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深度原創 > 正文

國學課程的德育功能與實施策略

核心提示: 國學不是靜態的死知識,而是活化的知識傳承。將國學經典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創新國學課程模式,可拉近學生與國學文化之間的距離,引導廣大青年學子領悟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涵養道德品格、堅定文化自信。

【摘要】國學不是靜態的死知識,而是活化的知識傳承。將國學經典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創新國學課程模式,可拉近學生與國學文化之間的距離,引導廣大青年學子領悟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涵養道德品格、堅定文化自信。

【關鍵詞】國學經典 課程思政 文化自信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傳統意義上的國學就是以儒家文化為內核,兼顧諸子百家,包含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精髓。就內容而言,包括經學、史學、文學等,是高校文化傳承的重要內核。“課程思政”是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才培養體系,實現全方位育人、全面提高人才素養的重要渠道。高校多數課程都兼具知識傳授、培養能力、思政教育多重功能,是引導學生形塑正確價值觀、道德觀的重要載體。

就國學課程而言,其主要內容是國學經典,學校引領學子學習經典,既可以提升學生素養、涵養情操、培養家國情懷,又有助于學生尋民族文化之根、感華夏民族之魂,堅定文化自信,傳承民族精神。教師在授課中應注重經典文本的德育和思想正畸功能,提煉其中蘊含的中華文化基因,融入理想、道德、品格教育,將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統一。

開展國學經典課程,塑造學生品格、提高文化素養

國學包羅萬象,優秀的國學經典更是浩如煙海。而現代技術的發展已經改變了人們的閱讀習慣,很多學生在古文經典閱讀過程中存在障礙。要精準領悟內中要義,需要付出艱苦持久的努力。因此,要鼓勵學生勤學善思,自覺錘煉品性。

其一,鼓勵學生通過閱讀經典汲取精華,領悟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國學經典中,中國古代哲學經典承載的是以儒家為主導、以諸子百家為根基、以佛教等外來價值觀念助力而形成的“道—學—術”三位一體、以探究宇宙人生為要義的學問;中國古代文學作品則重在“言志”“載道”“詩教”;中國傳統史學著作則表現了秉筆直書、褒貶分明、經世致用、愛國憂民和文史并重的特征,這都是國學思想文化源流的核心組成部分,應擇要遴選。此外,還應補充古代科技、日用、商業等經典書籍。其二,應以發展的眼光感受國學文化精神,為未來中華文化的內聚力和認同感提供源頭活水。其中,中國傳統小說戲曲側重感悟世態人情;圣哲典籍側重德性教化、元氣培養;古史典籍側重探究社會興衰、治理之法;詩詞文賦側重表現文人風格、民族精神、個人主體意識;日用類書側重娛樂身心、舒泰心情等。學生深入閱讀這些國學經典,自然將其中的義理精神融入生活,有利于提升道德品格和人文素養。

優化國學經典課程體系,做好文化傳播“大文章”

要在高校國學課程中植入思想育人、道德育人的教育功能,最重要的是構建和優化國學經典課程體系。

其一,遴選最能彰顯教育價值的國學經典,納入課程體系。其二,注重基礎教育、經典教育與高等教育的有機融合。國學教育不是孤立進行的,從幼兒園、小學低年級的蒙學教育,到小學高年級的國學認知教育、初中的國學感受和認同教育、高中的國學理性認識教育,再到大學的國學內涵協同創造教育,是一個層級遞進深化的系統,應同向建構、協調發展。其三,做好國學教師的培訓和教材的編寫工作,打造高素質國學教師隊伍,出版適用性強、質量精良、與時俱進的配套國學經典教材,建立國學教學評估體系,并將隱性的德育、思想引領與顯性的知識講授、精神感受融合起來,整合國學教育資源。其四,國學不是靜態的死知識,而是活化的知識傳承。因此,高校國學課程不能脫離時代,既要再現國學演化的歷史軌跡,又要學以致用、活學活用,把國學經典課程與社會服務、教育服務、智庫服務結合起來,拓寬國學文化的傳播渠道。

開展國學研修活動,營造校園文化氛圍

濃厚的國學文化氛圍是高校國學課程思政的外在環境條件,應構建特色的校園文化空間,組織開展以精神傳導為主的校園文化活動。

其一,設計特色文化空間,優化校園文化環境。國學經典蘊藏了中華智慧精髓,除了在校歌、校訓、院歌、院訓等內容設計層面彰顯國學文化底蘊之外,還應在校史館、圖書館、教室、樓道等公共活動空間增加國學文化元素,如傳統文化回廊、人物雕塑,鼓勵學生參觀成果、參與互動。集國學文化的文獻展覽、展示與研討于一體,引導學生回溯歷史,體驗、追思、感受源遠流長的國學文化,與歷史對話,與古圣先賢對話,與國學經典對話。其二,以國學經典研習為契機,以學習成果展現為手段,增加社團活動文化底蘊,豐富活動形式。可以在國學文化講座、經典誦讀等活動之外,策劃一些國學文化專題活動,舉辦古代戲曲、國畫、書法、音樂、陶瓷、服裝、棋術等方面的比賽,舉行國樂、國畫、國劇、國史等知識競賽、才藝展演活動,拉近大學生與國學文化之間的距離,激發青年對國學文化知識的興趣。

創新國學課程模式,豐富學生課程體驗

要激發學生的創新、創造、探索精神,單靠課堂單一講授是不夠的,有必要創新課程模式,鼓勵學生既能讀萬卷書,又能行萬里路。

因地制宜,打破教室內授課場景的局限。可以開展著作導讀、心得交流、小組討論、主題匯報等讀書沙龍活動,鼓勵教師帶領學生去圖書館、書店、博物館等場所授課,加深文化體驗,拓展國學經典的相關知識譜系。《論語》有言,據于德,游于藝,是說儒家以“仁”為依據提升儒生的道德標準,同時用“六藝”之教陶冶身心。國學經典類課程也可適當利用書法、陶藝、戲曲等文化交流活動增加學生的藝術體驗,把知識傳授、心靈滋養、精神浸潤、國學體驗結合起來。舉辦國學文化雅集活動,增加學生的民俗體驗、節慶體驗,做到寓教于樂。開展國學文化相關的鄉賢文明調研及體驗鄉村文明的“耕讀”活動,將鄉村歷史文明陳跡與國學教育深度融合。耕讀文明和鄉賢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鄉村社會是很多人的精神故鄉,其中的“耕”與“讀”形成了物質與精神的均衡聯動。課堂之外,學生如果能夠體驗歷史悠久的“耕讀”文化,將有助于他們返璞歸真,對中國的鄉賢文化、鄉村文明及城鄉變遷歷史有更深認知。

當前,信息革命持續進行、社會急劇變遷,中西方文明也處于不斷沖突與融合的演進過程之中,在此背景下,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走出一條中國文化自覺與自信的創新實踐之路。把國學經典課程融入大學德育、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之中,既可以增加學生的個體生命體悟,優化學生的價值觀,提升學生的道德修養、文化素養,又可以傳承、傳播中國文化。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可以預見,在國學經典課程的教育實踐下,受到中華文化精華點染的一代代大學生們,在走出校門分赴社會和世界各地之后,必然以自身的道德品格、專業素養、學問智慧、責任意識、人格精神去改造世界,也能夠以中國當代公民的君子風范去影響世界。

(作者為貴州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

【注: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陽明心學與中晚明劇壇嬗變及戲曲文化生態研究”(項目編號:18XZW008)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①袁濟喜:《加強實驗區建設 創新國學人才培養模式》,《中國高等教育》,2008年第19期。

②張孝德:《中國鄉村文明研究報告——生態文明時代中國鄉村文明的復興與使命》,《經濟研究參考》,2013年第22期。

③胡虹麗:《探尋國學教育與現代教育契合點》,《中國教育學刊》,2011年第11期。

責編/趙橙涔 美編/陳琳(見習)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李一丹]
標簽: 國學經典   課程思政   文化自信