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人民論壇評論 > 正文

【人民評“疫”】反思疫情之痛當汲取傳統飲食倫理智慧

 

1581323559517

   “疫情防控與應急管理:人民的答卷”主題征文

庚子鼠年,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嚴重侵害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黨和政府高度重視疫情防控工作,積極采取措施,統籌各方力量,全國人民眾志成城共同投入到疫情防控戰役中。據專家介紹,新型冠狀病毒來源于野生動物及被污染的環境。1月26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農業農村部、林業和草原局等三部門發布公告,疫情解除前,全國禁止野生動物交易活動。食用“野味”有風險,2003年的SARS疫情已經留給了人類慘痛的前車之鑒,但為什么還有人對“野味”樂此不疲呢?究其原因在于其獵奇、嘗鮮、滋補、炫富等扭曲的飲食觀。我們應當從中華傳統飲食文化中汲取倫理智慧以糾偏扭曲的飲食觀。

中華傳統飲食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悠久的歷史,豐富的內涵,體現出濃厚的道德色彩,極其賦有倫理智慧。孫中山先生曾經指出,“我國近代文明進化,事事皆落人之后,惟飲食一道之進步,至今尚為文明各國所不及。”毛澤東同志曾對身邊工作人員講:“我看中國有兩樣東西對世界是有貢獻的,一個是中醫中藥,一個是中國飯菜。飲食也是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陰陽五行”思想、“中和為美”思想均蘊含在飲食文化中得以體現,啟迪著飲食者的倫理思維。

“為腹不為目”的飲食倫理智慧。中國傳統社會以農耕為主,生產力水平很低,糧食產量不高,因此,在傳統飲食中非常重視節儉消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古代先民一天只食“朝食”和“鋪食”兩餐,“鋪食”多為“朝食”剩下的食物。這既是古代生產力水平低下的真實寫照,也反映出古代先民的節儉意識。老子講,“我恒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老子·七十章》)“儉”在老子的飲食觀念中表現為“為腹不為目”,“為腹”是以食物供養自己的生命,“為目”是因對美食的欲望而遭到食物奴役,“為腹”是以食養己,“為目”是因食役己。食物的本真目的就是“為腹”,滿足人的基本生存需要,只是在部分人群中發生了異化,把“為目”當成了食物消費的目的,沉醉其中卻渾然不知其害??鬃油瑯臃浅V匾曪嬍彻潈€,強調“飯蔬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 于我如浮云。”(《論語·述而》)孔子把安貧樂道作為精神向往,已經遠超越于飲食欲望之外。“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論語·里仁》)中華傳統飲食文化充滿了節儉元素,一些美食用料普通卻美味可口,更是有許多化食材“廢料”為神奇美味的佳肴,這是西方飲食遠不能及的一個方面,既是中華節儉美德在飲食方面的生動體現,也與暴殄天物、揮霍奢侈的飲食觀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不時不食”的飲食倫理智慧。中華傳統飲食強調要順應四時的變化來調配飲食方案,食物的選擇要與季節相應,這與當代西方所倡導的“吃當季”科學飲食觀相吻合。孔子關于飲食,在《論語·鄉黨》中提出了“十不食”原則,其中之一就是“不時,不食。”即蔬菜等食材的選擇要做到及時采摘,不能吃過季的蔬菜,吃過期的食物。如,春韭夏莧等蔬菜,當季及時采摘,既鮮嫩味美,又營養健康;過了時節再吃,就如同柴草,不僅難吃無味,而且缺少營養,不利于健康?!抖Y記·內則》對各個時令的飲食原則作了較為詳細的說明:“凡食齊視春時,羹齊視夏時,醬齊視秋時,飲齊視冬時。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調以滑甘。……春宜羔豚,膳膏薌;夏宜腒、魚肅,膳膏臊;秋宜犢鏖,膳膏腥;冬宜鮮羽,膳膏羶。”《黃帝內經·素問》則從中醫學的角度,以五味和五臟,指明了飲食與健康的內在關系,開創了以食物療疾祛病的先河:“是故多食咸,則脈凝泣而變色;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此五味之所傷也。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腎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五臟之氣。”中華傳統飲食文化順應時節變幻,不同時節利用不同食材烹飪各類美食,以滋養身體,表現出四季流轉的斗轉星移,體現出合乎自然規律的智慧。

“謹其時禁”的飲食倫理智慧。在中國傳統社會,由于低下的生產力水平和科學認知能力,先民對自然的依賴性和敬畏感非常強。在與自然的接觸中,人們認識到,與自然和諧相處是人類的最佳生存狀態。動植物的生長需要一定的時間和生長周期,在食物的取材方面,一定要取之有度,用之有節,絕對不能毫無節制的向自然巧取豪奪。“草木榮華滋碩之時,則斤斧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黿鼉、魚鱉、鰍鱔孕別之時,網罟、毒藥不入澤,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 四者不失其時,故五谷不絕而百姓有余食也;洿池淵沼川澤,謹其時禁,故魚鱉尤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斬伐養長不失其時,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用也。”(《荀子·王制》)中華傳統飲食文化告誡人們,在享用自然賦予的資源時,更要對自然資源采取保護的態度,做到開發與保護并重,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現代食品安全理念認為,食品安全由三層次構成,一是食品數量安全,二是食品質量安全,三是食品營養安全。食品科學研究表明,濫食野生動物,既缺少質量安全保證,也沒有營養安全依據。因此,在食品數量安全相對有保證的今天,濫食野生動物無異于頂著安全風險與道德譴責,甚至是法律懲處的危險嘗試。遠離疫情,禁食“野味”,我們當從傳統飲食文化中汲取倫理智慧,從自身做起,從現在做起。

【注:本文系江西省社科規劃重點項目(19ZX01)成果】 

(作者:王偉,南昌工程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研究生處副處長、博士、碩士生導師)

[責任編輯:李一丹]
標簽: 抗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