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燦榮: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中國擔當重任
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堅定不移走好自己的路,集中力量辦好自己的事,讓國家更富強、人民更幸福,為復雜多變的世界注入穩定性和確定性,這本身就是對世界和平與發展的最大貢獻。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一方面堅持合作共贏、共同發展,堅定維護和推動經濟全球化,堅定維護國際公平正義,積極倡議各國攜手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積極參與引領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另一方面積極承擔國際責任,始終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當今,不僅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也正處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關鍵時期。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中國將充分抓住當前戰略機遇,在做好自己事情的基礎上,力所能及地為國際社會提供更多公共產品,推動國際格局和國際秩序朝著有利于人類和平與發展的方向前進。——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院長(《解放軍報》,2019年12月11日4版)
高祖貴:大國關系重新定位,中國在全球治理中挑戰與機遇并存
目前的國際局勢中,大國關系在重新定位。從美國、歐盟到俄羅斯,各自都在作出相應的戰略調整。大國競爭時代已經來臨。中國周邊外交各戰略方向因此發生較大變化。同時,“美臺互動”和西亞方面安全風險較高。全球治理方面,因為全球經濟發展形勢整體不好,增加了全球各地的局勢動蕩。
在當前背景下,中國應該在開放基礎上吸收所有文明成果,以傳統文化為基礎,自主性地實現平衡。外交層面,中國氣候外交成就突出,氣候變化已經從原來西方打壓中國的抓手變為中國外交的一大亮點,體現了中國對國際社會的責任擔當,彰顯了中國軟實力。推開來去,其他領域的一些外交挑戰,也可能會在未來轉變為亮點。——中共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院副院長、教授(人民網,2019年11月23日)
許利平:中國有能力維護和延長重要戰略機遇期
本世紀初,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綜觀全局,二十一世紀頭二十年,對我國來說,是一個必須緊緊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現在頭二十年馬上就要過去,中國面臨的國內、國際環境日趨復雜。歷屆黨中央銳意進取、大膽開拓、勇于創新,不僅維護了重要戰略機遇期,而且延長了戰略機遇期,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綜合國力顯著提高。第二,政府應對各種風險的能力以及社會綜合治理能力顯著提升。第三,人民生活持續改善。第四,國際影響力明顯增強。實踐證明,面對國內國際復雜嚴峻的形勢,黨中央高瞻遠矚、精準施策,中國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轉變,實質上充分維護和延長了中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研究員(《人民論壇》,2019年6月中)
李珍剛:中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蘊含著世界價值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經過70年的探索與發展實踐,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實踐表明,中國在社會主義制度探索與國家治理中雖然經歷過曲折,但取得的成就為世人所共睹,這意味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與國家治理體系是管用的、有效的、成功的。與此同時,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在社會制度與推動國際治理體系建設方面的經驗和做法有著全球性價值。其一,中國的發展與國家治理始終處在人類發展與全球治理坐標之中,是最重要、最關鍵的部分之一;其二,中國國家制度建設與國家治理體系發展的經驗,為廣大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提供了一條重要參考途徑;其三,中國以自身的發展來引領和促進世界的發展,以積極客觀的心態看待不同制度之間的差異性,通過文明對話和互鑒來推動世界各國人民共享治理經驗,共同促進全球治理繁榮發展。——廣西壯族自治區決策咨詢委專家、廣西民族大學副校長(《廣西日報》,2019年12月12日010版)
高洪:在文明交流互鑒中推進全球治理
推進文明之間的交流互鑒是推進全球治理的必要前提條件。目前,全球經濟發展形勢整體不好,增加了全球各地的局勢動蕩,需要負責任的國家主動作為,進行治理。從積極意義上講,國與國之間利益從未像今天這樣廣泛而深入融合,發展也從未像今天這樣直接而緊密相連。今天的世界的確面臨各種問題和嚴重挑戰,發展鴻溝日益突出,分配不公隨處可見。加之地區沖突頻繁發生,恐怖主義、極端主義等全球性挑戰此起彼伏,民粹主義、保守主義等各種社會思潮交鋒激蕩。人們對未來的不確定性感到迷茫、彷徨,對各種風險和危機感到痛苦和無助。針對這樣的局面,習近平主席提出構建新型國際關系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出了中國的全球觀、治理觀、義利觀,以及在國際合作中做到“三個堅持”。第一,堅持同舟共濟、互利共贏,積極促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堅決反對各種形勢的貿易保護主義和霸凌行徑,堅決反對單邊主義,積極維護多邊主義,推進改革多邊治理體系。——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原所長(天津外國語大學官方網站,2019年12月7日)
王緝思:穩定中美關系的根本保證是實現中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美國出現了對中國不利的輿論環境。但是,中美建交40年來形成的對華關系的社會基礎不會輕易崩塌,這方面的積極因素同樣不容忽略。即使在當前氣氛下,美國的不少州政府、地方政府和企業,對擴大同中國的經貿關系仍然保持熱情。必須清醒地看到,在可預見的將來,美國對華政策的質變已成定局,難以出現逆轉。這一轉變讓我們在紛繁復雜的現象中更清晰地透視中美關系的實質。一方面,對于美國政府加劇對抗的行為,以及偶發事件可能引起的局部沖突,中方都必須未雨綢繆,在精神上和物質上做好充分準備,嚴陣以待。另一方面,通過首腦外交、高級別官方磋商、不同層次和不同領域的溝通,可以利用美國政策尚存的某種彈性,延緩部分壓力,使“斗而不破”的局面持續下去。從戰略上看,穩定中美關系、緩解經貿爭端的根本保證,是全力推進國內改革開放,實現中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環球時報》,2019年6月13日14版)
馬振崗:做公共外交要認清中國所處的國際形勢
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且處在經歷國際秩序新舊交替、國際體系破立并舉的轉型過渡期。這是一個錯綜復雜、充滿矛盾與博弈的歷史演變過程,同時,當前中國處于從黨的十九大到二十大的“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世界發展的轉型期與我國發展的歷史交匯期相互疊加。這也決定了我國外部環境的復雜性和艱巨性。我們要認識到,這其實是新的機遇,但也增加了一些挑戰和困難。這就決定了我們作為外交工作者的任務是艱巨的、是復雜的,中央對于外交部和從事外交工作的人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深刻領會黨中央的重大判斷,增進全球戰略意識,提高認識形勢的敏感性,加強斗爭觀念,緊跟黨的領導和黨的部署,更好、更自覺地進行拓展和承擔。——外交部外交政策咨詢委員會委員,中國前駐英大使(中國網,2019年11月27日)
高飛:中國積極參與并引領全球治理
進入新世紀以后,中國在國際社會中的地位又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最主要體現在中國日益融入國際體系當中,成為國際體系中負責任的大國。去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這40年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就是中國的發展和世界的繁榮進步緊密聯系在一起。在這個過程中,中國維護自身的利益和維護世界的利益實際上是共同的,既符合中國的利益,也符合世界人民共同的利益。對于世界的和平穩定,中國也做出了不少貢獻。比如說在聯合國五個常任理事國當中,派出維和士兵人數最多的國家就是中國。
中國最近這些年還有一個重大的變化,就是當前的國際體系面臨著重大的挑戰,這個挑戰主要來自于貿易保護主義、單邊主義,對于國際秩序造成了很大的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實際上使很多國家都遭受了巨大的損失。在這個過程中,中國積極地參與并引領全球治理。這也是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大國的重要體現。——外交學院副院長(人民網,2019年3月8日)
熊光清:新全球化意味著參與更平等、發展更包容、成果更共享
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以及世界各國間聯系的不斷增強,必然會推動全球化向更深、更廣的方向發展,新全球化浪潮的出現不可避免。縱觀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發展迅速,推動著生產力加速向前發展,并加深著各國之間的聯系和互動,特別是以信息通訊技術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興起,客觀上會加速突破各種貿易保護主義的壁壘,促進新的國際分工體系和世界經濟格局的形成。同時,各國之間已經形成緊密相聯的依存關系,這使得一些西方發達國家在實施貿易保護主義政策時會有所顧慮。并且,當前國際社會也存在其他很多“逆全球化”的反對者,比如一些跨國公司,還有一些發展中國家。需要指出的是,新全球化意味著參與更平等、發展更包容、成果更共享,意味著全球治理體系更加優化、國際政治經濟秩序更加公正合理。當前,“一帶一路”建設已經從理念轉化為行動,從愿景轉變為現實,建設成果十分豐碩。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使人們逐漸認識到,人類的命運休戚相關,各國在發展本國利益的同時必須兼顧他國的合理關切。中國的行為與主張無疑會推動全球化在新理念和新層次上的發展。——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院長、教授(《人民論壇》,2019年5月中)
何亞非: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是中國外交的方向
中國改革開放40多年的經驗告訴我們,中國是世界的中國,任何國家都不可能離開全球化而孤立地發展。如今,全球化發展遭遇反全球化的逆風,美國作為全球化的主要推動者和受益者,執意“退群”,退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應對氣候變化的巴黎協定、減少軍備競賽的《中導協議》,重新談判各項雙邊和多邊貿易協議和機制安排,增加了全球化的阻力,給下行壓力日益增大的世界經濟增加了觸底回升的難度。中國為此發揮了積極、引領性的作用。首先,中國倡導維護多邊貿易體制、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繼續推進包容、開放、互助的“一帶一路”建設,加強發展中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把更多國家拉入全球生產鏈和供應鏈,把全球化的“蛋糕”做大做厚。同時,中國和世界相互開放,推動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有更好、更便捷的制度性安排,在堅持重要原則的基礎上認真改革WTO,使之適應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第三,中國積極調整經濟結構和方向,努力擴大國內消費市場,用好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等合作共享平臺,促進區域和世界經濟持續開放和融合。——外交部原副部長(中國新聞網,2019年11月28日)
責編 / 董 楠(見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