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這為新時代中國教育事業發展指明了方向,也對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是中國大學的文化內核,也是加強現代化教育體系建設的根本保證
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任何一個國家的教育都是根據其國家歷史和現實國情發展的,都是為國家社會經濟發展服務的。我國加強現代化教育體系建設,必須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堅持和完善黨對高等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深化高校思政課改革創新,深化“三全育人”綜合改革,堅持不懈用黨的理論創新成果鑄魂育人,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傳承和創新大學優良歷史傳統,凝練一流大學文化,是加強現代化教育體系建設的精神動力
大學文化是大學在長期辦學過程中沉淀而成的恒久的、共同的價值追求,是對大學辦學傳統、治學風格、師生風貌的高度凝練和總結概括,是大學的血脈和靈魂,是推動大學繁榮發展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中國的教育現代化,特別需要大學文化的傳承與創新;高等教育要想有長足的發展,離不開大學文化的不斷豐富和滋養。
堅持服務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是加強現代化教育體系建設的力量源泉
在新時代,教育必須主動助力社會發展,把滿足國家戰略需要、引領國際學術前沿發展和解決地方經濟社會現實問題統一起來,只有這樣才能不斷從實踐中創新、從創新中發展。歷史經驗表明,哪一所大學和當地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等方面結合得好,哪一所學校就發展得好。中國的高等教育現代化,特別需要大學和本地實際、地域發展、中國特色以及這個時代對人才的需求緊密聯系,不斷創新。具體來講,大學與行業和區域要協同聯動,根據各自發展需求,在學科、專業設置上做好頂層設計,共同促進科學研究和成果轉化,全面推進產教融合,解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道路上出現的共性問題、關鍵問題、卡脖子問題,從而提升服務國家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
擴大國際交流與合作,讓大學文化在交流中多彩,是加強現代化教育的他山之石
世界是開放的,教育和文化是互聯的,中國大學的領導者應該用更加開放的眼光、寬闊的胸懷、全球的視角,以實現高質量融合發展為目標,學習借鑒世界上的先進教育模式和實踐經驗,提升務實合作層次和水平。在學習的同時,也要積極參與國際教育事務,促進不同國家、不同民族間的教育科研合作、思想文化交流,積極提升中國高等教育的國際影響力,在不斷豐富中國特色大學文化內涵的同時,向世界提出教育現代化的中國方案。
【本文作者為東北大學副校長、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責編:臧雪文 (見習)/ 蔡圣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