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原創精品 > 成果首發 > 正文

中國現代生態農業的理論與實踐

【摘要】現代生態農業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農業模式。在對現代生態農業發展背景進行分析的基礎上,立足于我國“三農”發展特征,結合國家戰略與社會發展需要,從可持續發展理念、社會生態大系統、現代科技與現代管理手段、產業鏈和價值鏈等四個方面解釋了現代生態農業的內涵;通過對“大農業”“大生態”和“大社會”的拓展性理解,以系統論為基礎,構建了現代生態農業理論框架圖;從農業農村生態環境治理政策的視角,對我國現代生態農業政策進行了梳理和評述。這對于推動我國現代生態農業理論研究具有創新意義,對于決策制訂者具有參考價值。

【關鍵詞】現代生態農業  內涵  理論框架  拓展性概念  政策梳理

【中圖分類號】F323.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9.19.003

引言 

生態農業的內涵十分豐富,既是內容,也是途徑;既是模式,又是理念;既強調保護生態,也強調產出效率。從背景而言,生態農業的產生是在人類認識到生態、經濟、社會以及農業生態系統中人、生物、環境三者之間的關系等問題時,對農業這個最古老的、巨大而復雜系統的再認識。

人類對農業無機投入帶來的生態危害的認知始于上世紀中葉。1962年,美國科普作家蕾切爾·卡遜在《寂靜的春天》中描寫了因過度使用化學藥品和肥料而導致的環境污染、生態破壞以及人類不堪重負的災難。1971年,美國土壤學家威廉姆·奧伯特在《ACRES》雜志上發文首次提出了“生態農業”的概念和思想。[1]1992年以后,可持續發展戰略成為全球發展戰略,生態農業的理論與實踐在世界各國均得到了較大的發展。1981年中國四川省遭受特大洪澇災害之后,農業生態經濟學家葉謙吉教授從恢復生產、重建家園等角度率先提出了發展“生態農業”的新概念和新思路,他認為生態農業是現代科學技術和傳統農業相結合,按照“整體、協調、循環、再生”的要求組織農業生產,實現能量的多級利用和物質的循環再生,從而達到生態和經濟發展的循環及經濟、生態、社會效益統一的綜合農業生產體系。[2]因此,中國生態農業從誕生之日起,不僅強調維護和促進農業生態系統的均衡,遵循“按自然規律辦事,按經濟規律辦事”,而且堅持立足于國情民情,結合國家戰略與社會發展需要,堅持優質高產增收,從而使國家、集體和個人等相關利益者全面受益。

近年來,隨著全球可持續農業的興起、我國農業生態環境問題的持續出現,[3]農業的戰略地位更為重要。信息化、智能化等現代科技在農業領域的大量應用,促使了我國現代生態農業的深層次理論探討與實踐發展。在一定程度上,現代生態農業是個相對于當前多重現實問題、多重發展目標以及與現代科技、現代發展理念相結合的動態概念。因此,現代生態農業是實現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和加快美麗鄉村建設的有效途徑,是我國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理論創新的重要內容。

現代生態農業的內涵及其在我國發展的必要性

生態農業的發展與現代生態農業。生態農業是在人類進入后工業化時代和知識經濟時代后產生與發展的。在美國土壤學家威廉姆·奧伯特(1971)提出“生態農業”概念和思想之后,英國農學家凱利·瓦庭頓(M. Kiley-Worthington)在此基礎上發展并充實了生態農業的內涵,并將生態農業定義為“生態上能自我維持,低輸入,經濟上有生命力,在環境、倫理和審美方面可接受的小型農業”,[4]其核心思想是把農業體系建立在生態系統之內,而且農業生產完全遵循生態規律,強調農業體系不影響、不打破生態系統。但是,在歐美生態農業發展過程中,出現了一些片面遏制化學物質投入的極端做法,[5]如美國農業部將生態農業定義為一種完全不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化肥、農藥、動植物生長調節劑和飼料添加劑的生產體系,[6]這種忽視農業產出效率的生產方式,可能會使農業單純地倒退到傳統農業階段,在糧食安全仍然是全球性問題的背景下是狹隘的,難以成為真正的生態農業。

在葉謙吉教授(1981)提出并詳盡論述“生態農業”概念之后,國內學界對生態農業的內涵與外延從多個方面進行了深化。馬世駿[7]將農業生態工程的概念引入到生態農業,主張結合系統工程方法,從而達到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的統一。楊曉東[8]將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的原則納入生態農業的范疇;唐建榮[9]從物質循環和能量轉化的視角,對生態農業低投入高產出的發展模式進行了定義。翁伯琦[10]、曹俊杰[11]等結合現代科學技術進一步發展了生態農業,提出了具有豐富生態文明內涵的現代生態農業,它是將農業生產、農村經濟發展和保護環境、高效利用資源等融為一體的新型綜合農業體系,具有安全、環保、低耗、高效等特點。

現代生態農業的目標是在農業發展過程中實現經濟、社會、生態三者綜合效益的最大化,在符合農業生產安全和人類健康的前提下,實現現代農業發展的可持續性。在農業體系上,既要保證區域內農業生產的良性循環,還要兼顧區域外農業、工業、服務業等所有產業的健康發展,體現出產業的多層次化、精細化,是各產業的復合體,保證現代生態農業系統整體功能的穩定性和持續性;在生態保護上,現代生態農業強調尊重自然界物質轉化規律,提高生態系統服務的產出效率,提升生態系統的服務能力,降低對生態系統的負面影響,維持農業生態系統均衡。在經濟效益上,通過借助扶持政策和市場手段,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和現代管理理念,運用一二三產融合等途徑不斷延伸產業鏈條,并提升產業價值,在為社會提供足量優質產出品的同時,達到農民增收和農業增效的目的。

現代生態農業是實現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為目標的農業生態經濟復合系統,[12]是生態農業與現代農業的綜合體,[13]因此,其內涵至少包括四個方面:一是基于農業可持續發展理念,從系統論的視角,遵循“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維護并提升復雜的農業生態系統的持續性、穩定性、生產性等,滿足現代社會與國家的戰略需求。二是現代生態農業將人類置于龐大且復雜的生態系統中。生態系統中有生命的生物群體和無生命的環境之間存在著復雜的、動態的聯系與相互影響關系,生態系統的均衡程度會影響到農業生態系統及農業產出品的質量和效率,而人類的農業活動也會通過復雜的、動態的內部關系影響到生態系統。三是現代生態農業大量引入現代科學技術成果和現代管理手段,既有生態農業的常規技術和微觀技術,也有與規模化生產相結合的農業宏觀生態工程技術等。四是現代生態農業不僅強調產出更多的食物、工業原料、生物能源等,而且強調農業產業鏈的延伸和價值鏈的提升,既注重生物產量也注重經濟產量。[14]

發展現代生態農業的必要性。改革開放40余年,得益于政策“紅利”的釋放,我國農業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2017年糧食總產量達到66160.7萬噸,比1978年增加了117%。然而,受農業生產中化學品投入過量、經營方式粗放、產業結構單一與失衡等問題的影響,農業生態環境系統的物質循環和能量轉化功能下降,農業可持續發展受到嚴重挑戰。[15]在我國糧食產量“十二連增”的同時,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并沒有縮小,農村地區的生態環境惡化沒有取得實質性緩解,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長期遠低于發達國家平均水平,這些問題同樣需要納入現代生態農業的視野。在這一現實背景下,發展我國現代生態農業極具必要性。

首先,現代生態農業是緩解當前農業生態系統不同程度失衡、局部失衡的需要。實施現代生態農業,能夠防治農藥化肥和廢水廢棄物帶來的環境污染,有利于改善農業生態環境,[16]并且現代生態農業能充分發揮改善氣候、涵蓄水源、保護土壤、增進地力等作用,[17]從而促進農業體系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發展,[18]為人類后代永續利用自然資源創造了條件。

其次,現代生態農業是增加農民收入、解決“三農”問題的有效途徑。[19]現代生態農業能夠優化資源配置,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和產業布局優化,提高農產品的產出效率和品質,促進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和農村發展。同時,現代生態農業還能改善廣大農村地區的居往環境,促進新農村建設等。

最后,現代生態農業是應對國際農產品激烈競爭局勢的客觀要求。長期以來,我國農產品一直處于國際農產品市場產業鏈的末端,在日本、歐美等國的市場屢遭綠色壁壘制約。[20]發展現代生態農業有助于生產高質量的生態農產品,提升了我國農產品參與國際市場的競爭力。

現代生態農業的理論基礎

三個關鍵概念的拓展性理解。現代生態農業本質上是以農業生態系統為依托,與生態系統和社會系統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具有一定結構和功能的復雜開放的循環系統,[21]這個復雜開放的循環系統要求對相關概念的拓展性理解,這也是構建現代生態農業理論框架的前提和基礎。

其一,大農業。現代生態農業追求的是高效低耗的生產過程和高產優質的農產品,現代生態農業對農業的拓展性理解主要包括四個方面:一是把生態農業的過程優勢和產品優勢轉變為產業優勢和經濟優勢。二是現代生態農業的外延不僅包括種植業中的糧食作物,也包括蔬菜作物、綠肥作物、飼料作物、牧草及花卉等;不僅涵蓋狹義農業,也包括林、牧、副、漁業,以及各類產業。三是除了第一產業之外,將與農產品相關的二、三產業納入建設和服務的綜合經營體系,在產供銷、農工貿等經營模式上不斷發展創新,而且將以互聯網為主的信息科學、農業農村傳統文化等多元要素,也納入現代生態農業范疇。四是空間分布和表現形式方面,既有傳統的陸地農業,也有有助于緩解人類水資源、耕地和糧食危機的海洋農業;既有拓寬農業生產途徑,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高效農業,又有充分發揮農業生產、生態和生活功能的觀光農業等可以擴展農業的表現形式。

其二,大生態?,F代生態農業繼承了傳統農業的綜合利用各種生物資源和建立良性的農業物質循環系統,或者開發各種生物飼料制造綠色產品提高生態農業發展模式的品質,或者采用生物能源等方法,提高生態農業發展模式的資源利用效率,以實現生態農業發展模式運行中農業資源的就地轉化增值,如?;?、果基漁業,稻田養殖等。同時,現代生態農業對農業生態系統的理解至少應該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現代生態農業所依托的農業生態系統是開放的、與社會系統是相互關聯且有著復雜關系的動態系統,且農業體系與農村生活、城鎮環境系統等存在多重相互影響。二是現代生態農業不僅在生產環節注重生態效益,而且在農產品收集、銷售與消費等環節,同樣注重生態影響與生態效益。

其三,大社會。現代生態農業從農業生產到工業生產,再到工農業配套生產和服務都要進行整體性組合。實現現代生態農業的社會經濟生態目標,對現代生態農業的理解應該超越農業本身的范疇,通過產業鏈與價值鏈的傳導,它的穩健運行不僅需要全社會的參與,也需要現代科技和現代管理理念的投入。同時,現代生態農業的外溢性也會對農業體系之外的經濟、環境、文化等帶來影響。

現代生態農業理論框架。在理論框架中,農業體系處于核心地位,是人類作用的對象,為人類生存和社會發展提供物質基礎和空間載體,同時也通過自身的承載能力制約著人類活動的開展。社會系統是農業系統與生態系統相互作用的紐帶和產物,它通過制度和現代科學技術將生態環境因素納入農業體系,并因地制宜地加工改造自然生態環境,進而創造更適合人類需要的生態系統。生態系統則是地域范圍內農業體系和社會系統相互交織而構成的地理環境整體,它通過輸出生態產品服務于農業體系。具體見圖1。

因此,現代生態農業包括了農業體系、生態系統、社會系統以及三者之間多種復雜的動態關系,在這種循環的動態運行中,實現經濟、社會、生態綜合效益最大化及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

中國現代生態農業的政策梳理

作為一種農業發展模式,生態農業是不同階段“三農”發展中重大問題的回應,是個動態的過程,相關政策具有較為明顯的階段性特征。

1973~1981年:農業農村生態問題局部治理階段,間接性生態農業政策開始出現。從文獻可以看出,此階段“生態農業”的概念雖未正式提出,但相關文件已初現生態農業端倪。由于糧食生產是該階段農業農村發展的重點,農業生產中以有機投入和傳統技術為主,因此,生態問題尚不突出。但是,長期的饑餓壓力導致單一糧食生產、農業資源過度利用,致使農業內部和農業與其他產業間結構不平衡,農業生態系統的生產能力下降。

1

 

 

生態農業并沒有被寫入相關文件,但出現了部分針對農業農村生態和維護農業生態系統平衡的政策與文件,這些政策與文件雖然沒有明確提出發展我國生態農業,但是在客觀上從局部領域支持了生態農業,詳見表1。

根據表1相關文件內容,這一時期涉及的與生態農業相關的政策文件有三個方面:一是以水污染治理和農村飲水安全為主的農村環境保護政策。[22]二是與農業生態資源保護相關的政策。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加快農業發展若干問題的決定(草案)》及《農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試行草案)》等,提出對森林、土地、草原、河流、野生動物等農業生態系統內資源單元的保護。三是與農業用水、農藥、土地等生產要素污染防治相關的政策。1979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試行)》第二十一條提出:“積極發展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推廣綜合防治和生物防治,合理利用污水灌溉,防止土壤和作物的污染。”

1982~1992年:農業農村生態問題的全面治理階段,以環保為目的的生態政策正式出臺。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化,城市化進程加速,工業“三廢”和城市生活垃圾等以不同形式轉移到農村,農村污染源從農業轉變為農業、工業雙重污染,污染物既有來自農村也有來自城市,種類呈現多樣性。與此同時,學術界掀起了以葉謙吉教授(1982年)為代表的生態農業研究熱潮,為生態農業相關政策的制定奠定了理論基礎,此階段政策側重于兩方面。

2

3

 

 

一是對農業生態系統的治理。多源多樣的農村污染對“三農”可持續發展帶來的挑戰和壓力不斷增加,農產品安全、農村環境安全、農村居民生活安全等受到威脅,圍繞生態農業的多項政策逐漸出臺(表2)。198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明確規定了保護水資源的相關政策、責任范圍以及違反本法的處罰措施等內容。1985年,國務院發布《關于發展生態農業,加強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發展生態農業是實現兩個轉變的重要措施之一”。1989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明確規定“加強農村環境保護、防治生態破壞、合理使用農藥、化肥等農業生產投入品”。

二是以加強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為目標的發展生態農業的政策。以探索農業發展模式為主要內容的中央一號文件出臺,間接地對發展現代生態農業提供了有效支撐。1982~1986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連續五個一號文件都為生態農業發展提供了政策支持(表3)。1982年發布的《全國農村工作會議紀要》明確指出:“農業要走投資低、耗能低、效益高和有利于保護生態環境的道路。做好農業資源調查和區劃,為合理開發、利用、保護農業資源提供科學依據。”

1993~1999年:農業農村環境的綜合治理階段,中央倡導、地方試點生態農業政策。1993年,農業部等七部委聯合提出“關于加快發展生態農業的報告”,要求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生態農業的建設試點工作,意味著生態農業建設工作正式納入政府行為。1994年,國務院批準了“關于加快發展生態農業的報告”,要求各地積極開展生態農業建設試點工作。1995年,國家環保局組織實施了農業生態、鄉鎮企業、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恢復、污染控制、資源合理利用等方面的111個生態示范區。1996年,“大力發展生態農業”被納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詳見表4。

4

 

 

這一階段,農業農村的環境問題依然嚴重,除了對化肥農藥等過量投入之外,新興鄉鎮企業引發的農村環境問題也是這一時期農村生態環境治理的重點之一,同時,在地方開展生態農業試點的基礎上,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經歷了從中央提倡、地方試點,到中央批準、地方實施,最后上升為國家規劃層面的發展歷程。

2000年至今:農業生態問題的系統性治理階段,現代生態農業政策系統性逐步形成。進入21世紀,包括農業農村在內的環境問題頻發。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之后,國內外環境都對生態農業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以互聯網和智能化為主的信息化技術迅速發展,為現代生態農業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技術支撐。2015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全國農業可持續發展規劃(2015~2030年)》,提出要優化調整種養業結構,積極開展種養結合型循環農業試點,因地制宜推廣節水、節肥等節約型農業技術。2016年9月,農業部印發《農業綜合開發區域生態循環農業項目指引(2017~2020年)》,生態循環農業發展正式上升至國家戰略,《指引》提出:2017~2020年計劃建設區域生態循環農業項目300個左右,積極推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和生態保育型農業,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標準化生產水平和農業可持續發展水平。

5

6

 

與此同時,各省和市(縣)也結合自身實際,出臺了相應的現代生態農業發展規劃,中國現代生態農業實踐由此全面展開,總體呈現出綠色、循環、可持續、優質、高效、特色的現代生態農業發展趨勢。山東省于2018年8月頒布《關于創新體制機制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拓展農業生態功能,積極發展休閑農業、創意農業、智慧農業,塑造終端型、體驗型、循環型、智慧型新產業新業態,構建全循環提升、全鏈條增值、全產業融合的農業發展新格局。云南省印發了《云南省高原特色農業現代化建設總體規劃(2016~2020年)》,并積極開展種養結合、臨夏立體經營、糧改飼等生態循環農業。酒泉市于2018年印發《酒泉市循環農業產業發展專項行動計劃》,計劃到2020年初步形成產業融合發展、資源高效利用、環境持續改善、產品優質安全的循環農業發展格局,到2025年形成農牧結合、糧飼兼顧、草畜配套、養殖循環、產加銷一體化、資源永續利用的循環農業產業發展新格局,詳見表5。

結語

中國農業發展模式轉變具有明顯的“倒逼”特征,現代生態農業因兼具現代農業和生態農業的優點,成為具有現實意義的可持續農業發展模式。中國現代生態農業以維持和提升農業生態系統生產力為基礎,充分運用現代科學技術與現代管理理念,以促進農村發展、農業增產和農民增收為目標,兼容生態、經濟、社會三大效益。在國家政策的引導下,中國現代生態農業發展取得了明顯進步,但尚不能適應激烈的全球農業競爭環境,不能滿足國內人民需求。在中國現代生態農業理論和政策方面,仍需從以下三個方面予以加強。

一是跨學科多領域的協同研究?,F代生態農業的理論涉及經濟學、生態學、農學、社會學、管理學等多種學科。目前以生態學、經濟學領域的專家為主,不僅研究內容受限,而且缺乏發展現代生態農業所需的理論支撐,理論研究的系統性亟需完善。因此,需要多領域多學科的專家協同攻關,共同探索,逐步完善并形成推動現代生態農業不斷深入的理論體系。

二是差異化地方化的實踐探索。因地制宜是發展生態農業的重要原則。我國各地需要立足當地資源稟賦、產業結構等自然社會特征,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現代生態農業模式。政府可以從宏觀上引導樹立生態農業發展理念,中觀上激勵延伸產業鏈和提升價值鏈,微觀上宣傳和推廣典型現代生態農業模式。

三是與現代科技和管理理念的融合提升。區別于傳統農業,現代生態農業最顯著特點之一是充分利用現代科技和現代管理理念。因此,需要對已經成熟的現代生態農業的共性技術、關鍵技術、核心技術、管理制度、管理方法等進行篩選提煉,將其應用和推廣到農業體系;同時,加大對現代生態農業發展關鍵難點技術的投資,鼓勵現代生態農業在運營管理等方面試驗改革,提升現代生態農業科技與管理水平。

注釋

[1][16]趙博勇:《生態農業及其發展模式研究》,西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

[2][17]葉謙吉:《生態農業》,《農業經濟問題》,1982年,第11期。

[3]鄭軍、史建民:《國外生態農業實踐透視》,《山東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4期。

[4]劉思華:《理論生態經濟學若干問題研究》,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

[5]楊瑞珍、陳印軍:《中國現代生態農業發展趨勢與任務》,《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7年第38卷第5期,第167~171頁。

[6]林祥金:《世界生態農業的發展趨勢》,《中國農村經濟》,2003年第7期。

[7]馬世駿:《高新技術農業應用研究》,北京:中國科技出版社,1987年。

[8]楊曉東:《關于對我國生態農業問題的思考》,《第五期中國現代化研究論壇論文集》,2007年。

[9]唐建榮:《生態經濟學》,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5年。

[10]翁伯琦:《發展現代生態農業要實現新跨越》,《福建科技報》,2011年9月21日,第B01版。

[11]曹俊杰、王學真:《中外現代生態農業發展比較研究》,《生態經濟》,2006年第9期,第108~111頁。

[12]卞有生、金冬霞、邵迎暉:《國內外生態農業對比——理論與實踐》,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0年。

[13]翁伯琦:《發展現代生態農業要實現新跨越》,《福建科技報》,2011年9月21日,第B01版。

[14]楊瑞珍、陳印軍:《中國現代生態農業發展趨勢與任務》,《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7年第5期。

[15]王寶義:《中國高效生態農業發展的影響因素及未來趨勢》,《現代經濟探討》,2016年第3期。

[18]李太平:《論生態農業的發展》,《中國農史》,2011年第2期。

[19]李哲敏、信麗媛:《國外生態農業發展及現狀分析》,《浙江農業科學》,2007年第3期。

[20]鄧啟明:《基于循環經濟的現代農業研究》,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年。

[21]譚明交、馮偉林:《中國生態農業發展的理論探析與啟示》,《區域經濟評論》,2019年第1期。

[22]朱惠:《關于新農村規劃和建設中的衛生問題》,《衛生研究》,1977年第4期。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Modern Ecological Agriculture in China

Zhao Minjuan

Abstract: Modern ecological agriculture is a sustainabl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model.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backgrou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ecological agriculture, this paper takes into accoun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and the needs of national strateg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explains the connotation of modern ecological agriculture from four perspectives: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general system of social ecology,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modern management methods, and industrial chain and value chain; constructs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modern ecological agriculture through an extended understanding of "grand agriculture", "grand ecology" and "grand society" and on the basis of the system theory; and reviews the modern ecological agricultural policies in China in terms of the governance policies for agricultural and r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is is of innovative significance for promoting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of modern ecological agriculture in China and has reference value for the decision-makers.

Keywords: modern ecological agriculture, connotation, theoretical framework, extended concepts, policy review

趙敏娟,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經濟管理學院院長,陜西省首批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陜西農村經濟與社會發展協同創新研究中心”首席專家。研究方向為農業自然資源管理、產業轉型與區域可持續發展、公共政策經濟評價。主要著作有《中亞農業發展:資源、區劃與合作》《流域生態補償:基于全價值的視角》《渭河流域糧食作物虛擬水貿易:基于非市場價值的視角》《農業科技創新國際化研究報告》等。

責 編/馬冰瑩

[責任編輯:李金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