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的“家文化”源遠流長,對政治、經濟等各個層面的影響廣泛深遠。“家文化”理念對“大同”世界的向往與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的目標具有內在一致性。“家文化”理念在處理個體與集體、責任與權利的關系上具有獨特的內涵,對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借鑒意義。
【關鍵詞】“家文化” 人類命運共同體 “大同”思想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在人類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家庭是組成社會的基本單元,無論是從起源上還是從社會生存形態上,“家”都是人類生活的基本單位和原始形態。中國的“家文化”對于社會的發展具有重要影響。當今世界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存在諸多不穩定性不確定性,面對日益突出的全球性挑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應運而生。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超越了民族國家利益和意識形態,是“家文化”理念在民族國家意識領域的抬升,二者具有內在一致性。
“家文化”與人類命運共同體
中國的“家文化”社會影響廣泛,“所有一切的社會組織均以家為中心,所有一切人與人的關系,都須套在家的關系中”。“家文化”理念的內涵旨在家庭單位構建過程中處理好“個體與集體”“責任和權利”的關系,這對于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借鑒意義。
在個體和集體的關系上,“家文化”理念是一種超越個體私權力之上的群體公權力的話語建構模式,“家”與個體成員之間是協調關系。如果把“家”比作一棵大樹,“家”的成員都是這棵大樹上的枝葉。“家”作為群體公權力表現為對繁茂和生生不息的追求,“家”需要成長為一棵參天大樹,而作為個體私權力的成員都以“家”的繁衍和發展作為個體價值實現的最終目標,在必要條件下,“家”的成員能夠犧牲個體利益而實現“家”的繁榮。
受歷史、自然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國家之間、經濟體之間的發展并不平衡。如何實現人類種群的集體公權力與國家之間、經濟體之間的私權力的平衡,是值得討論的問題。世紀交匯之際,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以國家、經濟體等作為組成單位推動世界朝著多極化方向發展。“家文化”理念中的“求同存異”觀念和集體主義的奉獻精神,對于處理集體與個體的關系具有借鑒意義。
中國的“家文化”在處理集體與個體的關系上形成了獨特的責任和權利分配關系,社會個體的責任和權利的分配關系決定了社會基礎的穩定性。“家文化”理念下的責任和權利分配關系與集體和個體的協調關系相一致,家庭成員在享受權利的同時也需要承擔相應的責任。責任和權利的展開圍繞“家”的發展和繁衍進行,個體可以在安全歸屬和價值實現兩個方面獲得權利。在中華傳統文化中,“家”具有“本體論”的地位,是個體的最終歸屬,同時,個體價值的實現也體現為得到家庭成員的認可。“家文化”理念下的責任和權利的分配關系在個體和集體之間實現,家庭成員享有的權利來自家庭的保護,同時家庭成員也需要承擔繁衍的責任。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需要處理責任和權利的分配關系,特別是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責任和權利的分配關系。二戰之后,責任和權利的分配方式在以西方大國主導的單邊主義基礎上構建起來的,本質是大國意志優先。單邊主義導致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責任和權利分配不平衡,少數大國只享受權利卻不愿意承擔相應的責任。中國的“家文化”理念能夠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和新型國際關系提供參考。
“家國同構”觀念對政治實踐的影響
“家文化”理念在構建中國傳統社會結構的過程中有一個抬升過程,“家文化”理念的抬升也被稱為“家文化”的泛化。“家文化”理念的政治表現形式即是“家國同構”觀念,即“家文化”確立個體與集體的協調關系、責任和權利的分配關系延伸到“國”的建構模式上。家庭和成員之間的關系延伸到國和民之間的關系上,這不僅是社會關系的延伸,更是社會個體心理結構和精神結構的重建過程。在“家國同構”模式下,治國和治家本質上一致,治國(平天下)需要建立在治家(修身)的基礎之上,“家文化”理念孕育的是一種家國天下的情懷觀,“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所蘊含的是一種建構在未來社會發展之上的大局觀。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需要建立能夠實現平等對話的政治協商機制。冷戰結束后,世界政治格局出現了“一超多強”的局面,西方超級大國憑借雄厚的經濟實力和強大的軍事實力,掌握了國際政治的話語主導權。世界范圍內的和平不僅僅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生存與命運,而且是整個人類未來的生存與命運。“家國天下”觀念對于構建新型對話協商機制具有借鑒意義,能夠使人們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大局觀和角色觀。
“天人合一”思想對可持續發展的意義
“家文化”理念建立在農本經濟之上,農耕活動為“家”的構建和運行提供基本的物質保障。農本經濟的特點是對自然環境的極大依賴,在處理主體與客體之間的關系上強調和諧發展,人與自然并不是獨立的兩極,而是處于互補的整體關系中,“天人合一”的思想源自于此。“家文化”在經濟層面的抬升基于整體觀,經濟發展需要考慮很多宏觀問題,強調綜合、統一的辯證思維,需要運用整體、聯系、發展的觀點處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形成“家文化”的整體觀。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必須要推動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協調發展。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一直是人類社會發展需要面對的重要問題。對二者之間的關系存在兩種處理方式,同時也決定了國家發展的兩種模式,即擴張式和內斂式。擴張式發展模式建立在主客二分、二元對立的思想基礎上。這種發展模式追求人定勝天,主體認識自然、利用自然、征服自然,為了追求經濟效益而忽略社會效益。而內斂式的發展模式正是“家文化”理念的表現形式,“天人合一”觀念蘊含的是主體與客體共生的思想,人與自然并不全然處于對抗關系中,主體在追求經濟發展的同時可以協調同自然的關系,實現可持續發展。
“大同”思想與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
“家文化”通過“親親”“仁愛”思想,以實現世界“大同”為最高理想。“親親”“仁愛”本為一體,“親親”是處理家庭成員之間內部關系的準則,要求家庭成員熱愛自己的親人。“仁愛”是“親親”的抬升,把對家庭成員的熱愛之心泛化為對全部社會成員的思想規范,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仁”由“愛親”到“愛眾”的提升過程實現,是構建和諧人際關系的基本原則,在“仁”的基礎上通過“和而不同”達到對社會矛盾的消解。“和”是“家文化”的基本精神與重要觀念,只有在“仁”與“和”之間保持中庸之態,“仁愛之心”才能夠在矛盾中實現平衡。“家文化”由“親親”而“仁”,經中庸而達“和”,內在孕育“仁愛之心”。“仁愛之心”超越個體,是用平等的眼光看待世間萬物的心態,是對世界“大同”的向往。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超越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物質追求,是對人類生存的精神家園的向往,更注重人的歸屬感構建。“大同”思想需要重構而抬升為對人類命運的思考,對人類心靈家園的構建。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不僅要在物質層面,還要在精神層面對人類的前途命運進行思考。在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協商,在經濟上相互合作、優勢互補,促進共同發展。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在物質和精神層面的構建與“家文化”具有內在一致性。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凝聚了中國智慧,融合了人類共同價值觀,為國家秩序的革新和完善提供了新的路徑選擇。
(作者為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博士研究生)
【參考文獻】
①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
②儲小平:《中國“家文化”泛化的機制與文化資本》,《學術研究》,2003年第11期。
責編/銀冰瑤 美編/楊玲玲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