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伯禮院士
“我只是在做自己該做的事”
本報記者申少鐵
1月中下旬,武漢疫情形勢嚴峻復雜。大醫院人滿為患,確診患者、疑似患者、無法排除感染可能的發熱患者、確診患者的密切接觸者“四類人員”交叉感染風險大。
1月27日,72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來到武漢。看到這種情況,他及時提出建議,對“四類人員”進行分層、分類管理,集中隔離;對確診的患者按照輕癥、重癥分開治療;衛生資源緊張,可以適當改造酒店、學校,加以利用。
張伯禮介紹說:“我們根據以往的經驗,建議對‘四類人員’全部使用中藥治療。無論是普通感冒、流感還是新冠肺炎,中藥都有一定的療效。他們吃上了中藥,穩住了情緒,很多人服藥一兩天后退了燒,也就不恐慌了。”
隨著確診患者越來越多,武漢開始建設方艙醫院收治患者。張伯禮和國家中醫醫療救治專家組副組長劉清泉寫了請戰書,提出中醫藥進入方艙醫院,也可以由中醫來承辦方艙醫院。
中央指導組同意后,組建了第一支中醫醫療隊,籌建了江夏方艙醫院,里面主要采用中醫藥綜合治療方法。“在武漢,我只是在做自己該做的事。看到中醫藥在抗擊疫情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很多人獲益,我很欣慰。”
指導臨床、進入隔離病區察看患者、親自擬方、巡查醫院、組織協調救治、參加研討會議……這是張伯禮在武漢每日工作的常態。“每天都是高負荷運轉,連軸轉,籌建方艙醫院,有時趕不上吃飯,就泡碗方便面。”張伯禮說。
2月15日凌晨,張伯禮突然感到腹痛難忍。那一段時間,武漢氣溫驟降,還下起了雪。中醫方艙醫院開艙不久,內部有很多事情需要處理,醫護人員的培訓磨合、病區設置、水電廁等設施的完善等。“應該是在方艙醫院著了涼。當疼痛集中在膽囊區時,我說壞了,可能是膽囊炎發作了。”張伯禮回憶。
張伯禮放不下工作,想保守治療,但主治醫生態度堅決:“不能再拖了,必須馬上進行膽囊摘除手術!”醫生為張伯禮手術時發現,他的膽囊已經化膿,膽管結石嵌頓壞疽。
術后,躺在病床上的張伯禮最惦記的依然是醫院里的患者。“抗擊疫情最關鍵的時候,我不能就這樣躺著。”
張伯禮還在住院的時候就在考慮如何發揮中醫在救治危重癥患者上的作用。在張伯禮等專家的建議下,中央指導組組建了中西醫聯合會診組,對重癥患者實行一對一會診,建立一對一診療方案。
“利用住院時間,我們還組織了武漢協和醫院、武漢市中醫醫院共同建立專門針對湖北感染新冠肺炎的醫務人員康復管理平臺,這將是今后一兩年的重點任務。”張伯禮說。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