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冠肺炎疫情導致的社會經濟活動大規模暫停,對我國實體經濟造成了八個方面的重要影響,包括消費、投資、出口、政府支出四大需求方面,產業鏈與外資流入兩大供給方面,就業及部分中低收入者的收入保障這一民生方面,以及我國擴大進口政策與中美貿易協定的執行這一對外貿易方面。因此,在抗疫期間以及勝利后,我國必須系統性地出臺經濟穩定與激勵政策,以盡可能地降低總體經濟損失,維護和鞏固長遠發展大局。只要應對得當,短期GDP增速下降將無損于我國經濟發展大局。
關鍵詞:新冠肺炎 實體經濟 經濟發展
【中圖分類號】F20 【文獻標識碼】A
近期爆發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以及政府為遏制疫情所采取的有力措施,無疑將對我國實體經濟產生較大影響,尤其是將顯著影響短期GDP增速。但當前一段時期,在疫情得到徹底緩解以前,我國仍需繼續以防控疫情為主,果斷犧牲一定的短期經濟利益。這同時也意味著,在抗疫期間以及勝利后,我國必須系統性地出臺經濟穩定與刺激政策,以盡可能地降低總體經濟損失,維護和鞏固長遠發展大局。
當前我國實體經濟面臨的挑戰
第一,消費支出受到直接沖擊,部分行業甚至凍結。由于此次新冠肺炎的高度傳染性以及各地采取的封城、居家隔離、工廠停工等眾多有力措施,導致春節假期經濟活動減少,餐飲、酒店、旅游、文化娛樂、交通等多個行業的消費支出更是直接凍結。這種凍結狀態雖會隨著疫情的緩解而逐步減輕,但基于疫情的客觀發展規律,預計在第一季度不會快速復原。這些消費支出本屬于春節假期經濟的重頭,且我國經濟中的服務業占比已經高達53.9%(2019年),因此消費凍結不可避免地會對一季度的GDP增長數據造成較大的影響。
第二,短期內企業投資勢必會直線下降。由于假期延期、人員返崗受限、工廠停工延長,基建工程項目停滯;部分行業利潤和現金流均已經受到重創,企業面臨資金約束從而投資能力下降,部分企業甚至面臨破產的危險;投資者對未來經濟增長預期也開始惡化。由于以上三方面的原因,企業投資在短期內必然下滑,同樣導致負面需求沖擊。
第三,由于國內、國際原因,企業出口將面臨困難。一方面,由于國內企業生產受限,存量訂單的交付預計將面臨一定的困難。另一方面,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已經成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多國對我國實施了不同程度的入境限制,國際商務旅行、會展、人員交往、運輸等受到一定影響。同時,國際經濟增長動力普遍轉弱、外部需求惡化、企業新訂單創造難度加大。
第四,部分企業及地方政府債務違約將增加。2019年我國部分企業和地方政府已經面臨著債務違約壓力。本次疫情會加劇大部分企業的財務壓力,擾亂企業的經營與財務計劃,從而導致企業債務違約的增長以及中小企業的生存困難。另一方面,抗擊疫情本身以及疫情結束后改善民生、發展經濟都要求地方政府增加支出,與此同時政府稅基卻面臨收縮,這一局面必將加劇地方政府的財政壓力,增加部分地方政府的債務違約風險。
第五,產業鏈受到的干擾可能會更長遠地影響我國經濟的恢復與發展。完整的產業鏈是我國經濟的一大優勢,其任何變化都值得高度重視。此次疫情的重災區武漢及周邊地區是我國重要制造業及商業樞紐,而在疫情起源地湖北以外,經濟越活躍的地區人員流動越頻繁,也越可能受到疫情沖擊,這一點可以從確診病例數得到驗證,例如截至2月5日排名第二、第三的浙江(895例)、廣東(870例)是我國的經濟重鎮。這些地區均是我國國內以及全球產業鏈的核心組成部分,疫情導致的生產受限必然會造成產業鏈出現一定程度的擾動。尤其是跨國公司,由于具有全球布局且易于流動的能力與特征,更可能會出現基于分散風險目的的產業鏈部分轉移。
第六,外資流入會受到較大影響。國際經濟活動主要涉及產品貿易、服務貿易以及跨國投資。除產品貿易受影響外,服務貿易占我國經濟的比重相對較小,由于疫情導致的人員流動受限,將尤其會影響我國上半年的外商投資流入,因為跨國投資高度依賴于國際商務旅行和人員交流。這一特征在2003年“非典”疫情導致當年外商投資從高增長(11%)到微增長(2%)上清晰可見。
第七,就業及低收入人群的勞動收入、生活保障受到沖擊。疫情對產業、企業的所有沖擊,都將傳導到就業市場。尤其是受疫情影響突出的服務業、中小企業,更是具有就業量大、勞動密集程度高且非正規化程度高(勞動契約關系更松散)的特征,疫情帶來的就業問題將會更突出。這些就業群體中覆蓋了大量的低收入人群,就業崗位減少、勞動時長縮減帶來的收入沖擊,將直接影響到這部分人群的生活保障。
第八,擴大進口政策及中美貿易協定的執行將加大企業競爭壓力,同時政策執行將面臨困難。我國近兩年連續執行擴大進口的政策,且根據1月15日達成的中美貿易協定,2020年我國自美進口需基于2017年增加88.3%。擴大進口固然給國內經濟帶來了大量的益處,但同時也會給國內企業帶來更大的進口競爭壓力,放大疫情的負面沖擊。另一方面,伴隨國內經濟下行的進口需求下降,也給我國擴大進口目標的落實帶來困難。
應對疫情沖擊,保存經濟活動基礎、盡快啟動經濟運轉的應對建議
我國要在科學判斷疫情、尊重疫情客觀規律的基礎上,抓準時機,針對以上八個方面,綜合利用財政、貨幣、金融、產業、貿易、外交、社會保障等政策與前沿技術手段,精準施策,系統施策。針對以上八大方面的經濟影響,提出如下政策建議。
政策目標:一是保證企業生存,二是保障基本民生
企業與民生是后續經濟、社會穩定健康發展的根本,短期內所有政策應該聚焦于這兩大目標,優先保證企業生存,保障民生的壓力盡量由政府兜底。
政策原則:科學決策,精準施策,動態調整,因城施策,系統施策
一是經濟政策出臺的時機、力度決策要科學,政策要有明確針對性,這是政策效果的關鍵。在疫情防控與經濟發展的取舍中,一定要基于對疫情的科學監測、模擬、研判,尊重客觀規律,科學決策、動態調整、因城施策,絕對避免“一刀切”式的粗放決策。這方面可充分利用我國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方面的優勢,吸納民間企業的參與,關鍵時刻絕對要避免盲目決策。二是穩定與激勵政策要系統,各政策間形成合力、相互補充,避免各自為戰甚至互為掣肘。
消費方面,關鍵在于保護未來消費復蘇的基礎
防疫期間損失的消費支出,一部分是不可彌補的,另一部分有望在疫后恢復甚至補償性反彈,但前提是這部分消費的供給能力得到保存、不出現大面積企業倒閉。建議發改委、商務部、文化和旅游部、交通運輸部等部委,聯合財政部及地方政府,盡快展開系統調研,在摸清各相關行業、不同類型企業所受沖擊情況及所需扶持的基礎上展開業務支持與財務支持,包括及時進行具體業務指導與扶持、管制規則調整;科學確定所需財政支持的力度,根據行業、區域特征確定具有針對性的稅費減免、財政補貼方式與力度。
投資方面,關鍵在于恢復企業投資能力、激勵投資意愿
針對企業投資受阻的三方面原因,建議中央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領導小組統籌督促國家衛健委、疾控中心、專家組及各地政府,聯合阿里巴巴、百度、騰訊等高科技企業,利用“專業+技術”的手段,彌補地方政府科學決策能力的不足,迅速提高全國以及各地的疫情監測、預測能力,因城施策,及時動態調整企業復工、復產限制程度;隨著肺炎檢測技術的進步、檢測能力的提升和檢測成本的下降,可對部分特定關鍵職能人群開展定向檢測,確認健康后開具健康證明,持證有限度復工、復產;利用稅收減免、財政補貼等財政手段,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與信貸政策、貼息政策,降低企業面臨的成本壓力及融資約束,提高投資能力;由于銀行體系很難及時落實對中小企業的信貸投放,建議暫時適度放松民間金融活動,發揮民間金融匹配中小企業的特定優勢,降低中小企業的融資約束;發改委規劃并提前宣布一批投資項目,抗疫勝利后及時啟動,進而帶動各種民間投資跟進,并引導民間預期;國家高層明確抗疫決心,在科學決策基礎上明確抗疫時間表、路線圖,改善企業預期、降低不確定性,提高投資意愿。
出口方面,重在協助企業獲取新訂單,為復工做準備
除動態調整企業復工限制、維持既有訂單的履約能力外,重點放在協助企業獲取新訂單上。建議外交部門加強國際協調,在配合國際防疫、加強防護的前提下,避免各國“一刀切”地對與我國相關的人員、交通等過度限制,恢復持有健康證明人員的正常跨境活動,堅決反對貿易限制;加強各地使領館、境外民間商會團體等的信息樞紐功能,協助國內企業與國際需求的對接;商務部等通過發布業務指引,協助、鼓勵企業利用網絡、視頻、AR、跨境電商平臺等現代科技手段,部分替代商務旅行;制定并提前發布加強出口退稅的政策,引導企業預期;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減免訂單保費、加快理賠速度。
部分企業及地方政府債務違約方面,加強階段性的國家兜底或補助功能
由于債務違約具有明顯的負外部性,且社會影響較大,建議在此特定階段,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加強對企業債務違約的監測,對于純粹由于疫情原因而導致的違約進行階段性兜底或者補助;中央政府對地方政府的債務違約進行階段性兜底或者補助。
維持產業鏈方面,關鍵在于盡可能恢復生產
與促進企業投資類似,仍然建議加強對疫情管控的科學決策,盡可能地及時對企業復工限制進行動態調整、因城施策;商務部或地方政府應主動加強與標志性跨國公司的聯系,加強疫情溝通,爭取合作支持,共同穩定信心,避免出現標志性的外資轉移現象。
外資流入方面,需要國內、國際配合
短期內外商投資取決于國內疫情防控對人員、生產等的管制程度,建議動態調整;長期內外商投資仍然取決于我國營商環境及經濟發展,建議繼續加強營商環境建設,改善發展前景;國際方面取決于他國對我國的國際交流限制,類似地,建議外交部門加強國際協調。
穩就業與保障民生方面,保證企業生存與社會保障救濟雙管齊下、各司其職
綜合利用上述財政、貨幣、金融、產業、外交、技術手段,盡可能地維持企業生存,這是疫后穩就業的根基;停工期間企業人工成本、租金成本等,由于是純商業行為,政府可發布指引,鼓勵企業與員工、業主進行友好協商、成本分擔,而不應該強制規定照常發放工資、強制減租以致顧此失彼;對于由于疫情導致生活困難的人員,政府應果斷承擔社會保障功能,迅速啟動救濟程序,不能將此社會職能強制轉移給企業;發改委規劃實施的項目,盡可能向民生傾斜,以補齊民生短板(醫療、社區衛生、養老、城市基礎教育、農村教育補貼等)、改善基本生活水平為導向,精細化、小型化、普惠化運作,滴灌到社會最基層。
進口及中美貿易協定方面,適度調整貿易政策,以暫時減輕國內企業競爭壓力、避免雪上加霜為主
正常進口業務可按照市場需求正常進行,但暫緩擴大進口政策的執行進度、降低執行力度,給國內企業以緩沖期,避免進口壓力的驟升;中美貿易協定規定的進口項目,在協定允許范圍內,根據國內產業受疫情沖擊情況及國內需求情況,調整進口進度、產品結構;根據中美協定第7.6條第2款“如果締約方無法控制的自然災害或其他不可預見的事件延遲了締約方及時履行其在本協議下的義務,則雙方應相互協商”的規定,充分做好由于國內需求下降、無法完全履行2020年進口義務的協商應對方案。
【本文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教授、國際經濟與金融研究中心主任】
責編:董 楠 / 周素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