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設制造強國,根本在于人才,重點在于培育高技能青年。只有符合制造強國戰略的高技能青年不斷涌現,不斷向制造業集聚,才能夠解決我國當前制造業人才總量規模和結構性矛盾問題。制造強國戰略對高技能青年的需求是全面性的,既需要技能青年隊伍不斷進行技能學習,向高技能青年轉化,亦需要從政策設計和環境培育等方面入手,讓更多的高技能青年向制造業涌流。
【關鍵詞】制造強國 高技能青年 青年工匠 【中圖分類號】D432.6 【文獻標識碼】A
2019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對我國技能選手在世界技能大賽取得佳績作出重要指示:“要在全社會弘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勵廣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報國之路。”勞動者的技能素質對國家發展和民族復興事業具有重要作用,而技能人才隊伍是實現制造強國戰略目標的核心動能。技能人才中取得高級技工、技師和高級技師執業資格的高技能人才群體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而高技能青年則是高技能人才隊伍不斷壯大的動力源泉。實現制造強國戰略目標,需要培養更多社會需要的技能人才和大國工匠,需要廣大青年學習技能,成為高技能青年,實現技能成才、技能報國。
實現制造強國戰略需要高技能青年貢獻力量
高技能青年為制造強國戰略提供持續的發展動力。實現我國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的偉大跨越需要人才結構隊伍的優化升級,以人才培養體系的創新帶動高素質人才的創設,以人才機制體制的升級帶動制造強國的實現。高技能青年對制造強國戰略的實現存在著“高技能青年——高技能人才隊伍——制造強國”的傳導路徑。首先,高技能青年是高技能人才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技能青年為我國高技能人才隊伍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只有源源不斷的青年進入制造行業,不斷磨練技能、提升水平,成為青年工匠,才能夠擴充制造業高技能人才隊伍,實現技術傳承和技藝創新。其次,高技能人才隊伍是制造強國戰略的根本。素質優良、結構合理的制造業人才隊伍,將有效提升我國制造業整體水平和創新能力。只有高技能人才在制造業不斷聚集,大國工匠不斷涌現,中國制造才能夠真正屹立于世界制造業之林。最后,高技能青年的集聚效應為制造強國的戰略目標實現提供智力支撐。高技能青年只有心懷偉大夢想才能成為優秀的青年工匠,青年工匠只有投身于制造強國的偉大事業才能夠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制造強國事業對人才的需求,不僅體現在對高質量人才隊伍的需求上,更體現在對高技能青年源源不斷的需求上。高技能青年只有進入制造強國人才隊伍當中才能夠更好地實現自身價值,讓自身的技能與制造強國戰略更加契合;而制造業對人才的需求最終導向到對高技能青年的需求,只有高技能人才不斷進入制造業當中,實現技能報國,我國的制造業整體水平和創新能力才能得到長足的進步。
制造業人才供需矛盾對高技能人才產生了更深層次的要求。據統計,我國高技能人才就業者僅4700多萬人,占技能勞動者就業總人數的24%左右,僅占就業人口總數的6%左右。2020年技能勞動者的需求將比2009年增加3290萬人,其中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將增加990萬人。制造強國戰略的穩步推進帶來了更多新的技術要求,未來制造強國誰來制造?當然是技能學習和接受新知識的能力更強的青年技能人才。制造業青年技術人才不足將會導致國家制造業活力不足等問題,高技能青年的素質和規模決定了技術創新的速率和創新發展的活力。高技能青年越多,中國制造越有力量,中國創造越有希望。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提高國家制造業創新能力,全面提升我國企業核心競爭力,迫切需要推進人才供給結構的改革。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調整優化經濟結構,實現制造業人才供給的均衡發展,對高技能人才的規模提出新要求。推進制造業人才供給結構改革,根本在于勞動者素質的提高,這就需要補足高素質技能人才的總量,推進高技能人才的有效供給。高技能青年的高超技能、良好理論和專業技術素養將會成為未來高技能人才隊伍的需求主體,為中國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型、制造向智造轉型提供重要支撐。解決當前制造業人才供需矛盾問題,需要吸引更多的技能青年投身制造行業,培養更多的青年成長成才,解決當前高技能人才總量規模不足的問題。高技能青年不僅是制造者,更是技藝的傳承者,只有高技能青年隊伍不斷壯大,中國制造才能夠得以傳承。
制造業人才結構性矛盾對技能人才隊伍結構有了新的要求。制造業人才的結構性矛盾主要體現在年齡結構和區域結構之間的差異上。在人口老齡化背景下我國制造業勞動力結構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未來十年甚至更長一段時間內,我國的人口老齡化程度會進一步提高,每年實際能夠進入到勞動力市場的勞動力數量將呈下降趨勢。當前我國制造業技能人才呈現出總量不足和高技能人才短缺的局面,2014年以來,我國高技能人才考核通過比例穩定在75%左右,但是參與考核人數正逐年下降,這意味著高技能青年的缺乏。我們必須認識到,實現制造強國戰略,建設高素質制造業技能人才隊伍,提升“造血”能力是關鍵,培養一批掌握現代制造業技能的青年從業者,將會為我國制造強國事業提供強勁的內生動力,彌補當前高技能人才區域之間的失衡,推進我國制造業的協調發展。技能勞動者特別是高技能勞動者的求人倍率一直居高不下,高技能人才的求人倍率甚至達到2以上,從季節性到經常性,從東部沿海蔓延到中西部地區,高技能人才的短缺逐漸成為全國性問題。高技能人才的區域間失衡,將會極大地影響我國制造強國戰略的均衡、協調發展,擴大區域之間的制造業發展水平差異。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加快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需要更多青年技能人才參與到制造強國的事業當中,不斷磨練技術,與日趨增長的高技能人才需求相匹配。只有越來越多的青年參與制造業技能學習,實現知識更新、能力創新,才能保證制造業技能人才隊伍素質不斷提升,越來越與制造強國事業相協調。
制造業的升級發展對技能人才的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我國制造業是工業2.0、3.0和4.0多種水平交織的狀態,傳統制造業轉型需要適合產業發展需求的青年技能人才,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高端制造業也對技能人才的技能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傳統的技能人才難以適應日新月異的技術進步,為此,就更需要學習能力強、創新能力強的高技能青年人才與制造強國戰略相契合。青年的知識技能水平決定了制造業的創新水平和發展潛力。青年技能人才的學習能力相較于傳統技能人才更強,制造業數字化對于制造業人才隊伍既是挑戰,更是機遇。青年技能人才的發展空間越廣闊,自我價值實現的通道也將會更加通暢。高技能青年的創新意識將會為制造強國事業的穩步推進注入創新動能。高技能青年的創新速率是傳統技能人才無法比擬的,高技能青年越集聚,實現制造強國戰略的步伐就越快、質量就越高。高技能青年作為技能人才隊伍的生力軍和后備力量,將會為重點產業調整、振興計劃的實施和新興戰略性產業的發展提供重要支撐。制造業青年技術工人特別是高技能青年的數量關系著制造強國戰略的實現和創新發展的動力。高技能青年不斷涌現,將會提升我國制造業的創新能力和創新素養,打造更多的中國品牌,完成中國制造由大變強的戰略任務。
高技能青年的核心素養:技能水平卓越、志向信念堅定、秉承工匠精神
與傳統高技能人才相比,高技能青年有其自身的特點。青年因其具有學習能力強、接受新事物能力強的特點,在進行技能和理論的學習和應用創新上有著獨特優勢,是制造強國事業的中堅力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發展集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先進制造業于一身的高端裝備制造業,培育新興裝備制造產業集群。要大力培育支撐中國制造、中國創造的高技能人才隊伍。”他希望年輕一代堅定創新超越、產業報國的遠大志向,為發展壯大實體經濟多作貢獻。習近平總書記的諄諄教誨充分體現了對新時代高技能青年的殷切期望,制造強國需要這樣的高技能青年完成中國制造的事業:
制造強國呼喚技能水平卓越的高技能青年。高技能青年的核心標志在于精湛的技能,囊括了創新能力、操作能力、管理能力三位一體的職業技能素質。其中高水平的技能操作能力是區別于一般技能人才和學術人才的重要標準,制造業轉型升級使得技能操作的技術含量越來越高,加工設備越來越智能化,這就要求高技能青年能夠熟練掌握操作規范和復雜的工藝。創新能力是高技能青年的核心競爭力。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同時意味著高技術青年自身的技術水平同樣需要升級和改造,對引進的新技術、新工藝進行消化和吸收。高技能青年的創新能力影響著新產品創造和新工藝的提出,關系到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的轉化落地,是制造強國戰略對高技能青年的必然要求。管理能力是高技能青年適應制造流程改變的訴求。制造強國戰略的實現,離不開管理流程的優化和創新。全社會尊重人才的氛圍為高技能青年的自我實現提供了良好的環境,他們不僅是擁有高水平技術的操作者,同樣也是生產的管理者。新時代高技能青年不僅要技能過硬,同樣也應有較強的管理能力,以管理技術的提升帶動生產效率的提升,應對技術創新所帶來的管理創新。
制造強國呼喚志向信念堅定的高技能青年。以自身技能為中國制造業的蓬勃發展,為實體經濟的振興貢獻力量,應是全體高技能青年應有的初心。廣大青年生活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輝事業中,時代的發展對高技能青年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高技能青年應當心系祖國發展。當前制造強國事業的推進為廣大青年技能人才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和光明的成長前景,技能人才的發展路徑不斷拓展,待遇水平不斷提高,各類技能大賽蓬勃發展,增加了技能人才的獲得感和榮譽感。青年技能人才應該抓住機會乘勢而上,磨練自身的技術,為國家建設事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另一方面,高技能青年應當堅定產業報國的遠大志向。當前制造業高技能人才的總量和結構性矛盾要求更多的青年選擇技能成才、技能報國的道路,這不僅需要國家在技能人才培養的環節和氛圍上著力,廣大技能青年更應當以國家復興為己任,積極響應“技能成才、技能報國”的號召。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亟待一批具有高度國家榮譽感的青年技能人才涌現,秉持以技能提升助推制造業發展和以技能創新助力國家復興的理想信念,不斷磨練技藝提升素質,以堅定的理想信念幫助個人成才、產業發展和國家復興。
制造強國呼喚秉承工匠精神的高技能青年。“工匠精神”是中國技能人才的優良傳統,新中國成立以來,以“鐵人”王進喜、“焊接巧匠”高鳳林和“創新楷模”王洪軍等人為代表的技能楷模銳意進取,是中國工匠精神的具體體現。制造強國需要“青年工匠”,廣大高技能青年不僅要有高超精湛的技藝,更要傳承中華傳統工匠精神,為中國制造注入“中國魂”。愛崗敬業是青年工匠的基本素質。讓中國制造走向世界舞臺,需要青年技能人才扎根生產一線,深耕制造基層,秉持“崗位可能平凡,人生不能平淡”的理想信念,把職業作為奮斗終生的事業,用光輝的業績實現個人價值。精益求精應當是青年工匠的價值追求。大國重器需要大國工匠,青年工匠作為工匠精神的傳承者和繼承人,應當堅持質量為先的價值導向,以質量之魂塑造中國制造之基,以極致精神凝聚制造業的中國力量。只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高技能青年隊伍中不斷凝聚,才能夠使得中國制造的活力和創造力進一步迸發。
通過強化政策供給、構建暢通的成長通道、改善就業環境,促使高技能青年向制造強國戰略集聚
強化政策供給,提升高技能青年的待遇水平。待遇水平直接影響了高技能青年的就業選擇,要想讓更多有技術的青年投身制造強國建設,就必須從經濟待遇、政治待遇和福利待遇著手提升高技能青年的獲得感。一是提升高技能青年的經濟待遇。切實提升高技能青年的收入水平,將技能水平和工資收入真正掛鉤。在完善工資正常增長機制的同時,切實拓寬收入渠道,建設多措并舉的高技能青年激勵計劃,全面改善高技能青年的待遇水平,激發高技能青年的參與積極性、行動主動性和技術創造性。二是提高技能青年的政治待遇。在社會治理的進程中,鼓勵高技能青年參與公共決策。將高技能青年納入黨委聯系專家范圍,鼓勵其在工會等群團組織兼職或掛職,在全社會營造尊重技能人才、重視高技能青年的良好氛圍。三是提升高技能青年的福利待遇。技能人才和專業人才長期在福利水平上的差異是導致當前技能人才的積極性難以發揮的重要誘因。要想實現高技能青年隊伍規模和質量的彎道超車,就必須在福利待遇上切實給予技能人才和專業人才同等的重視。特別是在人才落戶、職稱評審、學歷認定等青年技能人才重點關注的領域,各地政府要根據自身的制造業發展需要給予一定的傾斜,吸引高技能青年的流入。待遇水平是青年技能人才吸引的基本條件,唯有高技能青年越來越有出路,他們才會真正愿意從事這個行業。
構建暢通的高技能青年成長通道,讓高技能青年無后顧之憂。將技能青年向制造業引流,解決當前技能勞動者用工荒問題,必須要破解技能青年的發展瓶頸。一是建立技能青年職業能力發展通道。以國家職業資格體系為準繩,建立面向全體勞動者的職業培訓制度。堅持以提高青年技能人才的就業能力和技能水平為核心,使得每個有繼續技能學習需求的技能青年都能夠獲得相應的就業技能、崗位技能和創業技能培訓。二是加大資源整合力度,促進青年就業成才。以職業院校和培訓機構為主體,職業技能實訓基地為載體,校企合作為重要抓手,為城鄉青年提供可得可及的職業培訓和鑒定的公共服務平臺。充分發揮職業院校和培訓機構的作用,根據產業結構升級的需要開展職業技能培訓,除了按照規定給予培訓優惠之外,對農村學員和家庭經濟困難的學員給予一定補貼,讓職業技能培訓更具吸引力。三是推進人才評價機制改革。以職業能力為評價的核心導向,打破職業技能水平和專業技術支撐的評價界限,從制度層面破除高技能人才發展的瓶頸,將高技術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的發展通道相貫通,給予技能人才和專業人才同等重視。當代青年除了基本待遇之外,能否得到自我成長、實現人生價值同樣是高技能青年職業參與的重要一環。
改善就業環境,優化高技能青年成才的就業氛圍。一是加強黨委的領導作用,依托黨的建設帶動高技能青年的思想聯動。以制造企業黨的建設為載體,引導高技能青年熟悉當前中國制造業的發展情況,明晰自身的重大使命,向全社會傳達崇尚技能的發展信號。傾聽青年技術人才的真正需求,以黨的建設為紐帶將高技能青年和制造業的發展緊密地聯系起來。二是提升專業技能競賽的輻射范圍。以專業技能競賽為載體,擴大技能人才的社會影響力,在全社會形成重視技術,關注技能的良好風尚。促進各地區的技能人才的技術交流,以競賽促進發展、帶動交流。三是擴大評選表彰活動的影響力。各項技能人才的表彰活動是對高技能人才的認同,以各項評選表彰活動為手段,向全社會傳遞重視高技能青年的價值導向。只有提升高技能人才的榮譽感,技能人才的價值得到肯定和認同,廣大技能青年才會不斷磨練自己的技術,向制造業不斷涌流。只有技能工人越來越有尊嚴,青年技能人才才會更認同這份職業,更愿意投身到制造強國的事業當中去。
(作者為四川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博導)
【參考文獻】
①《弘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激勵廣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報國之路》,《人民日報》,2019年9月24日。
②荀鳳元:《制造強國呼喚涌現更多“技能青年”》,《中國青年報》,2019年7月15日。
責編/周小梨 美編/陳琳(見習)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