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打好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沒有穩定的經濟社會環境是難以實現的。穩定經濟增長意味著經濟實力增強和人民生活改善,使人民不斷增強幸福感和安全感。穩定市場供應和市場物價,是穩定經濟社會的基礎。其中,穩定農產品市場供應和市場物價,具有特殊的意義。只有穩定預期,才能增強信心,只有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才能把經濟增長建立在牢固的基礎上。
關鍵詞:防控疫情 經濟社會穩定 重要保障
【中圖分類號】F124 【文獻標識碼】A
在我國武漢爆發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其波及面之廣,持續時間之長,負面影響之大,無疑將超越2003年的“非典”。如何打好這場疫情防控人民戰爭,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各方面的緊密協作。維護經濟社會穩定是基礎性條件,而穩定經濟增長、穩定市場供應與市場物價以及穩定預期穩中求進,是保障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前提。
穩定經濟增長
經濟持續穩定增長意味著經濟總量和人均占有量的不斷提升,有利于進一步增強經濟實力和改善人民生活。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迎難而上,抓好復工復產、讓經濟運行回到正常軌道,以實現經濟穩定增長,是檢驗各級政府治理效能的重要標尺。
回顧2003年的“非典”,當時我國的經濟增長正處于上升時期。特別是剛剛加入WTO,加上潛力巨大的人口紅利,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種資源兩種市場,為經濟快速增長提供廣闊的空間。同時,由于“非典”疫情的時間和空間都比較有限,除了第二季度以外,經濟很快就復蘇回春。應當認識到,當前穩定經濟增長的任務比起十七年前的“非典”時期要更為繁重復雜。這是因為,在這次疫情還沒有發生之前,我們就已經面臨著較大的經濟下行壓力,而今在疫情的影響下,國內更是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這次疫情爆發以后,對交通、旅游、餐飲、商業以及其他服務業的沖擊是相當大的,對制造業、特別是中小微型企業的沖擊也是致命的。很多中小微型企業如果不能短期內盡快復工復產,就很難生存下去,甚至會導致破產倒閉。此外,由于中小微型企業消化了比重很高的就業人口,一旦這些企業倒閉了,就會給國計民生以及社會穩定造成很大的影響。
正是如此,習近平總書記把穩就業放在“六穩”(即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之首。在抓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時,如何穩定這六個方面,不僅關系到涉及國計民生重大的就業問題,也關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為了減輕疫情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程度,當前較為可行的手段,就是對宏觀調控政策作適當的調整,加大國家財政對受疫情影響較大的部門(如交通運輸業和商業服務業)的投資,增強對防控疫情關系密切的行業(如生產防控疫情用具的行業)的支持,以及確保各類企業、尤其是中小微型企業的資金供給,并盡可能降低企業融資成本。政府部門要主動協助企業解決原材料供應、產品銷售以及用工方面的困難。要實現經濟穩定增長,必須保持適當的經濟增長速度,保持投資、消費、出口的適度增長,保持貨幣適度增長和價格水平的相對穩定。為此,要聚焦重點領域,優化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投向,用好中央預算內投資,調動民間投資積極性,加快推動建設一批重大項目。為了保持金融市場流動性合理充裕,央行可以通過公開市場操作、常備借貸便利、再貸款、再貼現等多種貨幣政策工具,保證金融市場和社會經濟的正常運行。同時還要積極創造條件,使全要素生產率都能得到提高。我國國內市場廣闊,回旋余地大,韌性又強,加上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局面不會改變,也沒有改變。
穩定市場供應與市場物價
在疫情防控的非常時期,保證農副產品及輕工消費品的供應,直接關系到經濟社會穩定大局。物價是衡量市場供求狀況的“晴雨表”。這次疫情爆發對市場供應與市場物價的影響是雙重的:一方面是當前的疫情導致春節期間超常消費需求銳減,特別是旅游、娛樂、餐飲、交通等消費顯著下降,給相關服務類產品帶來消費縮減的壓力;另一方面,防控疫情所必須采取的封閉式的管理、交通管制等措施,導致大量企業停工等負面影響,導致某些農產品以及其他生活消費品供給短缺,帶來了物價上升的壓力。對我國市場供應和市場物價影響最大的是農產品,只有農產品供給數量充足、品類齊全,才能穩定農產品自身的價格以及以農產品為原料的輕紡工業品價格,進而穩定整個市場的物價。我國當前農業的主要矛盾已由過去的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在保持總量穩定的同時,要深入做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加優質綠色農產品供給。創造新供給,滿足新需求,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題。
現在我國農業發展面臨著兩方面的問題,一是大部分農地因缺乏有機質導致土壤肥力嚴重下降、化肥施用量大大超標;二是農村大量人畜排泄物(即有機肥料)無法回流農田,嚴重污染農村生態環境。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根本原因在于要把大量人畜排泄物返回農田,需要大量活勞動投入,勞動力成本很高,而目前農村年輕勞動力大部分進城務工,留下的人口中多是老弱病殘。因此,在農村勞動力短缺的背景下,農戶只好選擇多施化肥、農藥、除草劑,來發展植物性產品生產,多用添加劑、激素來發展動物性產品生產。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僅要求吃飽吃好,而且要求吃得安全,有機食品、綠色食品成為居民追求的目標。但是,當前我國單位面積產量很高的地區,一般都是化肥、農藥施用量特別大。目前我國化肥、農藥使用量分別超過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和3.5倍。化肥施用量超過一定限度就會破壞土壤的自然形成過程和土壤微生物活力,導致土壤有機質含量越來越少,土壤肥力日趨衰竭。同時,大量使用化學農藥,不僅會增強害蟲的抗藥性能力,還會殺死大量益蟲益鳥,并給食品安全帶來嚴重的威脅。
為了確保農產品安全,我國可采取以下對策:一是在全國范圍內實行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2017年我國農藥施用量連續三年減少;化肥施用量連續兩年減少,提前三年實現化肥農藥零增長目標;二是鼓勵生產有機食品。有機食品與一般食品的主要區別是,對生產過程實行嚴格控制,諸如不施用化學農藥、化肥、生長調節素、飼料添加劑等物質,對產地選擇也有嚴格要求;三是實現畜禽糞資源化利用,使之有效轉化為有機肥。目前全國畜禽糞大約有38億噸,可以提供氮肥1300多萬噸,相當于全國化肥氮的50%。但是,要把大量人畜排泄物回歸農田,增加土壤的有機質,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能否跨越這道坎,是考驗各級政府治理能力的具體表現。
穩定預期穩中求進
“穩定預期”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六個穩定”之一。這里所說的“預期”,指的是對未來演變趨勢的一種判斷。穩預期的核心就是穩住信心。信心比黃金更重要。預期決定行為,行為決定態勢,決定投資、消費、創業、創新以及就業等預期。
在疫情爆發期間,穩就業尤為重要。不僅因為就業與經濟社會穩定關系密切,還因為復工復產面臨著一系列困難。可能因此產生兩種就業問題:一是企業招不到所需要的工人,二是企業大規模裁員。面對這種情況,地方政府應當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綜合運用失業保險基金結余等資金加大緩企穩崗力度,以及支持有條件的地方緩繳或退還部分社保費等政策,并引導因疫情無法外出的農民工參加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改善人居環境。
穩金融,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把“去杠桿”的工作深入推進,防止因體內循環而導致的金融泡沫和金融風險,推動金融資產進入實體經濟,為便利中小微型企業融資創造條件。另外,穩金融是通過穩健貨幣政策來實現的。穩健貨幣政策要靈活適度,綜合運用各種貨幣工具,加大逆周期調節力度,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重點是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使貨幣政策更有效地傳導至實體經濟,重點解決中小微型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
穩外資首先要積極幫助外資企業有序恢復正常經營,對生產醫用防護服、口罩、護目鏡等防護用品類外資企業,按照統一部署特事特辦,迅速復工達產,全力滿足需求。與此同時,密切跟蹤外資大項目進展,推動項目盡早簽約落地。創新優化招商引資方式,因地制宜精準幫扶,以及持續優化營商環境,依法保障外商投資權益。
穩外貿。當前疫情可能會導致外貿進出口短期內一定程度下滑,但這種影響是階段性的、暫時性的,我國外貿內生增長動力依然強勁。從中長期看,應當加大創新驅動力度,積極培育國際競爭新優勢。擴大市場準入,不斷改善營商環境,并結合“一帶一路”建設,在國際市場上尋找更多商機。
此外,穩預期還包括穩通貨預期,即穩幣值預期。與穩通貨預期相反,通脹預期是指人們已經估計到通貨膨脹要來,預先做好準備以避免通貨膨脹給自己造成損害,乃至出現擠兌風、搶購風。通貨膨脹預期會加快通貨膨脹的到來。因此穩通貨(或穩幣值)預期至關重要。當前我國經濟運行總體平衡,總供給與總需求總體平衡,但也存在物價結構性分化,例如豬肉價格上漲幅度較大,必須引起我們的重視。在疫情爆發期間,由于交通管制以及封閉式管理,導致某些必需品供不應求,以及少數商業企業哄抬物價,擾亂市場,對待這類問題,一方面要盡快疏通供給渠道,使供給與需求相銜接;另一方面對哄抬物價者要依法從重處理,決不姑息。
【本文作者為廈門大學經濟學院教授】
責編:賀勝蘭 / 蔡圣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