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深度原創 > 正文

疫情沖擊下,中國經濟怎么走

核心提示: 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影響了人們的正常生活,也在一定程度上對我國經濟產生了沖擊。但疫情壓不垮中國經濟,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發展的趨勢不會改變,要堅定信心,多措并舉統籌好經濟發展,堅決打贏疫情防控戰,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目標。

【摘要】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影響了人們的正常生活,也在一定程度上對我國經濟產生了沖擊。但疫情壓不垮中國經濟,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發展的趨勢不會改變,要堅定信心,多措并舉統籌好經濟發展,堅決打贏疫情防控戰,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目標。

【關鍵詞】經濟影響 疫情 中國經濟

【中圖分類號】D25 【文獻標識碼】A

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亂了人們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秩序,給整個社會經濟活動帶來巨大影響。在疫情發生后不久,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當機立斷采取了一系列及時有力的措施,全力阻斷疫情傳播擴散,目前疫情已經得到有效控制。根據國家疾控部門統計,截至2月26日,全國新增確診病例人數已經連續14天呈下降趨勢。由于疫情拐點尚未到來,社區傳播的可能性隨時存在,防控形勢依然嚴峻。

新冠肺炎疫情的傳播特點

第一,擴散范圍廣。全國34個省市自治區,包括港澳臺地區,無一幸免。除了湖北省內所有城市和鄉村以外,全國主要城市,像北上廣深和幾乎所有的重點城市均有確診案例,而且發病人數與各地的經濟發展水平高度相關。截至3月6日24時,31個省份(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報告累計確診病例80651例,累計治愈出院55404例,累計死亡3070例,遠遠超過了2003年“非典”(SARS)死亡人數。

第二,影響程度深。新冠肺炎疫情下,全國延遲復工開學,幾乎所有的企業、單位、家庭,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波及,正常的生活節奏受到影響,給人民生活造成巨大干擾和沖擊。全球多家航空公司宣布縮減或暫停往來中國航線,世界上多個國家和地區也不同程度出現了確診病例。

第三,防控難度大。由于疫情發生的時間與傳統春節假期高度重疊,大量的人口流動給疫情防控帶來了巨大困難,也使病毒傳播變得更加復雜和不可預料。按照2019年統計數據,當年春節返鄉期間,全國鐵路累計發送旅客4.1億人次。短短幾天內,如此龐大的人口流動加大了疫情傳播的速度和規模,增加了疫情防控的難度和危險性。

疫情造成產業經濟損失的影響分析

第一,疫情對生產造成的機會損失。所謂生產的機會損失是指,全國企業生產活動停止一天帶來的經濟損失。我們用來衡量生產規模的指標是GDP,GDP就是以貨幣計算的全國企業一年生產的商品價值總量。按一年365天,52個星期,每周休息兩天計算,一年正常的休息天數是104天,加上國家法定節假日,合計休息115天。那么,一年實際工作日就是250天。按照國家統計局2月28日發布的201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9年我國GDP規模是990865億元人民幣(接近100萬億元),這里用100萬億元除以250天,得出全國企業每天創造的財富規模是4000億元。

由于疫情影響,目前全國的停工天數,按照年初五(1月29日)復工起算,從1月29日到2月19日共21天,扣除6天周末休息,此間停工天數共15天(根據央視新聞報道,2月25日國家發改委宣布當天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已部分開工,其中浙江省達到90%,部分省份達到70%)。可以得出,春節后由于疫情影響,全國停工15天的經濟損失為6萬億元,相當于經濟發達的中國浙江省一年創造的財富總量。

第二,疫情對消費造成的機會損失。消費的機會損失是指,正常的居民消費支出由于受到外部影響無法實現,進而對商家造成的經濟損失。按照去年統計數據,2019年春節期間(初一到初五)全國商品零售總額中,僅全國零售和餐飲企業就實現銷售額約10050萬億元,相當于中國中西部地區一個省一年的GDP總量。再做一個類比,中國出境旅游者規模和消費額持續位居世界第一。據統計,2019年中國居民在海外的購物和餐飲兩項合計共1萬億多元,其中還不包括國際旅費和住宿等費用。由此可見,疫情帶來的消費機會損失規模也十分巨大。而且很多消費有窗口期,特別是春節期間的消費,雖然有一定彈性,一旦過了這個窗口期會隨之消失;而生產與消費不同,生產是剛性的,其背后是訂單、是需求、是市場,如果錯過了約定時間,生產出來就是過剩、就是庫存和浪費。這是市場規律和經濟規律決定的,如果違背了,帶來的問題會更大。

此外,其實還有一項難以計算的損失就是因疫情肆虐導致不幸身亡的患者。經濟損失可以計算,但生命是無價的,一旦生命停止了,再也不能回轉。

由于本次疫情影響具有規模大、程度深、困難多的特點,接下來厘清病毒源頭、傳播路徑、潛伏期限,以及新藥研發等都需要一定的時間,加上如此大規模的疫情爆發和應急工作無先例可借鑒。因此,必須做好疫情處理有可能不會在短時間結束的思想準備。為了確保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目標的實現,今后一個階段的疫情防控和社會經濟運行要時刻注意,必須保證經濟發展不停步(保平穩)、社會需求不下滑(保結構)、市場信心不低落(保信心)。疫情防控是最緊急任務,社會經濟發展是長期目標,兩者具有同等重要意義。只有在社會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解決這場危機,把自然、經濟、社會力量的相互作用、相互依賴的辯證關系統籌起來加以考慮,化解風險,才是打贏這場疫情阻擊戰,最終實現社會經濟發展目標的正確指導思想。

切實維護正常經濟社會秩序,努力保障生產生活平穩有序

第一,保平穩,防止經濟出現加速下滑。所謂“加速下滑”是指由于生產要素在不同部門之間流動,在趨利避害原則的誘導下,造成對社會總產出的影響,這種影響在經濟下行過程中往往表現出對經濟發展的拖累作用。本次疫情與2003年的“非典”(SARS)有所不同,2003年時我國經濟發展處于上行周期(2000至2002年的經濟增長率分別為8.3%、8.4%、9.9%,SARS危機后三年的經濟增長分別達到10.0%、10.1%、11.3%),由于生產要素的報酬率處于上升階段,危機過后經濟活動迅速恢復正常,并出現了加速發展的態勢。

本次疫情暴發前,經濟活動處于下行階段(2019年四個季度,經濟增長率分別為6.4%、6.2%、6.0%、6.0%),生產要素的替代作用難以發揮。例如勞動力可以在三大產業部門之間自由流動,由于三大產業的勞動報酬率(效率)存在差異,一個農民工務農一年可能獲得2000元,如果轉移到城市做工,一年可能會得到20000元。只要轉變了就業和崗位,產出效果可能會增加10倍,資本、技術乃至物資也是同樣道理。可以說,加速下滑就是由于生產要素不流動或逆向流動,造成經濟活動的萎縮和停滯現象。

當經濟發展處于上行階段時,高效率的產業部門對生產要素的吸附作用會更強,帶來的結果是經濟發展加速,GDP不斷增加。反之,當經濟處于下行階段時,由于市場萎縮,效率較高的產業部門更容易出現資源過剩問題。我們仍以農民工為例,由于就業機會不足,農民工外出變得困難,只能繼續務農,從而使得產出效果退回到原來狀態。

當前,由于疫情防控的需要,對人口流動進行了封閉和阻斷,采取了最嚴格的措施,這個過程如果持續時間過長,就會出現生產要素不流動乃至回流的現象。從現實來看,目前城市建筑業、加工業、服務業等行業尚未正常運營,即使復工開業,大量遠在外地的雇員和工人也沒有全部返崗,導致很多單位處于“開工不足”的狀態。長此下去,經濟活動有可能會進一步受到拖累,加速下行的問題便暴露出來。

第二,保結構,防止總需求結構性收縮。經濟下滑問題,光靠企業自身很難奏效,必須有外力推動。此時最大的外力就是市場,即創造和擴大有效需求。近20年來,中國的經濟結構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社會總需求從原來的出口主導(外需),轉變為投資拉動,現在已成為消費主導(內需)的模式。根據國新辦1月21日發布的最新數據,2019年我國“消費對經濟的貢獻率”已達到57.8%,拉動經濟增長3.5%(去年經濟增長率6.1%),消費成已成為總需求中最主要的動力。

需要指出的是,在疫情嚴峻的當下,光看到“貢獻率”遠遠不夠。因為最終消費包括兩類,一是居民消費,二是政府消費。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消費活動具體分為兩種,一是在國內的購買,二是在國外購買的商品和服務。由于疫情的影響,政府消費和居民的國外消費無法準確反映國內市場的真實情況,特別是在服務業受到重創的情況下,應該剔除上述幾個部分,把焦點對準居民在國內商品消費支出的真實情況。

中國居民在國內一年的商品消費支出是多少?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19年全國社會商品零售總額為41.2萬億元,如果用41.2萬億除以當年的GDP(100萬億元),結果是41.2%。也就是說,來自居民個人消費的比重是41.2%。相比發達國家一般在70%—80%的水平看,我國的居民消費比重依然偏低。所以,在疫后恢復的各項工作中,如果不能改善和提升居民消費的比重,在長期封閉和悲觀心理的作用下,現有41.2%比率完全有可能不升反降,或可能以替代方式呈現出“明升暗降”的結構性收縮。

第三,保預期,防止悲觀心理情緒蔓延。為了保證居民在國內市場消費比率的不斷提升,除了加強市場管理、優化營商環境、完善市場秩序以外,一項更為重要的工作是建立消費者信心,特別是長期信心,給予消費者穩定的預期。如果消費者對市場不放心,任何政策措施的效果都會大打折扣。

隨著疫情防控的常態化和封閉隔離時間的延長,不安、焦慮、抱怨情緒也會增加,消費者心理和情緒的變化是一個必須關注的問題。要防止悲觀心理和情緒擴散,警惕消費者用腳投票。必須注意加大市場宣傳和輿情引導,幫助消費者調整好情緒,恢復市場信心,擺脫疫情反應,否則我們期待的疫后消費反彈和恢復性增長有可能是水中月、鏡中花。

雖然我國經濟長期向好趨勢不變,但短期內的風險沖擊還需要重點防范

第一,強化分析預警,防止經濟活動出現大起大落。經濟運行的大起大落表現在市場上就是價格波動。接下來,可以通過加強對價格信息的分析和預警,為調控政策提供依據。有兩個價格可以作為參照:一是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反映的是八類消費品零售價格的變動情況,二是生產者價格指數(PPI),反映的是九類基本工業品出廠價格的變化情況。PPI和CPI一個在產業鏈上游一個在下游,二者具有高度相關性。如果“前低后高”反映出供給有問題,如果“前高后低”反映出需求有問題,如果“兩者都高”則反映出市場有問題。

第二,加大支持力度,幫助企業渡過生產經營難關。在疫情的面前,無論大型企業還是中小企業都面臨一定的風險。例如,民用航空領域的許多巨無霸企業,由于航線和乘客數量銳減,生產經營已經岌岌可危。為了防止航運、空管、地勤、機場等同時出問題,以至影響疫后經濟恢復,在技術人員停崗待命期間,有關工資、社保、按揭和飛行器租賃、利息、稅費等需要國家財政和金融部門給予直接干預和支持,否則很有可能出現技術人員逆向流動和服務能力下滑的現象。

第三,關注中小企業,切實緩解生存發展節點問題。突發的疫情,使得已經處于寒冬的中小企業雪上加霜,苦不堪言。當前,準確把握中小企業的復工情況,采取針對性救助措施十分必要。為此,厘清中小企業的節點問題尤為關鍵。例如,不僅要了解企業的開工率,還要掌握開工企業的全員率(員工實際到崗比率)、準點率(每天準點工作時間比率)、復活率(未來半年能夠存活的比率)等重要節點指標,對于開工率、全員率、準時率、復活率較高的中小企業和地區,應考慮給予稅費減免等特殊措施。

第四,平穩市場信心,完善信息發布和危機管理機制。消費者是疫情肆虐下最弱勢的一個群體。在疫情的沖擊下,許多人出現焦慮、恐慌等情緒,這些情緒都屬于正常心理反應,特別在看不清趨勢、無法掌握科學方法的時候更容易出現偏激和負面情緒。因此,應及時準確公開疫情信息、加強心理干預,做好信息發布。各級政府和機構設立的首席信息官(CIO)此時應該發揮積極作用,做好消除疑慮、平息抱怨、化解風險工作。

(作者為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繼續教育學院院長)

【參考文獻】

①《中國經濟長期向好趨勢不會改變》,新華網,2020年2月17日。

②《堅定信心逆風前行 經濟長遠向好》,新華網,2020年3月5日。

責編/賈娜 美編/陳媛媛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谷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