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年僅39歲的首屆新概念作文大賽一等獎得主、知名網絡作家“格子里的夜晚”因突發心臟病去世,因為他獨居家中,逝世10天后才被發現,這一事件引發了社會對獨居青年的廣泛關注。事實上,目前我國獨居青年數量龐大,他們需要獨自面對各種生活風險和不確定性,普遍缺乏關愛和照顧,孤獨感強烈。面對這種情況,如何才能為獨居青年提供有效的保障來幫助他們應對風險,值得探討。
獨居青年數量龐大是多種因素相互交織共同作用的結果
隨著現代化與城市化的發展,單身獨居已經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和社會現象。在美國,獨居人口約占總人口的28%,日本有30%的住戶獨自居住,到50歲還未結婚的男女分別已超過20%和10%,北歐的丹麥、芬蘭和瑞典三個國家中獨居者所占比例分別高達40.5%、40.8%和39.9%。中國也已成為獨居人口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獨居人口從1990年的6%上升到2013年的14.6%,且青年男女初婚年齡推遲約5年。目前,我國有超過5800萬獨居者,其中獨居青年(20-39歲)已達2000萬,數量龐大。我國獨居青年的形成,既源于主觀方面青年對自我的關注和對自由的追逐,也源于客觀方面的社會流動趨勢、婚戀成本和工作狀況等。
從主觀方面看,經濟社會的發展使得很多青年向往自由、無拘無束的生活,渴望擁有獨立的生活空間,追求人格獨立,獨居可以使他們掌控自己的生活,在獨居中認識和發現自我、思考人生,盡量避免外界的影響和干擾,以實現自我提升和重塑。尤其是對許多女性青年來說,她們普遍接受了晚婚晚育的觀念,認為單身獨居可以擺脫繁雜瑣碎的家務勞動,擁有更多的自由時間和精力來發展事業,積蓄力量和完善自我,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和目標??梢哉f,獨居是許多青年自我意識覺醒和婚育觀念轉變的結果。
從客觀方面看,我國城市化進程很快,與之相伴的是大規模的社會流動,人口持續地由農村向城鎮、由小城市向大城市遷移,根據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的《中國流動人口發展報告2018》,2017年我國流動人口規模為2.445億人,約占總人口的17.6%,相當于每6人中就有1人是流動人口。城市中工作機遇多、發展空間大,吸引了大批青年背井離鄉到城市來拼搏奮斗,其中不少在城市單獨租房居住,這造成了獨居青年的增加。此外,城市房價昂貴、生活成本較高,許多青年在戀愛求偶之路上困難重重,不得不維持單身獨居的狀態。再有,市場經濟導致工作強度高、工作壓力大,在金融、建筑、新聞、外貿等行業,工作人員頻繁出差屬于常態,勞動力市場上的激烈競爭使許多青年通過單身獨居來維持良好的工作狀態,以防在激烈的競爭中被淘汰。
由上可見,我國經濟社會轉型過程中,在社會個體化趨勢的影響下自我意識覺醒的主觀因素和社會流動、婚戀成本、工作狀況等客觀因素共同作用,導致了數量龐大的獨居青年群體的形成,對這一群體應該辯證地看待,要把其放在社會變遷和時代發展的整體中去觀察和理解,不能簡單地將其標簽化。
獨居青年面臨生活風險、孤獨感強,缺乏相應的服務保障與精神保障
有研究基于對2014年中國家庭追蹤調查數據的分析,發現獨居青年的生活狀況和精神健康狀況不容樂觀,與普通青年相比,獨居青年的生活滿意度和幸福感更低,孤獨情緒和抑郁程度更高。
獨居青年因為單獨居住,家庭的關愛和照顧不足,面臨諸多生活風險。一方面是安全風險,因個人單獨居住,獨居青年面臨更大的安全隱患,如遭遇非法入侵等,一旦發生火災、天然氣泄漏等事故,獨自一人可能難以及時發現,由此帶來嚴重后果。另一方面是健康風險,獨居青年在飲食方面難以獲得家庭照顧,他們下班回家后或周末在家很少自己做飯,一般是通過外賣或街邊小飯店解決,衛生、營養狀況堪憂,而且多有飲食不規律、暴飲暴食的情況。另外,不少獨居青年的作息時間不規律,存在熬夜、吸煙、酗酒等不良生活習慣,以上均會對其健康構成威脅。一旦生病,獨居青年處于無人照顧的境地,嚴重的甚至會發生孤獨死。2014年日本NHK特別節目中就有不少日本獨居青年對獨居表示出了復雜和矛盾的心態,他們既享受獨居帶來的自由,也對孤獨死充滿了恐懼和擔憂。
此外,城市生活節奏快,包括住房在內的生活成本高,各方面的壓力大且人際關系復雜,獨居無人陪伴的生活方式需要獨自面對和承擔各種不確定性,容易造成心理上的孤獨感,甚至引發個體與社會的疏離。獨居青年普遍缺乏情感寄托,有郁悶痛苦的事情無處傾訴、無人交流,少有人分擔其痛苦。雖然通過發達的通訊技術,獨居青年可以和父母、親屬或朋友實現便捷地聯系,但是對于父母及親屬,他們更多是“報喜不報憂”,并且借助網絡、電話等通訊方式交流與面對面交流有著本質區別,對網絡等通訊交流方式依賴程度的加深可能會導致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變得淡漠,并因此產生更多的孤獨情緒,長期缺乏面對面的交流也會對獨居青年的社交能力造成不利影響。
社會保障主要通過三個層次的內容來幫助社會成員化解生活風險并保障其基本生活,即經濟保障、服務保障和精神保障。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體系雖然在不斷發展完善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仍以經濟保障為主,服務保障現正在起步建設階段,主要面向老年人、殘疾人這些社會弱勢群體,精神保障則更加稀缺。對獨居青年來說,他們可以通過參加各種社會保險制度獲得基本的經濟保障,但是在服務保障和精神保障方面則基本處于空白。由于獨居青年較難從家庭獲得切實的關愛照顧和精神寄托,這就更加凸顯了為獨居青年提供服務保障和精神保障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只有做好獨居青年的服務保障和精神保障工作,才能真正通過提供有效保障幫助他們應對一些個人難以避免的生活風險。
大力推進智慧社區建設,為獨居青年提供多樣化的服務保障
201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關于加強和完善城鄉社區治理的意見》,明確指出要實施“互聯網+社區”行動計劃,加快互聯網與社區治理和服務體系的深度融合,運用社區論壇、微博、微信、移動客戶端等新媒體,引導社區居民密切日常交往、參與公共事務、開展協商活動等,探索網絡化社區治理和服務新模式。按照分級分類推進新型智慧城市建設,務實推進智慧社區信息系統建設,積極開發智慧社區移動客戶端,實現服務項目、資源和信息的多平臺交互和多終端同步。該意見出臺后,各地紛紛推進智慧社區建設,我國進入了智慧社區發展和應用的初級階段。社區是群眾最重要的生活場所,智慧社區建設以大數據、物聯網等各種智能技術,為社區群眾提供教育、醫護、安全、娛樂、商務、生活互助等多種便捷服務,是“互聯網+社區”治理模式的深化和升級,它可以順應社會的個體化趨勢,滿足個體的個性化、差異化訴求,有利于基層公共服務做好做實。
獨居青年雖然是單身獨居,但必然生活在某一社區之中。目前的社區服務基本忽視獨居青年,尤其是租房的獨居青年群體。因此,可以大力推進智慧社區建設步伐,識別社區中的獨居青年并為其提供多樣化、精準化的保障服務。再加之與老年群體相比,獨居青年對手機APP、微信公眾號等操作很熟悉,有利于其成為智慧社區建設的受益者。
針對獨居青年的具體服務保障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一是運用物聯網技術,實現對非法入侵、消防等安全問題的全面實時監控,提升社區安全管理能力,以幫助獨居青年應對安全風險。二是整合社區及周邊資源,將商店、藥店、學校、物業等納入平臺資源,滿足獨居青年的各種生活需要,實現服務保障內容的多樣化。比如,可以通過智慧社區平臺預約維修、營養餐配送、藥品配送等;考慮為獨居青年建立電子健康檔案,由健康服務機構、社區醫療衛生服務機構等為獨居青年提供預防保健服務及醫療服務,防止意外及孤獨死的發生。以上服務可以幫助獨居青年應對健康方面的風險,提升其對生活的滿意度與獲得感。三是針對獨居青年的特點,可以設計與組織相關培訓、交友聯誼、文化娛樂和志愿公益等豐富多彩的活動,通過平臺發布信息,吸引獨居青年積極參加,減輕他們的孤獨感,增強社會交往,促其更好地融入社區。
充分發揮社會組織與社會工作者的作用,為獨居青年提供有針對性的精神保障
2012年,民政部、財政部出臺了《關于政府購買社會工作服務的指導意見》,指出社會工作服務是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運用專業方法為有需要的人群提供包括困難救助、人文關懷、心理疏導和促進個人與環境適應等在內的專業服務。政府購買社會工作服務是政府利用財政資金,采取市場化、契約化的方式面向具有專業資源的社會組織等購買社會工作服務的重要制度安排,這不僅有助于加強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建設,拓寬公共財政支持范圍并提高公共財政的投入效益,還有利于服務型政府的建設,有效滿足群眾的個性化與專業化服務需求。因此,應充分認識到政府購買社會工作服務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推進這一工作的順利開展。
如前所述,和普通青年相比,獨居青年更易產生孤獨情緒,抑郁程度更高,他們急需精神保障。精神保障這一領域具有特殊性,政府的工作人員因缺乏相應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難以勝任,也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完成這樣的工作。根據福利多元主義理論和社會公共治理理論,在政府之外,社會組織也應參與提供社會保障,政府可以通過購買社會組織服務的方式讓其承擔部分社會治理權限。因為與政府相比,社會組織可以體現高效、靈活等功能,利用較為有限的資源提供福利,提高社會治理的民主與合法性,克服政府失靈造成的保障服務短缺,實現保障服務水平的提升。
因此,應大力推進政府購買社會工作服務,積極發揮社會組織與社會工作者的作用。讓他們充分運用有關人類行為和社會環境、心理學等各種學科知識,并利用團體活動、個案訪談等專業技巧和方法,針對每個獨居青年的特殊精神需求,深入了解其心理狀態和問題,為獨居青年提供有針對性的情感支持和心理疏導,減輕他們的心理壓力,幫助獨居青年樹立樂觀向上的心態,不斷提高適應力。在社會工作者具體實施干預的過程中,可采取人本主義療法,通過為獨居青年創造無條件的支持和鼓勵的氛圍,幫助他們發揮潛能,認識自我,獲得積極的心態來矯治心理問題,恢復良好的心理狀態。社會組織和專業社會工作者應加強對獨居青年的思想引導,防止意志薄弱的獨居青年因無人管束而陷入作息無規律、自我放縱的境地,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鼓勵其在獨居時珍惜時間,加強自我修養,利用空閑時間多為身體和事業“充電”,通過學習、健身等積極方式提高素質。此外,社會組織和專業社會工作者還可引導獨居青年積極參與公共事務,關心社會問題和國家大事,鼓勵他們參加公益志愿活動,防止陷入孤獨、封閉的生活,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可采取現實主義療法,以每個獨居青年的問題為中心,以帶有針對性的、現實合理的途徑改變獨居青年的思維,進而改變其具體行為。
總之,政府應通過購買服務的方式,大力支持社會組織和社會工作者走進企業和社區,運用專業手段來實現上述心理疏導和思想引領的精神保障目標,增強獨居青年對集體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幫助他們樹立和恢復良好的心理狀態,減少其抑郁程度和孤獨感。
(作者為四川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博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