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對我國尤其是湖北的經濟社會發展造成了極大的沖擊。消費、投資、出口三駕馬車都受到較大沖擊,工業生產活動受到嚴重干擾,中小企業損失嚴重。為此,需要多措并舉:立足于穩中求進的基點,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在穩定產業結構調整方向的基礎上、格外重視遏制疫情的前提下,推進當前的復工、復產,最大限度降低、化解疫情給中國經濟發展和企業運營造成的負面影響。
關鍵詞:中國經濟 新冠肺炎疫情 產業結構 小微企業
【中圖分類號】F124 【文獻標識碼】A
2019年12月開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從武漢向全國蔓延開來,對湖北,尤其是武漢的經濟發展、社會穩定造成了極大的沖擊。2020年1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就這一疫情發出動員令,此后全國上下一心,集中力量,力爭在較短時間內遏制住疫情的發展勢頭,逐步恢復全國經濟的正常運行,為實現2020年經濟發展的基本目標作出努力。
新冠肺炎疫情給中國經濟發展和企業運營造成的負面影響
首先,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活動造成的影響不容忽視。從發病狀況來看,新冠肺炎疫情與2003年非典疫情的情況不一樣。雖然都是在當年年底發生的,但非典是到2003年2月春運結束之后才開始較快傳染,4月中旬才有了較大范圍的傳染擴散,6月15日實現確診、疑似病例增長為零的紀錄,非典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在非典疫情中,受影響最大的地區是北京和廣東,而非全國范圍,因此對當時經濟發展的沖擊有限,恢復速度也較快。而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在2020年一月下旬就隨春運開始迅速增加,促使湖北省和全國其他城市不得不紛紛限制大型商業聚會、演出、市內交通等人群聚集性活動,對經濟活動造成巨大沖擊。此前有相關說法,即根據非典的經驗,等到天氣轉暖,新冠肺炎疫情自然會消失;但需認識到,當前在天氣較熱的泰國、新加坡、澳大利亞等地區,疫情仍然在擴散。對于病毒和疫情情況的錯誤認識,也可能會增加對經濟活動的不確定性影響。此外,如今全中國的商業聯系的密切程度遠超當年,人員客流量已是當年的6倍,這直接加大了疫情防控的難度。由此看來,對于此次疫情對經濟活動造成的影響,決不能掉以輕心,必須從應對更困難的局面入手作好充分準備,才能夠爭取特殊時期保持經濟發展活力的主動權。
其次,從中國經濟結構變化進行分析,補回此次疫情造成的損失,需要一定的時間。研究發現,三次產業中,第一產業受到的沖擊較為有限,但依然存在農資的供給沖擊和農產品的需求(運輸)沖擊;第二產業主要表現為供給沖擊,第三產業則是需求沖擊,情況不同,應對也要有所差異。據統計,2019年,我國三次產業增加值在GDP中的占比為:第一產業為7.1%,第二產業為39.0%,第三產業為53.9%;其中,第三產業對于GDP增長的貢獻率為59.4%。2019年最終消費支出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57.8%,在居民人均消費支出中,服務性消費支出占比為45.9%。這次疫情總體對第一產業影響相對低于二三產業,甚至可能對第一產業的轉型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另外,為遏制疫情蔓延,需要對交通和人員流動進行限制,從而會對供應鏈、員工返崗、訂單出貨、物流造成沖擊。因此,對第二產業來說,在一段時間內會產生較大沖擊。但當疫情得到很好遏制后,供給恢復起來會較快,甚至會出現反彈性恢復。受疫情沖擊最大的是第三產業,尤其是第三產業中的消費需求,特別是消費中的服務性需求。2019年全國旅游、文化、體育、養老、酒店、餐飲、健康和教培等行業發展趨勢良好,但2020年初受疫情影響,各種人口聚集性活動取消,這些行業自然會受到較為明顯的沖擊。即便是線上消費能夠得到爆發性的增長,也很難補償線下消費的損失。對于那些線上消費需要線下物流配合的行業來說,沖擊程度也會進一步加大。面對三次產業的不同情況,只有早謀劃、早作準備,才能在情況好轉時迅速彌補疫情造成的損失。
第三,此次疫情對中國的對外經貿活動產生一定影響。2020年,中國經濟在周期中企穩、國內訂單增長的同時,外貿訂單也趨勢向好。但在當地時間1月30日晚,世界衛生組織(WHO)將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列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PHEIC)。雖然同時強調各國沒有必要采取限制國際旅行和貿易的措施,但國際社會在一時無法從根本上厘清病毒和疫情的情況下,也會謹慎行事,提升疫情風險防范等級,逐步收緊對于物流運輸、人員流動的限制,這勢必會影響到中國對外經貿活動的正常順利開展。從已有的訂單完成角度分析,疫情造成的春節后推遲復工,可能會使出口商無法按期生產交貨,倉儲運輸也會產生困難或增加成本;從進出口貿易的流程看,即便通過電商平臺進行貿易,也會涉及很多環節的面商(如考察、驗廠、談判、簽約等)。這類協商活動,可能會因為疫情的干擾而暫停,在一定情況下造成客戶的流失,進而影響到未來出口訂單的增長,甚至全年的外貿增長狀況。另外,新冠肺炎疫情也沖擊著在華跨國公司的投資及生產訂單,影響著整個供應鏈布局。如美國、日本、德國、法國、韓國、澳大利亞等國家的撤僑行為,擴大了疫情的負面影響,如果疫情短期內無法有效遏制,可能會危及投資者信心,對未來跨國投資決策產生不利影響。按規定,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有效期為三個月,之后或自動失效,但也有可能延長,繼續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如果經過全國的努力,未來這一發布失效,不僅意味著疫情獲得了很大范圍的控制,更意味著中國的進出口貿易壓力會有所緩解,外資在中國也會持續擴大投資。
最后,此次疫情給中小企業發展帶來了新挑戰。中國經濟在2012年之后,出現了因規模基數大、主動進行轉型而放緩增速的情況,用速度換結構成為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必然。在這樣的轉軌過程中,中小企業的承壓是很大的。中國民營企業在經濟中有著“56789”的說法,但最為重要的是它們吸納了中國絕大多數的就業,支撐了中國“六穩”戰略,維系著中國社會的穩定與進步。作為一般判斷,這次疫情對于地方國企的沖擊要大于央企,對于中小企業的沖擊要大于大型企業,對于民營企業的沖擊要大于國企,對于農民工和個體經營者的沖擊要大于在編的正式職工。而作為吸納就業主力軍的小微企業,在此次疫情中受到的打擊是空前的。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復工時間因疫情影響進一步推后(全國中小企業過去實際大多也是在正月十五之后開工的),正常生產和營業受到影響,訂單無法履約,但仍需支付剛性支出,如房租、工資、利息等,這就會導致資金周轉困難,企業將蒙受巨大損失,體量較小、抗風險能力弱的中小微企業可能會面臨破產倒閉,引發失業、供應鏈、資金鏈等風險。如何從多角度(不僅是政策角度)支持中小企業渡過難關,關乎穩中求進的基本經濟要求的落地和中國下一步經濟穩定發展的需要。
總的來說,從國民經濟三次產業角度分析,第三產業受到的沖擊最大,而且恢復需要較長時間;從供求對宏觀經濟的影響方面進行探討,供求都受到了極大影響,需求方的消費、投資、出口三駕馬車都受到較大沖擊,就業和物價承壓,服務業除基本生活和醫療商品銷售,基本陷入停滯狀態;從供給方面分析,工業生產活動的恢復由于供應鏈、員工春節返回工作崗位難等因素受到嚴重干擾;從微觀角度分析,民營企業中的中小企業、農民工蒙受的損失會更嚴重。但樂觀來看,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對消費的影響將主要集中在今年第一季度,之后應當會有所緩解。
遏制疫情、促進經濟回穩運行的主要舉措
那么,如何有效應對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對中國經濟產生的沖擊,最大限度地降低、化解疫情給中國經濟和企業運營造成的負面影響呢?
首先,在宏觀經濟政策方面,要立足于穩中求進的基點,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為此,在當前的情況下,可以適當減免企業稅收和社會保障費用,擴大財政赤字(可以暫時突破3%的慣常做法),以緩解當前財政收支較大的矛盾,避免因應對疫情而過分擠壓用于脫貧攻堅、民生和穩增長等方面的財政支出。考慮到中國人均基礎設施存量資本只是發達國家的1/3左右,應適度加大基建投資力度,尤其是中國經濟增長極城市圈的基礎設施建設,以及智慧城市建設、交運、教育、醫療、研發等行業的投資,穩定就業的同時提升中國高質量制造業的競爭力和增長率。此外,貨幣政策要適度擴大總體信貸規模,對特殊的地區、行業精準降準降息,對受疫情沖擊較大的行業給予信貸支持和還本付息延期支持,并監督保險公司對因疫情受損的企業行業進行保險賠付。
其次,從中觀和微觀運營的角度來看,在穩定三次產業結構調整方向的基礎上,要格外重視在遏制疫情的前提下,推進當前的復工、復產。對于疫情沖擊較大的行業,或因疫情陷入暫時困難的企業,尤其是中小民營企業,要盡力幫助它們解決困難,如物流不暢、工人返回不足、供應鏈不穩定、防疫物資設施匱乏等,穩住資金鏈,維持資金周轉,共同渡過眼下的難關。在總量財政貨幣政策積極充裕的情況下,調整供求關系,讓供給更好適應需求,充分發揮線上線下消費的配合作用,在收入分配方面要向一線職工傾斜。另外,當前政府部門要高度重視物流運輸行業在復工、穩增長中的關鍵作用,在堅持防控疫情的情況下,鼓勵物流運輸業盡力恢復正常運轉,工人盡快到位復工。對于服務性消費產業,除政策的支持外,應該盡量通過有效的市場手段,幫助它們堅持存活,等待機會擴大生產和服務。
【本文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讓·莫內講座教授,安徽外國語學院資深教授】
責編:羅 婷 / 賀勝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