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爆發以來,全國民眾上下同心,當前疫情防控已進入關鍵時期。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聯合發文要求,在新冠肺炎等傳染病防治工作中,建立健全中西醫協作機制, 強化中西醫聯合會診制度,提升臨床救治效果,齊抓共管、精準防治,更好地發揮中醫藥在新冠肺炎等傳染病防治中的作用。近日我們從各地涌現出的案例可以看到,中西醫協同攻關、優勢互補,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和醫療救治中取得了較好成效。
為此,人民論壇記者專訪國家中醫藥應急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專家委員會專家、河南中醫藥大學仲景中醫藥研究院院長徐立然教授,他從中醫理論到中醫方法論再到中醫臨床實踐,為我們系統地解讀了中醫中藥在此次疫情防控中的做法及原理。
徐立然教授在隔離病房查看新冠肺炎患者病情
以整體論、系統論、思變論為指導,中醫藥抗“疫”優勢凸顯
人民論壇:徐教授您好!根據國家衛健委數據統計,目前新增出院人數已連續兩天超過新增確診人數。近一個月來,您一直奮戰在抗疫前線,能否和大家分享一下,您有哪些臨床救治心得?
徐立然:自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發生以來,經過抗疫一線不分晝夜的臨床診療、救治,我們團隊開始從中醫角度梳理總結臨床救治心得:“遏阻傳變”留人治病和“扶正祛邪”以平為期。
中醫“四診”思考的是如何在整體論、系統論、思變論的指導下,根據疾病表現出來的癥狀、證候等提出診療救治原則,采用“汗、吐、下、和、溫、清、消、補”等方法,給病邪以出路、給機體以正復,啟動人體自愈能力,遏阻傳變,扶正祛邪,療愈疾病。
中醫強調“正氣”,任何救治必須以保存人體生存的基本力量為前提,《黃帝內經》曰“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正蒙·動物篇》曰:“天之生物也有序,物之既形也有秩。”顯而易見,“有秩”是事物“法于陰陽”的標志,“有序”是生命體能夠循環不息的內在根源,也是“合于術數”構成萬物普遍特質性的本質根據。“遏阻傳變”的目的是避免生命體“陰陽離決”;“扶正祛邪”的目的是維持生命體的“陰平陽秘”。因此如何減少被新冠病毒侵蝕生命體的陰陽“對立統一”平衡有秩序的關系,就成為重中之重。
人民論壇:大家一般都認為中醫見效慢,您怎么看?能否為我們解讀一下本次新冠肺炎的發病特點和傳變特點?
徐立然:我們看到前幾天北京公布的數據,截至2月14日,北京市20家定點醫院中醫藥參與救治率為90%,總有效率(包括服用中藥患者中出院、癥狀改善兩類人群)為81%。這充分體現了中醫見效快、療效好的特點。《黃帝內經》曰“一劑知,二劑已”就已經將中醫辨證施治見效快闡述得非常清楚。特別是《傷寒論》清楚地闡述了療效時間“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盡劑”,也就是說,服用一次藥就好了,不一定把一副藥全部服完,可見藥到病除。《傷寒論》還說“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時觀之,服一劑盡,病證猶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劑。”即便是重癥,一天也會有變化,也就是二三天、幾副藥就會痊愈。可見中醫藥對于疫癘邪氣致病,療效之快。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于2月17日舉行新聞發布會,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司司長李昱介紹,“清肺排毒湯”、“肺炎一號方”等中藥方劑在治療新冠肺炎中取得良好臨床療效,也說明了中醫藥見效快、療效好的特點。
本次新冠肺炎為感受“疫癘”之邪而發生的急性外感熱病,是一種具有傳染或流行特征而且傷亡較嚴重的疾病。眾所周知,本次新冠肺炎傳變速度非常快,病情變化也非常大。它沒有按照疾病的一般傳變規律發展:初期-中期-重期-極期-恢復期,而是呈現跳躍性傳變發展。有傳變快、病情險惡等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