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時指出:“各級黨委和政府要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準確分析把握疫情和經濟社會發展形勢,緊緊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確保打贏疫情防控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努力實現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目標任務。”突發的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社會生活造成了很大影響,特別是給社會需求和供給帶來了沖擊,為此,中央出臺了一系列切實有力的政策組合措施,從穩定社會總需求和優化社會總供給兩個方面下功夫,確保國民經濟的穩定、平衡、健康發展。當前,經過艱苦努力,疫情防控形勢積極向好的態勢正在拓展,做好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宏觀調控需要在促進供需平衡方面作出更多努力。
多渠道、全方位、大力度穩定社會總需求
消除疫情對經濟的影響,尤其是在疫情過后大力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需要從消費、投資、政府購買和凈出口四個方面著手,多渠道、全方位、大力度穩定社會總需求。
在消費需求方面,擴大消費是對沖疫情影響的重要著力點之一。影響消費需求的因素很多,雖然疫情對消費需求形成了短期沖擊,但從長期來看,居民消費需求主要是由其收入水平決定的。從總體上來判斷,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居民收入不斷提高的趨勢沒有改變,這就為消費需求在疫情結束后的迅速恢復奠定了良好基礎。況且,疫情的短期沖擊對消費的影響也不完全是負面的。在疫情持續期間,一些新的消費需求如在線教育、電子政務、遠程醫療、無人配送、信息監控等都被充分挖掘出來,這為新一代通信技術和5G技術的應用帶來了重要機遇。因此,一方面要保證疫情期間居民基本生活消費需求得到滿足,鼓勵同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服務業有序恢復營業;另一方面,應通過切實措施鼓勵發展在線消費模式,把疫情對消費的短期沖擊轉變為抗擊疫情的新興消費手段。
從投資需求來看,在經濟增速放緩的大背景下,企業普遍面臨資金周轉困難的問題,突如其來的疫情進一步抑制了企業的投資需求。為此,宏觀經濟政策的一個重要著力點就在于恢復和提升企業投資需求。財政政策采用財政貼息、緩繳稅款等階段性、有針對性的減稅降費措施,有助于緩解企業資金的短期缺口,加大對企業復工復產的支持力度。隨著復工復產的全面展開,可以通過一定的激勵政策幫助企業根據疫情結束后的市場新熱點進行技術改造和生產線更新,以適應居民消費的規模反彈和結構升級。在刺激投資需求方面,中央著眼于降低企業融資成本陸續出臺的一系列金融政策,正在產生積極效果。針對企業復工復產面臨的債務償還和擴大融資等迫切問題,金融機構可考慮進一步完善金融支持方式,為防疫重點地區單列信貸規模,為受疫情影響較大的行業、民營和小微企業提供專項信貸額度。此外,還要更為積極地調整和完善企業信貸的還款付息安排,加大貸款展期、續貸力度,適當減免小微企業貸款利息,積極有效地降低企業投資的資金成本。
在財政支出方面,由于居民消費需求和企業投資需求在短期受到較大抑制,政府必須發揮“看得見的手”作用,采用擴大政府購買規模的方式直接拉動社會需求。財政支出具有資金籌集速度快、支出方向準和帶動作用強等諸多優勢,在應對突發性公共安全事件時,往往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以來,財政支出精準發力,成效顯著。一方面,在抗擊疫情的直接支出項目中,中央財政集中使用中央部門存量資金,統籌用于疫情防控、保障重點支出,對于地方財政受疫情影響較大的,加大轉移支付力度,擴大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發行規模,保證基層政府機構的正常運轉。另一方面,財政支出積極發揮其拉動國民經濟的“乘數效應”,通過政府采購有效推動了企業復工復產,通過財政投資促進產業鏈條的全面復蘇。
在凈出口需求方面,企業應面向國際市場,在短期內穩定出口規模,并不斷提高長期出口能力。凈出口需求是國外對我國產品和服務的需求,這是對國內需求的一個重要補充。疫情對出口也造成了明顯的沖擊,為此,一方面要努力穩定出口規模,通過各項舉措推進外貿企業復工復產,以最大努力保持對外經貿合作的連續性。這也有助于確保全球價值鏈的正常運轉,降低疫情對國際貿易及經濟的影響,促進世界經濟的穩定增長。另一方面,積極利用我國在疫情防控中形成的定向產能,提高相關產品的研發能力和生產能力,為滿足其他國家在疫情防控方面的需求作出積極努力。另外,外貿出口企業也要注重轉變經營方式,比如創新管理機制,充分運用線上技術,通過網上無紙化系統和在線視頻等非接觸方式辦理相關業務,進一步降低經營及監管成本,提高出口能力。
在統籌民生保障和結構調整的基礎上優化社會總供給
在抗擊疫情的戰役中,充足的后勤保障和物資供給是決定勝負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疫情基本穩定后,優化的社會供給是保障社會需求持續復蘇并有所提升的先決條件。用全面、辯證、長遠的眼光看待我國發展,就是要充分認識到,疫情對社會供給的沖擊是短期的、總體上是可控的,只要我們變壓力為動力、善于化危為機,完全可以把切實保障民生和優化供給結構統籌起來,完成今年經濟社會發展各項目標任務。
從短期來看,優化社會總供給的首要目標是精準有序扎實推進企業復工復產,切實保障民生和就業。目前,疫情在全國各地的蔓延程度和控制效果存在差異,優化社會總供給的首要目標是落實分區分級,精準推進企業復工復產。需重點抓好兩個方面的任務:一是切實保障居民生活必需品供應。落實“米袋子”省長責任制和“菜籃子”市長負責制,保障居民生活必需品供應,防止物價過快上漲。二是切實保障居民就業。疫情對居民就業的沖擊十分明顯,這也是優化社會總供給的重大挑戰之一。在現階段,應做到減負、穩崗、擴就業并舉,抓好社保費階段性減免、失業保險穩崗返還、就業補貼等政策落地。加快推動線上登記失業和申領失業保險金,確保失業人員應發盡發、應保盡保。注重2020年高校應屆畢業生就業工作,統籌做好畢業、招聘、考錄等相關工作,保障畢業生順利畢業、盡早就業。
從長期來看,優化社會總供給的根本舉措在于調整供給結構。短期的供給刺激政策主要應對生產的暫時性下滑,而從長期來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仍然要依靠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本次疫情暴露出我國在公共衛生管理、危機處置和社會治理等方面的缺陷,提出了優化供給結構、升級產業配套的迫切要求,為此應從四個方面著手:一是以疫情防控為契機,積極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在疫情防控過程中,部分地區的基本防護用品、簡易醫療設備甚至生活物資都出現了短缺,這就要求進一步重視紡織、食品、醫藥、農副產品加工等傳統產業的規模擴張和改造提升,提高國民經濟的應急響應能力。二是培育壯大新興產業,調整產業結構。鼓勵企業圍繞一些新的消費增長點開展投資,大力支持健康醫療、公共安全、信息監測、智能物流等產業加快發展。三是提高我國產業體系的綜合配套能力。在工業化進程中,我國形成了龐大的產業網絡和較為完善的產業配套,但在疫情沖擊下,產業鏈條上某些關鍵環節的斷裂給復工復產帶來了困難。這就要求進一步加強產能規劃工作,優化產業空間布局,提高我國產業體系的綜合配套能力。四是為供給結構調整提供更為鞏固的人才和技術保障。在下一步工作中,深入推進教育和科研體制機制改革,推動國家創新體系新一輪的頂層設計。
(作者:周紹東,系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實踐協同創新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