科院校,做好農業科技人員培養工作;以經濟作物種植、農產品深加工為核心產業的地區,應優先發展農業職業教育,增加一線涉農人才供給。此外,應不斷完善“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解決農業人才培養與產業發展需求不匹配等問題。二要為涉農人才教育提供必要的財政補貼。不可否認,我國的年輕一代對農業產業的參與熱情不高,選擇農業相關專業的人數也較少。對此,地方政府應通過財政補貼的方式壯大涉農人才隊伍。比如,可以嘗試免除接受農業職業教育學生的學費;為農林類專業院校的學生提供額外的生活補助。三要延伸農業產業鏈,促進農業產業優化升級,為涉農人才發展提供用武之地。
發揮人才優化資源配置的作用,提高涉農人才待遇。在市場經濟體制下,要想徹底解決鄉村地區人才不足問題,必須要遵循人力資源配置的基本規律,為涉農人才提供優質的待遇,滿足其基本需求。
一要提高涉農人才的經濟收入,增強其獲得感。針對緊缺型涉農人才,地方政府應完善人才引進政策,相關企業應給予其不低于其他地區的工資待遇。同時,應著力推動收入分配機制改革,允許涉農人才通過知識產權、技術入股等方式共享鄉村振興成果。二要為涉農人才提供生活保障,確保留住人才。要充分利用新型城鎮化的發展機遇,打造城鄉均等化的教育、醫療、社會保障服務,增強涉農人才在鄉村地區的居住與工作體驗。三要緊抓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機遇,引導涉農人才積極參與創業活動。隨著消費結構的逐步升級,以綠色農產品為核心的現代農業迎來了新的發展契機。而涉農人才雖然具有豐富的現代農業知識,但在農業發展資源方面卻較為欠缺。因此,地方政府應綜合考慮人才能力、發展意愿等,為涉農人才創業提供貸款、土地等方面的支持。四要加強對涉農人才的重視。農業乃立國之本,從事農業產業與農業勞動的人理應受到尊重。應營造重視農業、關心農村和尊重農民的社會氛圍,增強涉農人才對鄉村地區的情感認同。
建立健全農村人才市場,推動涉農人才合理流動。涉農人才培育不僅要依靠政府的主導作用,同時也要發揮市場這只“無形的手”的調配作用,推動涉農人才合理流動,激發農村人才隊伍活力。
一要打造地方性涉農人才市場,為涉農人才招聘、就業提供便利。應在綜合性人才市場設置涉農人才專欄,積極引導農業相關企業入駐。同時,應依托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平臺打造網上人才市場,為企業與涉農人才提供更加便捷的人力資源服務。二要立足區域發展的實際情況,建立健全人才市場價格機制。若完全依賴人力資源市場的自我調控,人才價值則容易受供求關系的過度影響,從而不利用涉農人才隊伍的壯大。為此,地方政府應在遵循市場機制的基礎上提供相應信息,為涉農人才流動提供參考。三要鼓勵相關企業理性運用市場價格機制,引導涉農人才合理流動。同時,隨著農業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企業對涉農人才的需求也逐步增加。因此,涉農人才必須要緊隨時代發展趨勢,逐步提升個人能力。
(作者為遼寧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博士研究生)
【參考文獻】
①陳玲玲:《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為鄉村振興提供人才支撐》,《現代化農業》,2018年第5期。
責編/孫渴 美編/楊玲玲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